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村防灾减灾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都有特殊重要性。社区是开展危机预防和应对的最基层管理组织,农村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和积极的意义。为构建系统的、可持续的防灾减灾体系,北京针对其自身的灾害风险类型及特点,在探析当前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不足的同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启示,提出应明确农村社区灾害风险,健全灾害应急预案、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完善减灾基础设施,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活动,提高社区综合防御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2.
灾害与经济关联分析及减灾经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灾害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与生产力布局又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和发展,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经济发展对灾害的影响都在日益加深。经济发展中必须树立减灾就是效益的灾害经济观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可能降低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致灾效应;努力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承灾能力,降低社会经济的易损性;逐步建立以灾害保险为主体的综合救灾补偿保障体系;大力开展灾害经济区划工作,将减灾防灾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的灾害特点 ,以及防灾减灾管理的现状 ,除尽快建设完善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外 ,还应 :1)在搞好经济建设工作的同时 ,必须注重减灾 ;2 )重视城市灾害防御 ;3)要提高灾害应急能力 ;4 )加强防灾减灾立法工作 ,提高综合抗灾减灾能力 ;5 )加强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为自然灾害高发区。社区是民族地区防灾减灾的基础。“5·12大地震”之后,由非政府组织在丽江拉市海和北川县的羌族社区开展的社区实践证明,参与式的“社区灾害管理”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的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此外,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蕴含着本土少数民族适应不同生境及气候变化的地方性知识。民族地区的社区防灾减灾,要群策群力,整合政府、非政府以及社区多方面资源,将“社区灾害管理”进行本土化调试,纳入区域发展框架,充分调动社区主体参与,并与民族地区减灾文化相结合,从而切实提高民族地区社区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三社联动"+防灾减灾救灾是把三社联动模式纳入到新时代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之中,通过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社会服务项目,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解决以往政府单一主导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模式中出现的重救灾轻减灾、防灾减灾救灾缺乏政策和项目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激发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而提高全社会抵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是对新时代下我国综合减灾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防灾减灾建设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21世纪的主题.防灾减灾建设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缩小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自然因素,论述了防灾减灾建设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确保实现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人类躲灾避险的本能习性?决定了灾害事件信息极易成为社会公众的共鸣性话题? 微信朋友圈的灾害事件信息传播 容易诱发网络舆情?对灾害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形成倒逼? 在实证分析微信朋友圈灾害事件信息传播特征及存在问题的 基础上?认为应从最大程度凝聚社会防灾减灾力量出发?对微信用户群体的防灾避险利益诉求进行再认识?从全社会防灾减 灾层面?通过科学、正确的灾害事件信息传播引导?将微信朋友圈建设成为防灾减灾的信息平台和灾害知识学习的网络社区?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社会动乱降低了农业承灾力 ,三国西晋时期兵难日起 ,黄河中下游地区灾荒流行 ,土地荒芜 ;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则有利于农业减灾防灾事业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灾害的威胁相对减低。经济格局的变化对农业灾害的发生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江南地区农业开发规模的扩大和农业发展速度的加快 ,农业灾害的发生和危害也日渐加重  相似文献   

9.
