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伍铁平教授的《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是继伍先生的我国语言学第一部学术评论集《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和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学辨伪集《语言文字学辨伪集》之后,我国的又一部有关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的代表性著作。该书针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语言腐败现象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批判,对于一些学风不正现象进行了义正辞言的批评。书中体现出的呼唤学术民主、捍卫学术正义之精神及难能可贵的学风与文风,对于语言文字学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与陆王心学的兴起演进相伴而生的便是心学批判史的展开,而王船山即此心学批判史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首先,基于心性之辨,批评陆王“心即理”说,克服心学“主体性形上学”,在超越与内在之间保持均衡;其次,承继朱子“格物始教”,并积极回应阳明之问,批评陆王“第一义工夫”;最后,对心学之社会政治风气影响的批判显然属“外在批判”,但针对李贽、陶望龄等对当时文风影响的批判,却也言之成理。可见,船山的心学批判有其思想效力,但亦有其限度,与陆王心学共享“仁义固有”,这决定其在人性的看法上仍属于广义道学,且其“外在批判”存在苛评。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学术思潮和本土文化语境的综合作用下,日本近代的《论语》研究者通过对经典的重新诠释,参与近代文化的构建。文章以学术文化思潮与《论语》学的内在关系为切入点,拣选几种代表性论著加以分析,从怀疑主义文献批评、实证主义“原典批判”、原文及注疏的史料批判、孔子语录材料的否定、皇权论诠释等几个方面,把握日本近代《论语》学的新变及其内在特质,并就其是非得失作一学术观照和客观评骘。  相似文献   

4.
文章着重分析了复社成员对举业及明末学风的批判,并认为复社成员的上述学术批判为其学术实践的转折创造了可能。复社成员学术实践的转折主要体现在治学态度与方法、提倡学术调和、对结社及讲会进行改造、提倡经济之学等方面,其实质在于使漂浮的学风沉静下来,这些新的学术动向进一步影响了清代的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一切哲学家、学者提供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启蒙和哲学的自由探究一直梦想却又无法实现的一个人权神话,其显见的原因之一是哲学和政治之间有着明显的理念冲突。体制也一直认为它的敌人就是观念和具有观念批判能力的人。书报检查制度以及有关写作的规训是体制应对它的敌人的一种方法。马克思对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是对体制的批判。这一任务的主要思想包含在哲学和政治的关系论述里,也包含在对学术写作规则的批判里。马克思以“自由的自然规律”为出发点来批评书报检查制度,以此透过对思想语法、表达和写作潜规则的批判,将作者置于真理、言论自由者的地位。透过马克思对书报检查的批评,我们也许可以明白为什么马克思最富有哲学激情的作品是“政治的”。  相似文献   

6.
王跃文官场小说《国画》是一部承接鲁迅国民性批判精神的力作;作品中主人公朱怀镜貌似堂皇的种种“官场智慧”中,隐伏的是严重的国民劣根性,这一灰色官员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国民性的批判;在中国当代文学国民性批判主题日渐被悬置的背景下,《国画》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孔子的后代,深谙儒家之道的孔尚任在他的名著《桃花扇》中,对作为儒家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虽然也隐微地寄予了自己救国救民的期望,但更多的则是对他们或祸国殃民,或无能救国的批判,而赞扬了被孔子认为“难养”的“女子与小人”的侠肝义胆,有勇有谋,并在他们身上寄托了未来的希望。这不能不说是对儒家政治观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潜在地遵循“宗教批判-政治批判-人的解放”的逻辑,通过批判宗教、政治,将其最终归宿点诉诸于批判的终极旨趣,即人的解放问题,更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从2003年开始设立了“学术批评与争鸣”专栏,三年以来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一些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展开了比较广泛、深入、热烈的讨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事实表明,学术必须在批评与争鸣之中发展。中国当代学术,必须批评各种各样的不正确观点和理论,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的思想观点,论争清楚各种概念、范畴、观点、方法、体系,才可能得到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剑龙 《东方论坛》2024,(2):118-135
1957年8月,叶以群、孔罗荪、姚文元合作撰文《许杰在文艺上政治上的反动道路》,其中叶以群的《许杰的“小资产阶级文艺”之旗》,直接批判许杰1948年发表的《小资产阶级与文艺》。1928年的革命文学倡导,开启了以阶级划分作家、以小资产阶级界定作家与创作的先声。在与梁实秋的人性论、“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中,常常将他们归为小资产阶级文人,成为找不到政治出路动摇者的标签。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被确定了,小资产阶级的自我反省和批判被突出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常常以小资产阶级作为评判作家创作的不足和短处。在历次对于小资产阶级文人和创作的批判针砭过程中,将阶级斗争观念作为衡量作家衡量文学的标准,忽略与抛弃了人性与文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将革命与否视作评判作家立场与情感的唯一标准,模糊与消弭文学与革命不同的视阈及文学的特性;将工农兵的立场和情感看作衡量作家和文学的标准,批评或否定了文学表达的多样性与先锋性。  相似文献   

