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字性质判定标准,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学界的观点可谓异说纷呈,百花齐放。其中"字符性质决定文字性质说"是颇有影响的观点之一。这一文字性质观直接表现为"两层符号理论"与"三类字符说",并认为"撇开字符的性质,仅仅根据文字书写的基本单位所代表的语言成分的性质,来给文字体系定名,也是不妥当的。"对于这种文字性质观,我们有许多疑惑。就这些疑惑,提出了自己的管窥之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广灵秧歌,又有"优歌"、"秧干"等异称,但文献中并不见其作为"秧歌"的记载。笔者在详尽辨析之后认为,"优歌"非"秧歌,""优歌"很可能是一个泛称;"秧干"是"秧歌"一词的读音在广灵方言中发生音变所致。此外,舞台题壁中的"洋歌"、"洋干"、"洋哥"等称呼,除方言原因外,亦与书写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书写随意,不求文字的准确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口头讲述与案头书写均与文学作品的产生有深刻的关系,随着学界对口述传统讨论和认识的深入,我们实有必要分别从口头和书写的视角来认识不同文学传统的形成及其特性.不同的文明由于价值观的影响,其对声音和文字的重要性有不同的定位;而文字产生之后围绕运用文字而形成的力量侵蚀了口述传统原先占据的地盘,形成了文字表征的大传统和口头表征的小传统的格局.探讨口述与书写在不同文明的早期关系,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两个不同的文学传统的彼此关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汉字中与妇女性别相关的"后"、"好"、"男"、"女"、"夫"、"妇"等文字入手,论证了中文汉字在造字和训释过程中,男尊女卑观念所造成的对女性的歧视和贬抑;论证了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里,妇女在汉语言文字中被咀嚼成"贱"和"内"的身份和角色;论证了中国封建文学史书写对古代闺阁文学的歧视和排斥;论证了晚清末年秋瑾的出现,以其历代才女所罕见的豪放雄健的诗词,宣告了一部中国传统女子文学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原始图画是文字最重要的源头。在文字出现以前 ,图画就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始图画的发展为文字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书写技术、心理基础等准备因素。原始图画在刻画工具、颜料的制造和运用上的日渐成熟 ,为文字出现准备了书写工具和书写原料等必需的物质条件 ;原始绘画技巧的逐渐成熟为文字产生提供了书写技术手段。由原始岩画到彩陶纹饰 ,原始图画经历的由具体而抽象的审美认识过程 ,为抽象化、符号化的文字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维度看,王引之古典语言学研究的成就及其所具有的思想史意义共有九个方面:一是新语义的发掘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二是揭示古代汉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复杂现象;三是对"假借"说的发展;四是批评训诂学中"缘词生训"的方法;五是揭示汉字书写形态变化造成字义、词义讹错的典型形态;六是框谬古代典籍中出现的各种文字错误;七是批评"增字解经"和以虚词作实词的经典训诂方法;八是通过对虚词的系统研究,开创了中国古代汉语虚词的系统研究;九是保持经学训释传统中的异说,体现了其经学训释思想中的阙疑精神与审慎态度,合乎乾嘉时代"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的教育制度将神话学放在文学专业内,其研究对象以文字书写的神话文本为主。20世纪后期,受到文化人类学知识范式的影响,国际的神话学研究格局大致经历了两次拓展性的变革,即在原有的文学性的文字文本的神话研究之外,拓展出非文字的神话研究:口传神话与图像神话。文章将这两种学术取向概括为"人类学转向"和"考古学转向",说明其对神话研究格局带来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并保存了大量用这些文字书写的历史文献。这些文字和文献是中华民族一宗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汉以前的书写工具近一个世纪以来屡有发现,通过对出土实物的鉴定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书写工具及其制作方式对于文字书写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简牍的形制决定了中国文字的的书写款式,进而影响到文字的结构模式.隶书的横向取势不是秦汉时期文字剧烈嬗变的结果,而是有其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一,正体与俗体是就字体而言的。"正体"指共时汉字中书写严谨规范的字体,而"俗体"则指书写随意草率的字体。正体与俗体,是汉字与生俱来的两种共时并存形式。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如隶书)。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二,正体与俗体的关系,只是字体的不同,而不是不同的字。汉代以来的草书,在《康熙字典》等字书中并不收入,但并不妨碍民间的日常运用。然而,把它们的关系作为繁简字关系,如"頭-头","》-为",其关系不再是书体的不同,而成为不同的字形了,这反而妨碍了人们的书写,也造成了字形的混乱。三,在计算机时代,社会对于汉字特性的基本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于汉字书写笔画数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了,而更加关注字形结构的规律性和阅读的分辨率。现在,汉字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由计算机输入代替了手写,屏幕阅读代替了书本,汉字的应用,一方面要求书写或输入的快捷,另一方面要求阅读的方便,作为大前提,首先还要求降低汉字教学的难度。从这些方面来看,繁体字具有无可争辩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汉字文化圈是世界上唯一涵盖象形文字、混合文字(语素文字+语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等文字发展不同形态的区域,可以直接观察拼音文字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对于探索汉字的发展与改革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拼音文字与汉字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欧美学生在汉字形音义的认知,从字义过渡到语境中的词义、句义,汉字书写、词汇容量大等汉语读写问题,导致了欧美学生汉语学习的瓶颈。要解决这些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应将汉字形音义的认知与汉字应用结合起来,即阐释识字与阅读、写字与写作、汉字引申义与汉字文化等在汉字教学中的内在联系,并以此确立汉字教学观念,将汉字知识教学延伸到汉字应用的层面上来,以提高欧美学生汉字应用和汉语读写能力,最终实现用汉字读写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3.
汉语拼音虽在普及和推广普通话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汉字拼音化成效却不大。这不能不说是与纯拼音文字不适应汉语特点有关。相反 ,汉字的常用字高度集中 ,生命力极强 ,能灵活组装以最简明的方式表达日新月异的词汇发展 ,这些优势是拼音文字无法企及的 ,所以 ,汉字改革继续朝着表意文字方向发展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相似文献   

