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庸被孔子称为至德,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中庸绝不是一种折中主义.中庸讲"时中",是一种深刻的辩证思想.它是一种实践理性,为"仁"与"至诚"提供了一套方法论体系.从字源学上考察,中庸的"中"是中正、恰当、合适之意,而"庸"则是"用",二者的结合是体与用的结合,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儒家中庸是一种关于至善标准和实践理性的哲学.这与古希腊哲学中的中庸思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契合为人类建设中庸普世伦理观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2.
朱熹"中庸"解的实学思想,既源自二程以"实学"诠释<中庸>,又形成于对二程后学追逐"未发"而求"中"的批评.正是这一实学思想,使得朱子在解读"中庸"时,能够在二程"中庸"解的基础上,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解"中庸"之"中"代替二程的"不偏之谓中",强调"已发"时的随时以处"中";以"平常"解"中庸"之"庸"取代二程的"不易之谓庸",强调"无过不及"的"平常",把"中"与"庸"统一起来.这种解读既体现出朱子崇实黜虚的实学思想,又是对二程"中庸"解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中庸的首倡者,从内容上考察,中庸不仅是他的伦理学说,而且还是他认识事物处理事物的哲学方法论。作为一种一般思想方法,中庸在中国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给中华民族的性挤和传统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探讨孔子中庸的思想方法及其历史影响,对于我们加深对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认识,批判地继承孔子思想无疑是有益的。一、“中庸”的含义通检儒家典籍,“中庸”以专有名词出现,最初  相似文献   

4.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5.
儒家中庸、中和是"真善美"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庸、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哲学范畴,集中体现儒家的世界观,更体现儒家的人生观、政治、伦理观.中庸的精义在执中、时中,体现儒家的最高哲学智慧;中庸中和,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儒家追求的人生与社会的理想目标.经剔除糟粕,扬弃改造,儒家中庸中和思想有多方面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庸的变异根源于原始儒家道德理论兼摄本体与工夫的双重性格,其内在根据源于其心性理论。原始儒家将主体之心作为统摄形上本体与道德工夫的结合点,本体之天回落于心,统摄主体性情其表现形式即为"中";心外显于主体修身与治世的道德实践。然而,原始儒家将治身与治世融为一体存在明显的弱点:中庸以"仁"为价值旨归和本体论归宿,但历史上几经变异后的中庸仅仅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向,却忽视其本体论层面的价值,而中庸变异的过程也是学术屈从于专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庸:从孔子到子思余润泽,郭沂中庸是儒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先秦儒家中,对中庸论述最多者,莫过于孔子和子思。从整个中庸思想的发展过程看,从孔子到子思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通过考辨有关文献,对这一环节作一探析。“中庸”这个复音词是由“中”、“庸”两个单...  相似文献   

8.
一、“中和”美的理论基础 艺术上谈的无过与无不及的“中和”思想,正是儒家哲学的“中庸”思想在艺术上的具体体现。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的美学批评的尺度。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何谓“中”,在《中庸》篇中是这样解释的,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即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何谓“庸”,《中庸》认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庸,是平常,节,是法度,常理。其意思是说,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要符合  相似文献   

9.
《论》《庸》开启的过不及论题,系儒家中庸哲学之一重要部分。其在宋儒得以反响与接应,确有两系之分路:主理的朱子一路,主物的水心一路。遮表之诠,固由佛家因明学所盛讲,其否定与肯定之命题形式,却也符合水心、朱子直面《论》《庸》之情形:朱子将顺的或正的逻辑为取径,吾人是谓表,水心以逆的或负的逻辑为路向,吾人是谓遮。而过不及命题与叶水心人性修养之普罗主义的主张,与责任承担之儒家精英主义的水心、朱子之不同进路的考辨,尤有趣味。  相似文献   

