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在所有制问题认识上具有严重的制度化、道德化、政治化倾向,本文使用“公有制情结”概念来分析这种现象,认为这种“公有制情结”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中所有制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完善;主张在实践中清除“公有制情结”影响,确立起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所有制观,从而确保运用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来指导改革实践中所有制结构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心理世界中的“恐惧”情结是连接其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 ,也是人们进入神秘的张爱玲世界的一把钥匙。张爱玲“恐惧”情结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 ,这种“恐惧”情结使得其艺术世界中充满了孤独、焦虑、残缺和破碎 ,也给其现实人生涂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 ;它既造就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 ,又给现实世界中的张爱玲造成了心理障碍和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3.
何其芳是一个具有深厚“三峡情结”的京派散文作家。面对30年代散文日益趋向“叙事化”和“说理化”,离新文学初期倡导的美文距离越来越远的现实,他试图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改变这种状况,并对京派文艺理论形成一种契合。  相似文献   

4.
道教从酝酿到正式创立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始终与梦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梦度人 ,是道教的传统 ,在元代神仙道化剧中得到集中展示和充分表现。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元代神仙道化剧中的“梦”情结进行探讨 ,一是从弗洛伊德“梦是愿望的满足”出发 ,对“梦”情结进行心理探源 ;二是从梦与中国古代宿命论的关系和庄子“真人无梦论”着手 ,寻找“梦”情结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试论"三曹"诗歌中的感伤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曹”诗歌研究历来都是古代文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众多专家和学者对“三曹”诗歌中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理想和信念比较热衷 ,却相对忽视了“三曹”诗歌感伤内容的大量存在。本文主要从感时伤势主题、思乡念人主题、才士不遇主题这几个层面 ,去探析“三曹”诗歌的感伤情结 ,进而阐释“三曹”诗歌的感伤情结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本文力图通过对四种情结──忧郁情结、老儿童情结、渔父情结、浪子情结的粗浅描述和分析来揭示比较广泛地存在于古典诗歌中的一种游离社会的意向,并借用一天文学术语“逃逸现象”来表达这种意向,旨在暗示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逃逸”.对四种情结的描述和分析大都站在社会实践的角度上说明造成情结的社会原因;并辅以引用的许多诗词作语言实例,意在表明这种“逃逸”更多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现象,而非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冲突,产生了知识分子的所谓"反中国情结".这种"情结"可以解析为"传统与近代"个人与群体"有道与无道"三对矛盾,又可以从"面向未来的民族主义"与"回向传统的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8.
曹操、李世民、毛泽东这三位独领风骚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曾“东临碣石有遗篇”。“碣石情结”使伟人们在跨越历史时空中发生了共鸣 ,“碣石”也成为一个纵贯历史长河的审美观照。它观照了伟人们深层心理共同潜有的君临天下的快感 ,对有为帝王的崇拜、挑战和超越的企图以及“三不朽”的价值观。“碣石情结” ,成为一种人生的注解和表达 ,其根源既是个性心理的 ,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相似文献   

