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初武德、贞观年间的文学观念有一个明显的质消文长过程.武德与贞观前期,为纠正南朝文风的流弊,文质观念表现为质胜于文的过渡期特点.贞观中期以《隋书》等"五代史"的修成为标志,追求文质兼济.贞观后期,以《晋书》修成为界,诗坛全面走向重文轻质的道路,下启龙朔文场变体.  相似文献   

2.
陈子昂诗歌理论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昂出现在初唐后期诗坛上,他以其鲜明的诗歌理论主张及杰出的创作实践在唐诗发展史上写下极为重要的一页。在初唐诗向盛唐诗发展的过程中,子昂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明高 云其“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①,评价极为准确。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既有当时的社会原因,又有历史的继承关系,是时代精神与文学发展的共同要求。唐建国之初,统治文坛的仍是南朝文风,南朝后期文学走上了一条消极的道路,忽视文学内容与社会效果过度追求感官刺激,这种绮丽柔弱的文学风格反映的是齐梁上层统治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王、魏徵二人是贞观时期儒家文学观重建的主要人物 ,又是这一文学观的自觉履践者。高度的政治警觉和骨鲠儒雅的品格 ,使他们以诗为谏 ,把诗歌创作作为实际事业的一部分。从内容到风格 ,二人的诗作均表现出儒家政教文学观的履践和北方诗风的延承 ,诗风古朴质直 ,因而在南朝化的贞观宫廷诗坛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贞观年间是唐代建国之初,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化气氛和对于文学的渐趋一致的观念对整个唐文化和文学的繁荣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探讨了贞观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理论,指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呈现出以南为主、北折入南的南北合流趋势.并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文学上则要求继承经过南朝充分发展的形式技巧,摈弃浮华文风,溶入北方质朴刚健的精神气质,形成一种文质彬彬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唐朝贞观时期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既有南朝文学之遗风 ,又有鲜明的文学革新之意识。这一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和理论 ,大都是谏官 ,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历史环境 ,促使他们对文学进行了一种深刻的反思 ,这种反思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 ,是对新时期文学的一种成功的设计 ,为唐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绩——在文学史上通常被认为是在初唐时期的“独树一帜”的诗人,有的同志则认为他是在当时“诗坛上颓靡绮丽的风气正盛的时候,敢于沿着相反的方向向前推进”的诗人。应该说,在初唐诗坛,王绩诗歌的艺术风格,确实大不相同于当时的宫廷诗人,而当时的诗风,也确有着南朝以来宫体诗的余波,如同王绩这样以朴素自然的文字歌唱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的诗人,也还是寥若晨星,惹人注目。但如果说,当时的诗坛正是“颓靡绮丽的风气正盛的时候,‘却未必准确’,再说王绩是象初唐四杰那样有意识地“敢于把诗歌沿着相反的方向向前推进”的诗人,更未必符合事实。问题还在于:过去的一般文学史家都对王绩的  相似文献   

7.
“陇首”由地理方位之名,经过汉代文人创作,以及由民歌进入乐府的过程,形成了以悲凉为特质的文学意象。南朝边塞、赠答、征戍、闺怨等主题诗中,多涉及陇首意象,这与南朝诗人对北方“陇首”一带的想象性构建密不可分,是南朝文学对唐代边塞诗意象群形成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还在接受他地文学影响;在接受的同时,不仅反哺影响源,还在影响着其他地域,构成地域文学互动的层级性。作为明清诗歌研究绕不开的晋安诗坛,在顺治、康熙年间与他地互动频繁。晋安诗人北上江南,窥探当时诗学主流的同时反哺江南诗坛,同时又对入闽江南诗人的诗学理念保持一定距离。与此同时,随着顺治、康熙年间辽东诗人主政八闽、移居江南为两地诗坛带来一股真情之风的同时,披谗遭贬来到陌生辽东的两地诗人,他们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当时还略显荒芜的辽东文学,更是开出诗歌的真情之花。  相似文献   

9.
虞世南的应制诗洗脱浮靡,暗寓讽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咏物诗既是咏物,更是抒发自我的高情远志;边塞诗立意高远,洋溢着立功边疆、以身许国的豪情。其创作实践,清晰地展现了贞观诗人努力挣脱南朝诗风的尝试。他的诗歌引导唐代咏物诗重归雅正,还启发了后人对边塞题材的兴趣,被许多唐代诗人师法,因此,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确实具有“唐音之始”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0.
南朝咏物诗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咏物诗的发展历程中 ,南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由齐到梁 ,咏物诗开始独立成体 ,进而初具规模。这一诗体的日渐繁盛是南朝诗坛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南朝文人集团的兴盛及其群体文学活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对朝鲜后期诗坛接受袁枚诗学之状况做详细分析:朝鲜后期的诗坛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清朝文学的?18世纪朝鲜诗坛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袁枚的,其中主要的朝鲜诗人是谁?19世纪初期至中期朝鲜诗人的性灵观到底与袁枚有什么关系?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袁枚对朝鲜诗坛有什么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许多有基督徒身份或者倾向于基督信仰的诗人。对于他们的写作,诗坛往往以"宗教诗歌"或"次要诗歌"轻视之。这种轻视是国人对文学与宗教之关系的简单理解。随着当代中国文学日益世俗化,诗人们也一直在寻求种种"神性"的写作来应对。他们尊重文学的自身特性,正视生命的沉沦境况与救赎之需,敏于自我生命的问题、关注人的历史与命运。他们虽未高举"神性"大旗,在这个时代,却具备了真正的"神学立场"。他们的写作,尤其值得当代汉语诗坛关注。  相似文献   