14.
周有光的文字类型三相说认为,文字有符形相、语段相和表达相,文字按表达相分为表形、表意、表音、意形混合、意音混合诸种.这种分类法是不科学的.文字符号具有能指(书面形体)和所指(语言及语音单位)两个基本要素.所指的性质是区分文字类型的主要依据,首先分为实符文字和虚符文字,然后从前者分出词字和语素字,从后者分出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三相说的缺陷使它错误地把汉字和日文一同列入意音文字.日文混用汉字和假名,可说是实符虚符兼用的(或意音)文字.汉字是只用一套符号的实符文字(表意文字),虽吸收了少量外来词,但决不能说它已具有表音文字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记录汉语的同时,也对汉语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书面上,汉字的书写形式可能改变词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形式,导致词的结构和意义发生"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6.
首届“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上的讲话,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关于如何推动《四库全书》研究,也就是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的中华文化研究如何开展。二是在新时期推动新抄《四库全书》活动,也就是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的文化现象怎样光大。研究《四库全书》,就是对中华文明的解说。新抄《四库全书》就是要写汉字、识繁体、读古人、学文化。  相似文献   

17.
汉字在韩国、日本的传播历史及教育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字在韩国、日本的传播历史非常悠久 ,其过程经过了几个阶段。现在两国文字中仍然使用汉字 ,但与中国现行汉字相比有一定差异 ,汉字教育状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汉字作为一种书写形体,笔画组合的丰富多样和间架结构的灵活多变,而使其“字形”成为复杂的美学构成,“书写”成为“书法”,并完成从造字到造形的转变。书法是汉字书写艺术,书法艺术深藏于汉字独特的形体结构之中。三位一体的整体架构、二维方块结体、平衡对称等汉字在形体构造上的诗性特征,既是人们对文字形体的一种审美预期,也是书法学家在书法创作时努力追求的美感。  相似文献   

19.
论中日汉字在语言文字体系中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两国都是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国汉字对日语汉字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这一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日语中的汉语对中国语言文字体系的影响也不容忽略,本文旨在以汉字为媒介,探讨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字体系中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英汉文字体系与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与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不同的文字体系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汉字属于会意文字,具有象形的特点,象形文字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的特点;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西方人善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汉字和拼音文字各得其所,各尽其用;两种思维方法也应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