9.
“情结”这种东西,应该是那些感情细腻的人才配有。像我这种粗里粗气的人说有什么“情结”,会让人笑掉大牙的。不过,对于美国,我确实有一种情结,挥之不去,解之不开。这个情结,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共产宣传”的结果。对于美国,早些时候我有很好的印象,它是有着独立战争、南北战争这种光荣历史的国家,是出现过华盛顿、林肯这样伟大人物的国家。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它曾经帮助中国人抗日,甚至有的美国人把宝贵的生命牺牲在中国,有的美国人(如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等),排除偏见,公正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但后…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小说中的“马嵬情结”是指马嵬事变发生后至五代期间的小说作者对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生前死后的爱情生活经历、结局的强烈而持久的关注,以及在小说行文中对李杨故事的评判。“马嵬情结”在唐五代小说中有多种表现形态,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体现了唐五代文人士子的怀旧心态、矛盾心态、好奇心态及世俗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绍兴生活了他一生的三分之一,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在他的意识深处,始终存在着一个越文化“场”。这表现在在鲁迅各种形式的作品中,不时浮现出一种“故乡情结”;鲁迅的精神气质,可用“硬”和“韧”二字概括,而这正是越文化的传统;在鲁迅的思维方式上,也显示了越文化“崇实”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用"生存论"视角解读了《狂人日记》中狂人的言行后认为:他的言说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其"突外"后在常人世界的"归化"是一种生存方式;他的存在已成为中国封建礼教和旧文化秩序的一个他者性参照系,并体现了鲁迅直面现实和超越现实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13.
试论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赵树理这样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只有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过程中被定位.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里,他的"角色焦虑",一直以困惑、痛苦的方式呈现着.他的创作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性"的完整性的坚韧卫护和摆脱痛苦、冲出困惑的不懈挣扎.  相似文献   

14.
红学研究近百年来的概况表明,在对《红楼梦》主旨探讨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两篇文章均借用了西方的哲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均可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找到契合点,因此对《红楼梦》主旨的探究是可以回归于本土文化的。《红楼梦》所描绘的“贾宝玉”的生命历程正是佛教所认为的从“执”到“悟”也即从“觉心起念、相续不断、住持苦乐”再到“除灭无明、见本法身”生命历程的再现。从这一角度切入,可使红学研究中的几桩公案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罗蒂是西方哲学客观主义传统的掘墓人。他站在元哲学的高度以实用主义为武器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粉碎了人心的“镜式”本质 ,打破了“心———身”问题的迷梦 ,摧毁了客观性的基础 ,宣扬“协同性”的原则。基于此的“后哲学文化”理论 ,就是要将传统哲学消解在文化之中。但是客观性与协同性是人类认识和描绘世界和自身的两个方面 ,罗蒂的厚此薄彼不免使自己陷入矛盾之中。而且其“后哲学文化”实质上就是对话。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日益单极化的今天 ,这种对话难脱“文化殖民主义”的干系  相似文献   

16.
从大众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评价张资平在文坛的“走红”现象,会发现其创作的商业化意识、文本的意识形态疏离以及独特的读者构成等是其赢得市场的关键。研究张资平的“走红”,还能为当下的文学生产和文学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鲁迅翻译中的"信而不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的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通过对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展开具体分析,可知鲁迅“信而不顺”的翻译背后隐藏的翻译语言观和文化观。鲁迅开放的文化观在世界一体化走向的今天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在1930年前后创作的一批“浪漫传奇小说”,在沈从文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它们强烈、浪漫地表达了沈从文“理想的人生形式”,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化观念的内核。创作这批“浪漫传奇小说”,是沈从文寻找湘西苗族文化“传统”、建设湘苗文化主体性的一种努力。沈从文通过对汉语中心霸权的颠覆和改写,获得了苗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肯定,“发现”、重塑了湘西苗族的“人性”,以此建立起他的“人性的小庙”,并且,沈从文试图从湘西苗族文化的特殊性中发展出普遍性,用以对抗汉族和西方的文化普遍主义(现代性),以“人性的小庙”作为边缘文化反抗“现代性”的抵抗性话语。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尚书.周官》与《周礼》二者关系是:周公致政前“制礼作乐”,作《周礼》;天下稳定后,巩固平静成王执政据《周礼》的纲要向群臣宣告说明,遂有《尚书.周官》。在早期中国文化精神的演进历程中,道与学不断从官府向民间下移,在春秋战国时期具体体现在诸子私学的兴起。孔子儒学既直接继承了西周的公卿王官学,对西周所代表的礼乐文化又有着历史性地突破,自觉和直觉的道德理性主义是孔子儒学的历史新特色。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并断言未来世界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仅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甚至也不是人类文明总和的复兴,而只能是在人类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对全部传统和现代文明进行整体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