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马克思主义的工人与资本家两阶级理论出发,建立在卡莱茨基利润决定模型基础上的三阶级理论框架解释了由金融收入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的不稳定性。金融收入的上升,导致了再分配效应、需求效应和金融不稳定效应,进而对有效需求、资本积累等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紧缩和产出过剩危机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就愈发不稳定。反之,间接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与居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地位、以强调技术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不同,马克思经济学基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博弈规则,确立了以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为基础的宏观经济体系,其基于再生产理论的扩大再生产图式更是现代宏观体系描述增长与结构问题的雏形。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剖析,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即在于获取按货币价值计算的利润或货币增殖,从而有效需求问题也就来自于资本家阶级对剩余价值即货币利润的追逐,由此联系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与危机。显然,这对于我们解决当前宏观经济中的有效需求问题和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股息是股票为其所有者带来的收益.股息性质是由股票的性质决定的.股票是股份公司的孪生姐妹,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资本家利用股票动员社会闲置资本和闲散资金,并将其投入生产过程,榨取剩余价值.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它们就是对一个股份公司拥有的实际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和索取每年由此生出的剩余价值的证书."不言而喻股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股票的这种性质是由资本  相似文献   

4.
略论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和汇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商品供给对货币变化反应弹性的大小、新增的货币供给是否能够有效地进入实体经济以及进入比例的大小等,当新增货币难以进入实体经济,且供给的弹性大于货币供给的变化时,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将是价格水平的下降。这正是当前各国面临的情况。货币不仅是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更是资本。资本的价值由其获得的收益大小决定,宏观方面的资本收益率由新增货币的大小决定,所以从资本的角度看,哪个国家货币供给量增长越快,其货币的相对价值也就越高,即汇率与货币供给增长成正比。在货币一般功能与特殊(资本)功能对汇率相反作用的对比中,后者的力量往往要大于前者,由此促使汇率在较快的货币供给中升值。美元汇率危机以来的情况,就充分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小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起点.但是从小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一个质的飞跃,决不是在任何条件下小商品生产都可以发展到资本主义.比如在奴隶制度下,小商品生产已经有了,但资本主义却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许多历史条件,其中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货币变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成为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只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才成为资本.货币和资本,本来是两回事.比如不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或者是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们领到的工资都是货币,能说工人领到了资本,工人也成了资本家了吗?当然不能.社会主义社会里的国营企业和合作企业,都用货币来买原  相似文献   

6.
拥有随时放假"自由"的资本家,仍能获得千百倍于工人的红利收入,便难免使人产生其不劳而获、少劳多获靠剥削起家的印象。但这种印象不正确。剥削,尽管能使资本家获得不义之财,但资本家却不能仅靠剥削在市场竞争胜出。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环节的劳动皆非常重要,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是资本家的决策劳动。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资本盈亏与资本家的管理决策劳动水平正相关,资本家因艰辛决策劳动而获高收益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1.理想的自由竞争模式是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企业赚取合理利润,消费者也因竞争带来的低廉价格而获益.但在现实生活中,市场竞争的结果往往会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追逐资本增值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大源泉.一方面资本家不断追求资本增值的内在冲动,使得竞争日愈激烈;另一方面,竞争的残酷性又迫使资本家不得不拼命追求资本增值以增强竞争能力.两者相互促进,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并达到今天高度发达的局  相似文献   