灾害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为人类减灾防灾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任何灾害都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做好减灾防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减灾防灾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制度效率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效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进行制度优化和创新;我国的减灾防灾制度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为此我们应通过优化和创新减灾防灾的相关制度,来减轻灾害危害,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五大连池休眠火山喷发活动期次的时空规律和环境灾变全过程进行研究,判定未来火山喷发的时空、强度、影响范围和环境灾变程度,制定相应有效的火山灾害预防和减灾对策,为五大连池市开发火山资源和城市发展提供环境安全程度依据;同时在理论上也将是陆内休眠火山活动规律和防灾对策同研究程度较深的陆缘和岛孤火山活动带火山活动规律及防灾对策相对比,提高我国火山学和火山灾害对策研究的水平,也必将成为世界陆内休眠火山活动规律和火山灾害对策研究之典范。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灾害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给国家经济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还带来大量人员伤亡。高效率的生态修复机制是当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建立与完善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对我国防灾减灾事业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关注西部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谨防发生自然灾害时处于被动应付境地,提出建立和完善西部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建设的需求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减灾需求的变化情况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一般说来,综合受灾程度最高的地区作为我国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也应是我国减灾的重点地区.在考虑具体的减灾需求时,需考虑到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深度.总体上看,受灾损失的程度越大、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越深,也就越有较大的减灾需求.为有效加强区域的减灾基础能力建设,除加快经济发展以及大力提高减灾科技水平外,积极开辰减灾能力调查、合理地规划区域减灾能力建设及提高灾害意识也有着相当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低碳社会的构建旨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既强调人类的主体性,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蕴含着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为低碳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的自然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低碳社会的价值内核,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低碳技术创新等途径,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生态灾难已经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社会灾难形式。生态灾难对于人类社会的破坏作用也越来越大。生态灾难的发生与人类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方式有关。从发展趋势上看来,生态灾难有着与人口经济增长成正比、从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转移、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加剧、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减灾救灾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有效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助,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加强社会治理、保障民生亟需解决的现实热点问题.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共变性.研究发现,政策法规对参与主体的参与意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体的参与意识对主体的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媒体促进对参与主体的能力素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体能力素质对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主体成长对主体的参与意识有显著正向影响;主体的参与意识对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由伊朗巴姆大地震引发的巨大的灾害损失,促使人们必须反思当前城市防灾绿地建设中存在的误区。防灾绿地作为“柔性”空间,在城市防灾、避灾、减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城市防灾绿地建设中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健全相关城市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结合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构建具有合理的层级结构和均衡分布的城市防灾绿地网络,建立城市防灾绿地的补偿机制,从而在根本上有利于城市的防灾与减灾。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大规模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税收作为政府用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证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气候变暖趋势加剧,适应气候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挑战。在此背景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论逐渐产生并应用于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等领域,旨在通过“与自然合作”的方式增强城市适应力与灾害抵御力、协调社会与环境矛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外关于NbS的研究已从理论走向实践,而国内该领域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对城市维度NbS相关规划的内容制定与实践运用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以欧洲典型高密度城市巴塞罗那为例,从规划实践角度,基于已有理论范式概括城市层面NbS运用的多重效益,梳理该市相关规划文件,介绍巴塞罗那在城市尺度采取的主要NbS措施,剖析其实践方法、制度优势与特点,以期通过总结巴塞罗那市的NbS实践经验,为将来我国城市制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灾害的频发,过去很少被重视的灾害社会学研究逐渐从边缘变为主流的研究领域。面对日益复杂的灾害现象时,如何进一步与主流社会学理论对话成为当前研究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集体行动视角进行探讨,并初步建立起灾害集体行动类型分析的框架。在灾害处置过程中,如何发挥灾害集体行动的正面效应而规避其负面风险?这是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事实证明,在“天灾”定义的情境中,灾民对于外界援助会有较高的满意度,因而能促进积极的集体行动产生。反之,在“人祸”情境定义中,灾民就会将灾害责任的焦点从“宿命论”转移到“人祸论”上,不仅会引起灾民的强烈不满和抗争性行动,还会威胁到政治安全目标及社会的稳定。政府应通过灾害信息的及时播报、正向解释以及专家诠释等方式正确引导民众的灾害情境定调。同时,政府还应从关注灾害技术层面的修复到关注弱势群体、信任机制、公私协力、柔性治理、危机管理和社会公平等综合层面治理的转变,来发挥灾害治理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基本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频发的各种各样突发事件和灾害,使整个社会对城市灾害管理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非预期因素和意外风险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迫切要求我们强化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实施国家应急能力评价正是加强各级政府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现实和理论的高度分析了开展应急能力评价是全面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从而提出我国实施应急能力评价的框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