13.
南朝初期的刘宋时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创作的又一个新台阶.刘宋诗风弃东晋淡乎寡味玄雅诗风而去,寄兴遥思、吟咏性情之风扑面而来,即使是典型的四言赠答诗也踏过东晋以来衰退的风气,呈现出一番新气象.当玄言诗长期统治东晋诗坛,谢氏家族以山水摹状为主要内容的四言体无论以哪种形式出现,都为沉寂的诗坛增添清新之气.南朝后期四言诗四言体居多,实属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的杂骚体,极具南朝修辞艺术之美而不失汉魏风骨.  相似文献   

14.
南朝四代相续,立国日短,诗人往往身经异代,历仕数朝,因而给后人探讨这一时期的诗风变迁带来一定的困难。又由于南朝诗歌较少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后人在论及此阶段诗歌时每多笼统的概括而缺少细致的分析。如严羽《沧浪诗话》分此阶段诗为“元嘉体”、“永明体”、“齐梁体”、“南北朝体”四类;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概括为“宋代文学”、“齐梁文学”、“陈代文学”三个阶段。皆未能很好地把握住南朝诗风的变化过程及其实质性差异,特别是将齐梁诗并列,更混淆了两代诗歌创作的根本区别。本文试图通过此时期主要诗人的诗作,以探讨南朝诗风之流变,并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新收获──黄神彪等三位少数民族诗人作品界说导夫与当代中国文学的进步同步,近些年来,中国少数民族诗坛奇葩纷呈、佳咏不绝。青年诗人黄神彪、栗原小获、马钰等,以纯真的感情各自为自己的民族而歌、而唱,为少数民族诗坛增辉添色,留下了久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上官体”在诗歌境界、语言和诗人主体精神风貌方面都是贞观诗坛之一大变,但其在产生初期影响不大,直至高宗龙朔年间随着上官仪本人的“贵显”才风靡于诗坛,最终形成“龙朔变体”。上官仪政治地位的提高及其诗歌得以流行的尚文轻儒的社会文化氛围,特别是仿效其诗的大量后进文士能够登上宫廷诗坛,都与武则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可以说“龙朔变体”的形成离不开武则天的影响。在武则天直接干预下的上官仪伏诛事件,引起了创作和理论领域对上官仪及“龙朔变体”的超越、批判和反思,即“龙朔变体”的快速消歇亦由武则天所致。从中可见武则天对初唐宫廷诗坛影响之深刻。  相似文献   

17.
南朝齐梁时期的诗坛,在理论主张上主要有通变、复古、趋新三派.其中,对萧子显、萧纲、萧绎、徐陵等宫体诗人为代表的趋新派理论,历来的评论家多持批评态度.而实际上,趋新的理论更能代表当时诗坛新变的趋势,因此更符合文学发展的潮流.之所以人们对其理论贬多褒少,是受到理论提出者均为宫体诗人的影响.但是,宫体诗对诗歌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对一种文学理论的评价并不能仅仅看它提出者的创作实践是否成功,也不能仅仅看对当时创作实践的影响是否积极.因此,对宫体诗人趋新文学观的重新认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清末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石遗室诗话》反映了当时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容与形式所做的转变与革新。清末诗人郑珍继承韩愈以俗、丑之事入诗的传统,表现出清代诗人对诗歌内容进行的积极探索。诗歌除内容外,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同光体诗人大量运用长题使传统的诗歌形式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为诗坛注入另一种空气。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是相辅相成的,新人与古人、新诗与古诗之间存在着无法回避的文学与文化的“互文”现象,它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前提。陈衍主张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相结合的观点,正反映了这种文学互文关系的现实可能性,而清末诗人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一、凄绝南朝第一僧“无计逃禅奈有情”,这是苏曼殊的好友、南社主将柳亚子在曼殊生前相赠的诗句:“凄绝南朝第一僧”,是曼殊死后,亚子哭曼殊的诗句。这两句诗,正代表了曼殊大师的众多好友对他的相知相许。曼殊身怀家国之隐痛,三次出家,以多病之身及一颗诗人敏感的心,感受着世上的哀愁凄楚,他的诗清新高逸,诗格超妙,悱恻缠绵,端丽隽永,风靡了民国初年的诗坛,象一颗慧星,划破了迷蒙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上,诗歌的创作,在清代初期曾经呈现出一个生动活泼、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其诗人之多,成就之大,虽不及唐宋,却也远远超过了明代。此期间,在群星争辉的诗坛上,回族诗人丁澎不愧为一颗灿烂的明星。他毕生致力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丰富了我们祖国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