11.
回归学术特性:学术职衔的本质涵义在于"学术"特性。学术职衔的目的只有一个:全面选拔和培育学术人才,促进学术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回归学术精神:整体上看学术职衔是一个多元素的复杂系统,应切入和容纳"宽容"、"团队"、"尽责"、"碰撞"四大学术元素和学术精神。回归学术发展轨道:学术职衔运作中的"去国家化"和"非学术化倾向"对学术发展有害无益。回归学术经济价值:学术职衔与工资脱钩的非合理性在于无视和抹杀了一个基本国民应得的经济权利。回归"最高学术荣誉"本义:院士这一级作为最高学术职衔应予改革,院士应实职化、年轻化、流水化,建议增加"学术大师"这一荣誉性的终身的国家级最高学术职衔。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大学活动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术价值与学术自由有着密切的联系。追求学术的价值 ,大学需要学术自由。给予学术自由 ,是为了让大学实现学术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与学术社会价值虽然有区别 ,但本质上是相互融通的。学术自由的限度 ,主要体现在对学术的主观价值偏差的约束上。同样 ,学术的社会价值也具有主观性。社会、大学都应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大学只有实现学术的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学术价值与学术社会价值的统一 ,才能拥有充分的学术自由权  相似文献   

13.
学术论著是学术创新的承载者。“言人未言”与“言而有信”是由学术论著创新性本质规定的写作要求与人格要求。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学术问题产生于研究者对已有理论之间以及已有理论与实践现象之间矛盾的发现。学术问题在科学理论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离根本理论越近,创新力度越大,学术质量越高。批判建构式研究方式乃是与学术创新本质相吻合的创新性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学术期刊在学术、知识与思想的生产与传播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决定了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论文集模式”一统天下,缺乏学术批评和学科评论,高校系统刊物存在着严重“自留地化”现象,被强令推行的现行高校文科学报系统的注释模式很不合理,非学术化因素对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普遍的压力。学术刊物作为学术成果发表与传播的集散地,事实上掌控了学术权力,因此在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中,编辑应当格外珍惜这份权力,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的同行专家评审机制。目前学术失范问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夸大注水学术荣誉、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数据作假、注释作伪、低水平重复。在推进学术规范方面,学术期刊负有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术界的繁荣建立在数量而非质量基础上,学术不端行为近年来呈泛滥趋势.期刊编辑应该坚持在初审阶段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及时反馈稿件信息,鞭策作者避免抄袭剽窃行为,激励学者追求独立创新精神.学术编辑还应提高学术洞察力与自身道德素质,当好监督学术不端、引领推进学术的“学术警察”.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当前高校学术活动中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与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关系 ,提出通过构建一个包括学术规范、学术评价指标和学术批评机制的学术评价体系来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学术性的社会组织,追求真理、创新知识、服务社会是高校学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高校学术评价应定位于学术性,以提高学术质量、促进学术发展为根本价值导向.但由于高校发展过程中利益驱动以及行政权力介入学术评价过程,使高校学术评价陷入了功利性价值导向的误区.当务之急是树立学术评价的学术性理念,并通过制度创新实现高校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与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8.
学术性:高校学术评价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是学术性的社会组织,追求真理、创新知识、服务社会是高校学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高校学术评价应定位于学术性,以提高学术质量、促进学术发展为根本价值导向。但由于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利益驱动以及行政权力介入学术评价过程,使高校学术评价陷入了功利性价值导向的误区。当务之急是树立学术评价的学术性理念,并通过制度创新实现高校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与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9.
学术泛政治化——影响学报文化创新的学术异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术泛政治化是影响学报文化创新的主要的学术异化现象。历史传统、社会习俗、官本位观念、体制制约、功利主义、名牌效应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学术泛政治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前沿意识是指研究者对所研究的学科、领域研究动态的把握;学术积累是指研究者为其研究所做的学术准备工作.学术创新是指研究者在其科研活动中所提出的新的观点、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只有树立前沿意识,才能够避免科研工作的盲目性,选准研究的突破口;才能充分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重视学术积累,进行广泛而深厚的学术积累,才能超越前人,取得创新性成果.缺乏前沿意识,疏于学术积累,其结果只能对学术研究活动造成戕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