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现藏于宁波天一阁的《弘治宁夏新志》刻本,普遍认为是成书于阴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当时宁夏巡抚王珣主修,宁夏乡儒进士胡汝砺编纂。对此,历代各家史志目录书籍以及现存的《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等志书多有著录和记载,明弘治十四年确曾编修过《宁夏新志》。问题在于,现藏于宁波天一阁的《弘治宁夏新志》是否成书于弘治年间,关于这个问题,一些专家、学者早有论述: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固原州志》,现存两种版本:嘉靖十一年刻本(以下简称《嘉志》)和万历四十四年刻本(以下简称《万志》)。这珂种志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对宁夏地方吏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嘉志》分一、二两卷,线装二册,连时面共一一八页,是现存固原最早的志书。篡修者杨经,据《嘉靖宁夏新志》载,是宁夏人,嘉靖五年进士,曾任大名府推官(正  相似文献   

3.
明万历版《山西通志》由李维桢、范弘嗣、邢大道、阎重光等编纂,山西巡抚李景元、魏养蒙、樊东谟、吴仁度相继监修。是志纂修始于万历三十四年,至万历末成书刊印。初刻本至少有23卷完整保留在现存的两个残佚本中。通行的全帙本由巡按山西的御史祝徽在崇祯二年用万历旧版重印,并补写叙文,残佚本卷二十二、三十及卷二十五中的两页即据此本补刻重印。是志上承嘉靖志,下启康熙志,所纂聚三晋一方自然与人文各类典要,自上古迄万历四十二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地方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世的1925年朱恩昭修纂6卷本《豫旺县志》一直被学界当做宁夏同心县重要的地方文献在利用.实际上,这部旧志是撮抄之作.编纂者直接把(民国)《朔方道志》中与同心县前身镇戎县有关的内容撮抄出来,参考《朔方道志》的体例,再杂以(光绪)《平远县志》的部分内容,汇集为一编,取名《豫旺县志》行世.《中国方志丛书》《宁夏地方志丛刊》《中国地方志集成·宁夏府县志辑》等丛书都影印出版了这部志书,客观上扩大了它的影响.该志对于研究同心县史志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上海图书馆藏《艺文类聚》纸背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山西藩王宗禄文书,记载了巡抚山西都御史孟、杨、万、王,巡按山西御史陈、宋、饶、桂监察王府宗禄发放事宜。通过文书与传世文献的结合,明确了嘉隆万年间巡抚山西都御史与巡按山西御史具体为何人。山西藩王宗禄文书为新发现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了明代山西巡抚都御史、巡按御史监察山西藩王宗禄发放的细节性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其一,为明代巡抚都御史与巡按御史监察职能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其二,为巡抚都御史、巡按御史等监察官的个案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以下简称《碣铭》),是一篇重要的西夏文献。著录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以下简称《嘉志》)中。由于著录有误,笔者在《<嘉靖宁夏新志)中的两篇西夏伊文》(以下简称《佚文》)①中,对《碑铭》的撰写时间,进行过考证,认为《嘉志》原文“大夏天庆三年八月十日建中的“天庆” (桓宗年号1194——1205年),应是景宗李元昊“大庆”(1036——1038年)之误。1930年拙文发表以后,  相似文献   

7.
(一) 宁夏方言的研究始于何时?今天我们在研究宁夏方言时有哪些可资参阅的历史资料? 同研究宁夏地方史一样,珍贵的历史资料当数宁夏地方志了。“但是由于频繁的战乱,宁夏没有能象祖国大多数省府州郡那样,在唐、宋时期就编纂出本地区的地方志来。”①现在一般认为,宁夏的第一部地方志是明初庆靖王朱梅(朱元璋第十六子)主持纂修的《宣德宁夏志》。此后,在明、清两  相似文献   

8.
一、段玉裁《富顺县志》以前的富顺志书富顺为蜀之繁邑,其邑志“自宋元以前,寥寥然已不足征,明景泰甲戌(公元1154年)县尹李公子诚尝一志之”(嘉靖十九年(1540)何钟《富顺县志序》)。其后嘉靖年间,富顺人何钟,正德庚辰进士,官至陕西佥事,当他“乞闲林下”之后,曾纂修富顺县志。何钟  相似文献   

9.
大典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七月,至次年十一月,书成,赐名《文献大成》,明成祖朱棣以纂修未备,于永乐三年(1405)正月命姚广孝等重修,至永乐六年(1408)冬告成,定名《永乐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前后两次纂修共计历时五年多。其纂修经过,史有明文,迄无异议。至嘉靖年间,世宗朱厚熜命重录副本。关于当时重录一部还是两部,史书上缺乏明确的记载,至今聚讼纷纭。按《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称:“嘉靖四十一年(1562)选札部儒士程道南等一百人重录正、副二本,命高拱、张居正校理(原注:案事见《明实录》)至隆庆初告成,仍归原本于南京(原注:案事见《旧京词林志》);其  相似文献   

