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古代祀典,最隆大者,莫过于天地之祭;而在天地之祭的诸种祀仪中,最典型、最庄重者又莫过封禅。本文拟对封禅的缘起、演变及封禅仪式作一简要介绍。 一、封禅的缘起及其演变 何谓封禅?《史记·封禅书》正义云:“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班固  相似文献   

2.
64泰山     
泰山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占国,几千年米,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道教视泰山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土理想的修行地,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洞天。道教认为泰山神和泰山奶奶是泰山最重要的神。  相似文献   

3.
王东洋 《东岳论丛》2023,(1):154-162
秦汉帝王功成封禅泰山,成为王朝正统、天下一统与盛世太平的标志,为后世帝王封禅创建了可资遵循的“古典”模式。魏明帝朝“遵古封禅”之议,时在天下三分;孙皓采纳群臣封禅之议,遣使“封禅国山”,时在吴晋对峙;晋武帝朝“古典封禅东岳”之议,时在天下一统。“天下未一”则拒绝封禅,正是大一统思想在分裂割据时代的独特作用方式。魏晋时期的“古典”封禅之议,体现了君臣对“功成封禅”“封禅以告太平”的古典模式的认知与理解,彰显了“古典”封禅所承载的大一统思想对魏晋君臣的影响与塑造,其实质是对秦汉大一统思想的认同与继承。在天下分合的三国西晋历史进程中,大一统思想通过魏晋君臣“古典”封禅的政治言行得以维系、传承与强化,从而对该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齐、鲁地域文化,分别促成泰山宗教性神山和伦理性圣山形象。秦泰山刻石的“法家辞气”和始皇求仙活动,明显受到齐文化濡染。汉代封禅典礼的完备,得力于齐文化阴阳五行理论框架。封禅特重祭“天”,具有帝王自显和自警双重意义。鲁文化“亲亲尊尊”观念,导致汉封禅突出帝王权威和祖考之祀。“国泰民安”则是齐、鲁文化共同营构的泰山文化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从泰山道教石刻看武则天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平 《东岳论丛》2007,28(3):92-97
武则天对道教是颇为迷信的,她不但亲临泰山参加了封禅大典,而且还9次派遣道士赴泰山行道,是唐代奉祀泰山最勤的统治者。她巧妙地利用泰山行道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同时还利用泰山行道来祈求长生神仙。她打破了历代封禅不准妇女参加的陈规,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与反传统精神。她是中国历史上在泰山留下最多历史痕迹的统治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秦代国祚甚短,但秦始皇的巡狩封禅行为是史书大书特书的内容。巡狩,谓天子视察诸侯疆土的行为。《孟子·梁惠王下》云"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巡狩,又作"巡守"。封禅,谓天子到泰山祭祀天地的行为。《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言,至泰山上祭天之行为就是"封",到泰山下小山祭地之行为就是"禅"。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的巡狩封禅前所未有,其宗教意义尚有余义可发,笔者特不揣浅陋而为文。  相似文献   

7.
封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通典》云:“古者帝王之兴,每易姓而起,以致太平,必封乎泰山,所以告成功也。”唐太宗即位后,明君贤臣励精求治,数年后,海内晏然,“远夷率服,亿兆又安。”年谷丰稔,“符瑞”频至。群臣以为,太宗“功高”“德厚”,宜东封泰山以志盛事。由是文武百官累请封禅,而太宗对封禅之事的态度,始终不一。群臣屡清封禅之事,太宗的态度何以总是游移于“许”与“不许”之间呢?经读史发现太宗的这一思想变化,以贞观十一年为界,是随着其经济、文化、民族政策的变化而波动的。  相似文献   

8.
封禅典礼遭到"非古""不经"的斥责由来已久,由检讨可知,此二说均难以成立,自阮元、孙星衍以来已有多位学者就封禅之渊源进行过探索。在学界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有必要对封禅的经学依据进行系统的梳理。汉代谶纬之学已对封禅进行过主动的理论建设,就残存的纬书来看,封禅的功能在于考绩,封禅的现实依据在于天下治平已得到一定的彰显,这在《白虎通》中更有较成规模的理论建构。更早的《诗》《书》等六经经文则显示,聚土为封,除地为坛即禅,于山顶祀天告成是封禅的古义,此义与天子巡狩检视天下,最终以太平功成而告天的仪节相汇合,明堂的起源亦与之密切相关。司马迁在《史记》"八书"中设置《封禅书》,与封禅在六经中的古义一脉相承,并且他又接受了以《管子》为代表的齐地泰山封禅说,将两者糅合起来构筑其政治哲学。从礼治模式上看,封禅是治国臻于最高理想的仪式标志,是国家祭礼系统的顶点,应当处于无限延宕的状态,其背后蕴入了国家治理的最高目标。秦始皇、汉武帝将封禅强行拉回现实中去实行它,自然要遭到司马迁的斥讽。而现实封禅实践中所蕴入的封禅者的私心,则逐渐使封禅典礼徒有其壳,从而表现出了"礼仪的蝉蜕化"这一制度史变迁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泰山在祖国千万座山岳中 ,既不最高大 ,也不最绮丽 ,它之特立独出 ,称为“五岳之尊”,则由其悠久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人 ,从帝王、官绅、文士到平民 ,其内心深处都藏有一个泰山情结。这从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相继登封 ,史籍记载大舜开始的秦皇汉武 ,唐宗宋帝等国家元首举行的封禅大礼 ,以及历代王朝都把泰山列入国家祀典之内 ;也从自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文 (是由“日、山”,或“日、翼、山”的象形叠合而成的图案 )的显示其神圣的标志 ,以及民间自古相传的人死后魂归泰山的信仰 ,宋代以后泰山老奶奶 (碧霞之君 )的祠庙香火 ;更…  相似文献   

