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成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道家思想文化,在日本经历了漫长的传播、渗透和积淀的过程,其深深影响了日本思想家中江兆民的哲学世界。中江兆民将道家思想融入到其哲学创造的过程中,为道家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探讨道家思想文化对中江兆民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道家思想与中江兆民哲学思想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日本有哲学     
日本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中江兆民(1847~1901)在《一年有半》中说:“我们日本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没有哲学”。从此,“日本没有哲学”成了中江兆民的一句名言,并且成为自明治时代以来日本哲学思想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此无意就中江兆民的名言本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和战斗的无神论者中江兆民,在其最后著作《一年有半》中提出了被认为是中江兆民的一句名言:“日本没有哲学”。这个论断乍一看,使人十分困惑难解。这是中江兆民轻率的结论吗?不是,是真的日本没有哲学吗?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意识形态的最高形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哲学,如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一样,哲学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正确地理解中江兆民的这个论断呢?这就不能不把中江兆民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个人的经历进行一番考察。因为要正确地评价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必须如实地把他和当时他所处的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就会  相似文献   

4.
历史表明:日本文化的近代化,并非全盘西化,而是东西思想的融合和再创造。日本近代的哲学家中江兆民以当时的社会实践和所掌握的西方文化为基础,扬弃和改造了老子的辩证法、庄子的生死观、孟子的民本论、苟子的无神论,使古老的东方智慧在日本近代化中放出了灿烂的异彩。  相似文献   

5.
中江兆民(1847——1901年)是近代日本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的自由民权运动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他在临死前,用生命写成的哲学著作《续一年有半》,对他战斗的一生作了哲学总结,把近代日本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本文试就他的战斗一生和唯物主义形神一元论思想,作一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一、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中江兆民,原名笃介,生于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土佐藩(即高知县)一个下级武士家庭,十三岁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1871年作为司法省的留学生赴法留学,专心研究哲学、史学和文学,接受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深受欧州启蒙思想的薰陶。  相似文献   

6.
中江兆民与中国古代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表明:日本文化的近代化,并非全盘西化,而是东西思想的融合和再创造。日本近代的哲学家中江兆民以当时的社会实践和所掌握的西方文化为基础,扬弃和改造了老子的辩证法、庄子的生死观、孟子的民本论、荀子的无神论,使古老的东方智慧在日本近代化中放出了灿烂的异彩  相似文献   

7.
日本阳明学产生于日本封建社会的完成和解体时期,从其代表人物中江藤树、熊泽藩山、大盐中斋、林罗山及吉田松阴的理论中可以看出,日本阳明学的思想特质在于他们在接受、改造阳明学的过程中凸显并提高了“心”的主体性作用,使之成为批判幕府体制的思想武器。阳明学在日本明治维新中成为一种思想指导和动力,对日本近代变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十二月十三日是日本近代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资产阶级自由民权运动理论家和教育家中江兆民(1847—1901)逝世80周年。中华全国日本哲学研究会和我校哲学学会、哲学系,于十二月十二日联合召开了纪念学术报告会。我校副校长兼日本问题研究所所长钟毅同志、中华全国日本哲学研究会理事李今山同志,分别就中江的思想和著作作了讲话和报  相似文献   