10.
回顾宁夏地区(本文着重谈银川平原)漫长的历史,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明王朝的建立及其对这个地区的直接管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宁夏地区几百年大战乱的结束,它开创了此后明清六百来年宁夏地区相对稳定和发展的新纪元。 完成于明代中叶(公元1540年)的《嘉靖宁夏新志》(以下简称《嘉靖志》)正是帮助我们了解这一重大历史转变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它比较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明代前期宁夏地区的社会面貌。本文试图根据《嘉靖志》所提的材料,从经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西安新见唐大历三年(768)《监朔方军使杨献庭墓志》,志文以安史之乱前后西域形势及唐蕃关系变化为背景,记载志主先后监军安西、朔方,参与名将高仙芝、封常清破大小勃律、收播仙镇等役,监朔方军平定仆固怀恩之乱收复灵州,印证了其时吐蕃—西域—中原的胶着关系,也为联系中西交通起重要作用的"吐蕃—勃律道"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2.
<正> [嘉靖]《潮州府志》八卷,明郭春震纂修。郭春震字以享,万安人,进士出身,修志时任潮州知府。该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潮州方志。 [嘉靖]《潮州府志》修定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据志序所言,此前“潮弗志者若干年,  相似文献   

13.
东北之有志书,始于元代。元修《一统志》,有《辽阳图志》进呈,惜今己佚。目前学术界公认现存最早的东北地方志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纂修的《辽东志》,我们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去年上半年,经友人的帮助,我们在日本关西大学泊园文库藏书中,发现标有“元戚辅之撰”的《辽东志略》一卷。是书收在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辑的《说郛》第六十二局中。据《中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宁夏唯一的省级文学期刊,《朔方》参与建构且见证了新时期宁夏文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朔方》的行政归属、功能定位、历史变迁和三次重要改版的梳理,可以看出,《朔方》在竭力扶植本地作家、构建特色地域文化、规划文学展开方向这三个方面有效地介入了新时期宁夏文学的发生。在此意义上,理解新时期宁夏文学,需要从发掘入手,以整理为纲,通过地方性文学史料的多元化,拓宽宁夏文学的研究视野,呈现其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李昴英仅为重修的《南海志》作序,并未参与该志的纂修,订正黄佐、郭、阮元先后纂修的《广东通志》在该志名称或作者上出现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
清代神木地区先后纂修了两部方志,即为清雍正《神木县志》与清道光《神木县志》。因现存清雍正《神木县志》的版本内容部分残缺,目前学界对该志的真伪及成书年代尚存争议,莫衷一是。清道光《神木县志》的成书年代较晚,内容保存完整,是神木旧志的代表之作。经考证,现存版本的清雍正《神木县志》并非为清道光《神木县志》中纂修者所提及的四本抄志,清道光《神木县志》也并非是在现存雍正《神木县志》的基础上纂修的,两部志书在体例及内容书写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载内容相互抵牾,纂修方式并无明显地顺承关系。雍正《神木县志》的体例较道光《神木县志》为优,但内容远不及道光《神木县志》丰富详实,二者互有优劣,各有千秋。两部县志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军事史、文学史、民族史、社会风俗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7.
李岩问题,久存争议。早在康熙三十二年,《杞县志》的纂修者,就将《李公子辨》一文辑入志中,对杞县举人李岩说提出质疑,指出“杞无其人”。接着,河南商丘县人郑廉在其《豫变纪略》里,进一步提出李岩为“鸟有先生”。康熙《杞县志》刊印后,《李公子辨》一文曾为一些人所注意。乾隆四年,官修《明史》刊行,杞人李岩说载入《明史·李自  相似文献   

18.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工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根据朱士嘉先生《中国地方志综录》统计,我国现有方志七千一百四十三种,已成为祖国文化遗产珍贵的一部分。盐城,是个古老的城镇。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前,盐城这带地方就已建盐渎县,晋安帝时改称盐城县。从汉代建县起直至明朝,约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盐城从未编纂过县志,至明朝万历年间才有过两次纂修。一次是明朝万历七年(1579),南海杨瑞云任知县,因地方人士多次请求编纂地方志,于是设局修志。纂修人为夏应星,分纂人为张三风、成克勋、金重等人,最后由杨瑞云编著,吴敏道校  相似文献   

19.
1、高士秀、高志清是为一人。 陈必准主修的《朔方道志》载:“宣统三年九月,会匪高士秀,高登云等乱陷灵州”。继载其起义失败后,“灵州匪目高士秀、高登云遁走陕北”。又载:“宣统辛亥会匪高士秀、高登云等由灵州窜入花马池。李雨村先生所撰《辛亥革命宁夏灵州民军起义》一文亦同样记载。韩定山先生所撰《辛  相似文献   

20.
傅燮是东汉末北地郡灵州①人,即今宁夏灵武县人。他和家乡的羌、胡、汉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对宁夏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傅燮起初字叫幼起,后在读书时,羡慕春秋时鲁国人南宫括,常用《诗经·大雅·抑》中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②来勉励自己的治学精神,又改字南容。③可见他幼年时就勤学好读,严格要求自己,有远大的理想和不平凡的抱负。“改字南容”,是傅燮史迹中最初的一件大事,可是在《朔方新志·人物志》中却写成:“汉傅燮字南容”。一“字”之错,使人难解。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