8.
与出现在流通领域中作为价值关系异化的货币所生成的异己性权力不同,资产阶级经济物相化空间中出现的第二种异己性权力是出现在生产领域中的资本。这个资本权力,已经不再是张牙舞爪的金钱,而是由金钱转换成安静的物——厂房、机器和其他生产条件。货币异化是被交换的劳动关系经过客观抽象反向化为事物性关系伪境,当它重新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并以物的形式吸允工人的活劳动使自己增殖时,它就以控制整个社会关系的方式成为魔鬼般异己性外部力量的资本。由此,马克思才指认资本的本质是对象化的劳动的异化,但是它通过经济物相化掩盖所有历史性起源的遗迹,伪饰成劳动的一脸无辜的物性对立面。资本家获得超出他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的剩余价值,来源于他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不少经济理论工作者把资金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这是值得商榷的。资金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家的资金就是资本(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第685页、第26卷Ⅱ第625页)。资本是由货币转化而来的。一般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它在生产中并不增殖价值;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生产中则会增殖价值,其增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用于生产的货币(价值)由于在生产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或带来了剩余价值,所以也就转化成了资本。由此可见,资本就是用于生产并带来增殖价值或剩余价值的价值。既然资本家的资金是资本,所以,从本质上看,资本家的资金也是用于生产并带来增殖价值或剩余价值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欧北美早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盘剥童工就是其发财致富的主要手段之一。时至今日,剥削童工仍是西方国家资本积累的一种方式。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开展很深入的研究。本文特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著作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的资料,试将西方资本剥削童工的原因、历史及现状作一简扼论叙。 (一)资本需要剥削童工的原因 少年儿童是增加资本的最好的人身材料,这就是资本家乐意剥削童工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制度以前确立各阶级社会,就已出现童工,许多少年儿童遭受剥削阶级的沉重剥削、压迫,但必须看到,童工制度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尤其是在十九世纪产业革命过程中形成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职能是充当资本获取货币剩余,而不是追逐商品.这种性质决定了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只有进入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才会对价格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具体影响取决于新增货币是从总需求还是总供给角度进入(退出)经济系统.从供给角度进入(退出)的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成反比.我国当前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是成本推进与气候异常所致,货币紧缩政策带来的成本上升和供给减少,反而助推了价格水平的上升,同时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12.
孟范昆 《兰州学刊》2003,1(5):25-26
本文作者认为 ,马克思在《资本沦》中运用科学技术的理论 ,深层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论证了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工人相对剩余价值的。马克思还运用科学技术的理论 ,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学说 ,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无法解决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现行的人口学和经济学教科书,大都把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人口规律,认为,这一规律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反映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上人口运动的基本特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下面略述浅见。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分析资本积累趋势时揭示出来的。根据我国现行教科书的概括,这一规律产生的原因大致如下:(1)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必然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2)在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同时,劳动对资本的供应都在绝对地增加。理由是:机器的使用造成了广泛使用童工和女工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向农村的发展,使大批农民破产,竟争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大批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劳动力市场等等。结果就使越来越多的工人找不到工作,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他的不朽著作《资本论》第1卷第23章中,研究了“资本的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科学地论证了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源及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念认为 :资本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因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用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和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然而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资本的形成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体现了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同时 ,资本又有其形成的一般条件和一般属性。作为资本的一般性质———增值性 ,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就已存在 ,如生息资本。但是 ,作为资本形成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是否特…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不同于中国的重要一点,它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家和工人的尖锐对立,是以激烈斗争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阶级社会。因此,在日本教育中也同样存在着阶级对立、阶级的支配,并且围绕着办什么样的教育进行着激烈的阶级斗争。这一斗争以文部省为一方和以日教组为另一方展开着。八十年代的情况和六十年代比较起来,日教组的力量显得有些削弱,而文部省方面则正在加紧强化中央集权主义的教育支配。所以,八十年代的日本教育正处在令人忧虑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后期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工人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也必然会像资本家一样受到资本主义拜物教观念的束缚;但与当代西方学者不同,马克思坚信这种束缚是暂时的。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奴役实践的发展和工人自身经验的累积,工人必将起来反抗资本拜物教的物质形态和观念形态,最终冲破意识形态的牢笼,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他后期对工人阶级与拜物教关系的剖析,彰显了日常意识与阶级意识的辩证关系,凸现了历史本质论与历史运作论相结合的方法,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向度。  相似文献   

18.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资本理论演变的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古典资本理论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资本对劳动的强制,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和工具;舒尔茨的现代资本理论从微观层面上解释了个体劳动者之所以投资,是为了获得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当代资本理论更加突出了人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揭示了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本、货币资本一样,是带来利润收益,并使资本得到保值和增值的所有权资本。  相似文献   

19.
“劳资合行”是广州传统劳资关系的主要模式.然而,随着清末民初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五四时期社会新思潮的浸润与激荡,尤其是革命政权对工人的扶植,直接催化了广州正式政府时期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组设工会、同盟罢工、“跨行”互助遂为工人向资本家抗争的主要方式,而国共两党、无政府党等政治势力的介入,更是开启了近代中国劳资关系与党派政治结合的先例,“劳资合行”的传统劳资关系模式遂向劳资相争的复杂实态演进.从“劳资合行”与阶级斗争两种劳资关系主题动态演绎的事实中,亦可蠢测五四前后传统行会转型时劳资阶级意识分野的诸多关联,而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向“自为”转化的程度亦由此得以实证.  相似文献   

20.
有些青年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西方‘白领阶层’队伍在不断扩大,是否已经改变了工人阶级受雇的性质?”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谈几点看法。白领阶层是指西方就职于资本主义企业中的经济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等。随着当代社会生产的向前发展,这个阶层的队伍的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多少会影响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关系,也会改善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但并不能改变工人阶级的受雇性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从所有制关系看。资本家还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购买者。白领阶层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和生产资料的使用者,受雇于资本主义企业。他们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不仅创造劳动力价值的等价,而且也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据统计,美国制造业的剩余价值率从1947年的146%增加到1971年的237%,日本制造业也从1955年的314%提高到1970年的443%。仅占日本人口4%的资本家(包括中、小企业主)就占有三分之一的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