10.
在儒家传统的"和合"文化体系中,"仁"、"礼"及"中庸"是其思想精髓,其中,"仁"是思想基础,"礼"是手段,"中庸"则是哲学方法论,三者统一于追求"和"的境界。返本方可开新,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儒家传统"和合"思想的合理内核,从传统文化的源头引出活水,做到古为今用,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中庸》的和谐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包含的和谐理性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本文试图就《中庸》篇中的"中和"价值观所体现的价值理性以及"中庸"方法论所体现的交往理性来阐释中华文化所蕴涵的和谐精神,挖掘其中的理性资源,为今日之中华和谐社会建设寻找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2.
中庸哲学是儒家学派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对我国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启示在于:"和谐"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创生"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执中"是课程管理的理想境界.从中庸哲学探讨课程改革问题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庸"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理念,它集中体现出中国式的智慧。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庸"以及"中庸"的把握,再认识中庸思想,并分别从"至诚"、"致曲"、"和谐中正"的修身智慧与"执两用中"、"五三九一"治国管理理念两个维度来理解中庸精神,最后探索如何走出中庸的误区,进而能理性自觉地把握中庸的真谛,践行中庸之道,使其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中庸”思想,不仅是一种道德范畴,也是一种方法论原则。中庸之道的管理学意蕴集中表现在两个基本理念之中:一是中庸辩证论,即中庸思想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二是中庸适度论。其“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权变时中”等思想,为现代绿色和谐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改进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道二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以中庸为轴心的文化心理结构于群体重"礼义之邦"、讲"合情合理",于个体讲"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关注民生"等.另一方面由于儒之中庸本身存在理论缺陷,并最终异化为儒之"泛中庸"与道之"泛中庸"在世俗教育中合而为一,构成了以"保身全生"为中心的特有的处世哲学乃至为官之道,成为个体性格特征愚昧性和劣根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荀子感应战国末期社会转型的特定需要,总结各家各派的经典诠释经验,重新确立了诠释儒家经典的基本目标,重新建构了关于儒家经典的文本观念,并且以此作为建构新的儒家经典诠释方法论的引导.而就创建新的儒家经典诠释方法论而言:荀子首先重视的是"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亦即通过诠释与思索,而将儒家经典文本之所讲所论贯穿起来以发掘并洞明其中的道理;荀子特别重视的是"布乎四体,形2乎动静"、"为其人以处之",亦即通过诠释儒家经典,诠释者能够对儒学精神学以致用,在致用中加深理解与诠释;荀子十分重视的还有,它能促使诠释者逐渐进入一种理想境界,亦即"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  相似文献   

17.
"中"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范畴。"中和"、"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们不仅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也是儒家伦理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形成中国人普遍的思维和审美方式的思想根源之一,并对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书法从笔法到结体,从形式到风格,从技法到精神各个方面都受到"中庸"、"中和"思想的渗透。文章从书法的中锋用笔方式,书法结体的审美规律,书法各形式要素的对立统一以及书法风格的"刚柔相济"几方面考察"中庸"、"中和"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司马光是宋代<中庸>诠释的儒家先行者之一,但其<中庸广义>一书佚失已久,学者鲜能了解到其具体的诠释思想与理论特色.笔者根据卫涅的<礼记集说>中所辑出的若干材料,与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中的相关材料相结合,从经学史与道学史的双重脉络来具体讨论司马光对<中庸>"性"与"诚"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诠释.从后来成为主流之道学的学术范式看.司马光对"性"与"诚"的论述都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从另一方面看,司马光提出的诸多问题,不论其论"性"还是论"诚",都成为了后来道学的核心语汇.因而,不论是义理上还是经术上,司马光一方面承接着汉唐之旧传统,另一方面虽指向了宋明之新风气,但又尚未达到穷深极微、洞彻心性本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郭象以"中庸之德"为养生全性之宗旨,把庄子"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思想和孔子以"中庸"为"至德"的思想联系起来.郭象所谓"中庸之德"是针对"性分"而言,心与身相对?不以"择善"为"德",在郭象看来,以身殉仁或贪生害仁皆非任天命之自当,养生之本在于内保其"德",内心"知足""常适"则福应其身.  相似文献   

20.
“和谐”观探源──中庸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邓红蕾一和谐”与“争斗”,已成为当今国际哲坛高度重视的一对范畴。在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中,对这对范畴的哲学探索,古已有之,集中体现在“中庸”理论中。本文试以先秦儒家中庸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