9.
得吴藻溪先生所译中江兆民的著作《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翻读再三,不忍释手,遂酿成这个题目。由于手头日汉文资料不足,关于中国文化对中江兆民的影响,暂只能就读后管见略论之,以为引玉一砖。 中江兆民其人 中江兆民,一八四七年出生于日本土佐藩了个下级武士家庭,自幼在藩校文武馆习读汉文。青年以前所接触到的文化典籍,主要是汉学方面的东西。这不仅给他奠定了深厚的汉学功底,而且也使其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从"尊王攘夷"一变而为"尊王学夷".围绕政治体制建设,以向西方寻求政治体制楷模为目的的"洋学"家,先后提出了各种政治理论,尤以主张"君民同治"的"英学"家代表小野梓的理论,主张"人民主权"的"法学"家代表中江兆民的理论,以及主张"主权归一"的"德学"家代表井上毅的"尊王"论最为突出,这些理论均对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制给予了肯定,即均具有将西方政治体制和日本传统政治体制相结合的"尊王"色彩.但"尊王"色彩的强弱及其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日本近代政治体制形成中各具有不同作用.日本近代的政治体制是经由"英学"家倡导,"法学"家警示,"德学"家定论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对直隶师范、军事等学堂的分析透视,揭示了日本教育对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认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受日本影响很深;日本教习及留日毕业生对帮助中国建立新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日本知识人来华考察的过程中,塑造于古代经典的中国形象与近代现实社会所感受的中国形象始终交织在一起,共同参与建构了近代日本知识人的中国观.以日本知识人的中国游记为对象,探讨幕末至昭和初期以知识人为主体的日本人的来华体验,进而考察其来华过程中的感性因素在建构近代日本人中国观中所发挥的作用.由于个人体验与时代状况的差异,幕府末期至昭和初期,日本来华知识人的中国认知大致呈现出五种表现形态.对各种形态的认知做出历史还原和事实定位,对于准确把握日本人中国观的形成过程及其后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日本的科举评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最初,日本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大加赞美,希望借其树立起日本近代的官僚制度;继而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到它的落后性而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最后则是将它还原为中国的本质性的存在,针对中国文明本身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与批评.在近代日本科举评价的转变过程中,东西文明二元论框架下的西方话语霸权以及日本谋求自身文化建构的主体意识,产生了最为深刻的影响.当前,我们应当站在全球化历史学的、多元主义文明观的视角,给科举制度以合理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书中使用了大量方言俗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民风民俗的方俗词语,既可以丰富近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又有助于当时民俗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论述了日本近代思想家德富苏峰的近代中国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动机对日本当时、后世的影响的基础上,对其反动和谬误的一面,进行了批判,同时指出其合理的一面,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中江兆民(1847~1901)是日本明治时期的杰出的近代民主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史称“东洋的卢梭”。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说,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上,遗留下非常重要的发展轨迹,起到过十分积极的历史作用。尤其是在当时的日本思想界,他的这些思想和学说,都曾达到了难能可贵的高度。中江兆民名笃介,号兆民,1847年出生在自由民权运动的发祥地土佐藩的一个下级武士家庭。十三岁时丧父,由母亲抚育成人。幼年时,曾在藩校文武馆学习汉学,熟读“四书”、“五经”等书,对“庄子”、“史记”尤为酷爱。这为他日后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汉学基础。十七岁以后,开始学习西学,接触到西方的人文科学思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主要源自日译西学,他既通过中江兆民的译著吸收了卢梭的自由思想,又通过中村正直的译著接受了英国密尔的自由思想,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由传统,所以在梁氏的自由主义思想中共存着两条不同的自由思想脉络.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梁启超对西方自由主义理解的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体现了近代特定语境下人们在价值选择上的功利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功利性,正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失败的缘由之一.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史家和中国文化批判学者津田左右吉认为儒、道学说是无视人性、脱离现实的诡辩之学.这种对儒家、道家思想的蔑视情绪贯穿津田的整个中国学研究生涯,其负面叙事也延续到他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审视.他着力强调日本文化的“独自发展”和“超越”的一面,试图把日本文化从儒教文化的影响下剥离出来,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优越.津田左右吉的断代且分裂的中国观的确立,依赖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体现着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结,从中可以窥见中日近代文化关系的内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近代教育思想以欧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结合本国的实学传统,形成了其多源复合性、内在矛盾性、教育思想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个人实用主义向国家利益转变以及对教育实践显性影响与隐性影响相融合等特点,构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而日本对欧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选择性的借鉴,重视现实功利而丧失价值追求的教育特征,最终使日本的教育在促进国家发展方面缺失了恒久持续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中介因素在王国维关学思想形成过程中起到的历史性的桥粱作用却被忽视.本文通过对近代日本作为输入西方美学"中间人"地位的考察,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日本中介因素对王国维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