10.
日本著名学者日比野丈夫在他的《亚细亚历史事典》中,曾对我国泰山及其历史有过这样的论述:泰山是耸立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以北泰山山脉的主峰。其海拔高度为1532米。古时称作岱宗或太岳,是中原东部地区的第一名山。秦汉以来,作为五岳之一的东岳,许多朝代的政府曾在此举行过常例性的祭祀活动。特别是依照道家的释说,凡承受天命,君临天下者,应该在泰山之顶进行“封”礼祭天和在山麓的梁父之处进行“禅”礼祭地,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与宋真宗等皇帝先后操办了隆重盛大的封禅仪式而名高声望。东汉以后,人们开始信笃泰山之神…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3):107-114
宋真宗封禅泰山,御撰《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先勒岱顶德星岩,后立泰安府城南门外,现均已毁。其文本著录于后世金石、方志、史志等文献,但互有驳异。《铭》文反映了宋真宗东封泰山的缘起、始末及其政治意圖,洗雪澶渊之盟的屈辱只是激起宋真宗东封的直接原因或导火线,而非根本原因,依藉东封之礼治国安民,并证明赵宋皇朝奉天承运,才是其东封泰山的真正初衷所在。本文主要对《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及其文本作了简要考辨,并对碑文反映的宋真宗东封史实加以疏证。  相似文献   

12.
林晓娜 《理论界》2010,(12):179-18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封禅文体",且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但至今鲜有学人对此进行探讨。本文主要研究封禅文体的演变轨迹,发现封禅文体最初泛指内容涉及封禅的文章,与其他文体有所交叉。唐以后则演变为"封禅"或"符命",从属于诏、表、奏、启等文体。有学者认为唐以前的封禅文已形成范式,笔者经过细读作品,发现唐代文士通过学习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最终才建立起封禅文的范式。唐代封禅文在遵守范式之外,又有所新变。  相似文献   

13.
泰山“挑山工”精神发源于泰山,是泰山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充分挖掘泰山“挑山工”精神的精神特质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将其寓于思政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三位一体”的实现路径中,将有助于丰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新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山石刻是一座蔚为壮观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一山的石书,既有千言大观,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笔,也有布衣盈尺小碣;既有精雕细磨的龟碑,也有粗犷急就的凿石;大字如斗,小字如蝇;真草隶篆,代不绝书;琳琅满目,瑰丽多姿.其内容有封禅祭祀、御制诗文、修建记事、经刻、墓志造像、题景楹联…….纵横二千多年历史,煌煌六千多处石刻,构成了浩大的泰山人文奇观.  相似文献   

15.
封禅文是劝导、宣扬帝王封禅或在封禅大典期间歌颂帝王功德的文章,以颂德为主,多属韵文,文风庄严,主要赞美当朝君主的功绩,宣扬当朝政权的神圣性、正统性.先唐碑刻式封禅文文风质朴,运笔简约;奏议式封禅文则以当代帝王的功业为依托,在写实的基础上歌功颂德,逐渐远离了赋体,体现了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碧霞元君信仰与华北乡村社会——明清时期泰山香社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泰山神灵为奉祀主神、以到泰山朝拜为结社目的的泰山香社,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并一直延续至今。明代中后期,碧霞元君信仰深入民间,以碧霞元君为奉祀主神的泰山香社也开始空前活跃,这种景象一直持续到清康熙、乾隆时代,余波至于光绪年间。明清时期泰山香社的繁盛集中表现在民间香社在泰山的活动空前增多,香社组织和进香仪式臻于完备,出现了为香社和香客进香活动服务的各种设施;同时,自明末开始征收香税,各地也纷纷以碧霞元君为主神建立庙宇。泰山香社在明清时期的繁盛,既是民间信仰自身发展的规律所致,也与朝廷对民间信仰和宗教的态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泰山女神作为泰山周边及我国北方地区崇拜信仰的神灵,来源于古代的母神崇拜信仰。曾先后演变为玄女、王母、玉女、碧霞元君等四代女神,宋代后广泛深入民间,成为北方地区最大女皇,后在全国各地形成规模不一的祭祀庙会和民间习俗,于明清时代达到顶峰。泰山女神信仰与崇拜习俗,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祭祀性、综合性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8.
何平立 《学术界》2004,(6):155-162
中国古代礼仪不仅凝聚了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维方式,而且也具有维护统治秩序和等级阶层的本质功能.武则天代李唐而建立武周政权,就是通过迁都改元变制、立武氏宗庙、建明堂、铸九鼎、造肖神以及封禅典礼等一系列礼仪制度的变更活动,来完成"革唐之命"和"奉天承运"的政治步骤和程序的.同时,武则天嵩山封禅更有其深层结构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唐开元礼》封禅仪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禅活动是中国封建帝王在五岳祭祀天地的国家典礼 ,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旅行仪式。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史料的缺乏 ,对封禅活动的研讨显得困难重重。文章以《大唐开元礼》为素材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和象征理论 ,从封禅过程、空间象征、礼器象征和参与者角色转换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认为封禅活动对加强皇权、政体运作、延续文化、景区开发等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与秦汉封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始皇、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的封禅活动 ,使封禅礼仪由传说变成国家最高祭天大典 ,在此过程中 ,儒家文化逐渐渗透其中。正是儒家文化的宗法伦理色彩和人文情怀 ,将原始的封禅礼仪改造成政俗合一的御用工具 ,也中断了它由原始宗教信仰向宗教化发展的道路 ,并通过秦汉帝王的实践 ,成就了千古独步的封禅文化。同时 ,儒家文化在将封禅礼仪纳入其阴阳、天地、祖宗一体化大范畴的过程中 ,也丰富了自身的礼仪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