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桥头堡战略实施无疑能极大提高相关城镇、村落和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水平,云南众多的历史文化村镇和传统民族建筑,都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如何更好地结合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对云南“两强一堡”的简要解读和对丰富的云南民族建筑文化资源总结,针对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城镇、村镇规划和地域性建筑设计创作方面,论述了对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思路与具体策略,以便从中总结借鉴一些民间智慧来作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存史、资治、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云南民族史研究的深入,和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与结合成为大势所趋,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这一趋势予以关注。本文以云南民族史和民族语言学的结合为切入点,讨论了在云南民族史研究中和民族语言学结合的相关问题,认为二者的结合有着切实可行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将对提升现有的学术研究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云南近现代政治史研究起步于民国时期,有关辛亥云南起义和护国运动的成果奠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从新中国建立以后至“文革”爆发前,是云南近现代政治史研究初步发展的阶段,杜文秀起义、云南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云南近现代政治史研究的学术性增强。“文革”爆发后,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正常的学术活动无法进行,这一领域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罕见。拨乱反正后,正常的学术研究得以恢复,云南近代史研究总体上进入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西南军阀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史等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云南近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滇味”食俗的表象例证小吃与民族菜系切入 ,论证了其文化底蕴及产业开发价值 ,指出云南是照叶树林及亚洲稻作文化的发源地 ;“滇味”食俗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结晶 ,因此在对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中 ,有广阔的产业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对发端于云南一隅的南诏王国和大理王国的历史怀有兴趣,并有志于就构成这些王国的鸟蛮、白蛮民族即今日的彝族和白族的民族源流的问题进行研究,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岁月了。但在如斯的岁月里,恣肆倘佯于云南史研究的经历中,却只能常常在梦里巡访白族、彝族的故里——大理洱海地区。幸运的是1979年的岁暮,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邀请,作为“日本民族学者访华代表团”的一员获得了访华的机会。在北京略事仁留,旋即巡访了云南、贵州、四川各地,与许多多年在著作、论文里亲切交流过但尚未直接谋面  相似文献   

6.
云南“直过民族”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有其特殊性。“直过民族”地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各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经济、文化、教育等仍然比较落后。“直过民族”受教育程度、人口文化素质与云南其他区域的民族相比是最低的。文章内“直过民族”的教育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云南文学是什么?挂牌的标签已经有好几种:“横断意识”、“边地小说”、“红土诗派”、“西南边塞诗”。 但总的来说云南文学应是乡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结合,它的方向与未来只能是多元、放射状的。希图用一个口号钳制住云南文学的走向,是不科学,不全面,事实上办不到的。 乡土文学是区域的,民族文学则是民族的。民族文学作为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体现出本民族在社会生活、思想情绪、心理素质、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征;而乡土文学体现的则是统一民族制约下或多民族杂居的地区特点。  相似文献   

8.
清代,随着内地与云南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的更加密切,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分四个部份对清代云南的文化教育作一概述。 一、清代云南的学校 明王朝曾采取“用夏治夷”、设儒学为“安边之道”,在云南先后建起六十余所学宫(学校),使云南的教育和文化比  相似文献   

9.
云南民族学院“九五”发展与“十五”规划$云南民族学院院办  相似文献   

10.
此文为1998年10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召开的“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研讨会”上中国世界民族学副会长赵廷光教授的发言稿。作者代表云南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和云南跨境民族研究课题组对来自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介绍了近年来云南跨境民族研究的主要情况。  相似文献   

11.
云南民族学院研究生教育简介云南民族学院自1979年开始,在民族经济、秦汉史、世界现代史、民族史、音韵学、傣语研究六个专业招收研究生。1982年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按国家教委规定的学科专业名称归类,共有中国民族史、民族学、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藏缅语族语言...  相似文献   

12.
要研究民族教育问题,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二十五种民族,因而它的情况就更为复杂。本文就解放前的一些资料记载,介绍一下当时的民族教育状况。 云南的民族教育最早可追朔到汉晋时期,当时,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就已开始了本民族的文字教育,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是时云南的少数民族(“种人”)中就存在着一一种“夷经”教育,其教材也称之为《夷经》,其教师则称“耆  相似文献   

13.
《现象与文本》是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李骞教授的力作,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4年人选第三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2005年获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现象与文本》是作者研究南当代文学七十余篇文章的结集,因文章有对云南当代文学现象的评介,也有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尤中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国民族史专家、学者。他从1954年执教云南大学,从事中国民族史的教学与研究,至今已52度春秋。他培养了大批的民族史教学与科研人才,其中14位博士、20多位硕士都已成为高等院校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广厦多有栋梁材!同时,尤中先生在中国民族史科研领域内,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自1957年8月以来,已先后出版《南诏史话》、《僰古通记浅述校注》、《云南民族史》、《云南地方沿革史》、《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及其《续编》、《中国西南民族史》、《西南民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云南怒江大峡谷傈僳族的族源后 ,从民族的演变和民族图腾传说介绍和分析了傈僳族的社会制度 ,从生产力、生产技术、劳动者使用以及“伙有共耕”状况等方面介绍和分析了傈僳族的经济制度 ,从服饰住房、婚姻家庭、丧葬、节日庆典 ,禁忌祭祀以及械斗等方面介绍和分析了傈僳族的风俗习惯。此外 ,还对傈僳族习惯性和宗教信仰作了较为具体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巴蜀文化续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去年开始写巴蜀文化初论,为自己提出了一些课题,发表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牵涉民族问题,因为自己对这些方面修养不够,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初论出版以后,友人蒙文通先生有“巴蜀史的问题”的提出,邓少琴先生有“巴史新探”之作,马长寿先生,方国瑜先生又写了两种彝族史初稿,冯汉骥先生有“晋宁出土文物中所表现的当时民族”及“晋宁出土铜器上所表现的生产及生产关系”的  相似文献   

17.
2003年4月-7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举行系列活动,庆祝3件喜事:随“云南民族学院”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学院学报》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荣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创刊20周年。4月22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举行“庆更名、庆‘百强’、20年刊庆”座谈会。《北京大学学报》主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长龙协涛教授,《新华文摘》杂志社执行总编张跃铭教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执行总编姚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政法编辑室主任魏开琼编辑等应邀和…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云南外向型农业发展起步慢、基础差,大力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已成为全省上下的一个共识。云南要在加快和深化改革的同时,结合云南民族、边疆、山地的实际,念好云南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三部经”(“各民族共同发展经”、“山字经”、“边疆开放经”),在搞好传统的烟、糖、茶、香料、橡胶等优势产业的外向型农村经济的同时,开发好山林、花卉、畜牧等具有巨大潜力的新的外向型农村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有新的思路,要实施“两个根本转变”的发展战略,走规模化、集团化、社会化的路子。  相似文献   

19.
云南民族学院、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与东京女子大学、东京女大云南研究会自去年建立友好关系以来,学术交流逐步开展,双方友谊不断加深。今年年初,以云南民族学院副院长黄惠焜为团长、民族研究所所长王叔武为副团长的云南民族学院学术交流访问团一行四人,应日本东京女大校长隅谷三喜男和东京女子大学云南研究会代表山本英治的邀请,于1月15日至27日回访了日本东京女子大学,进一步推动了中日两国学者的互访和两国学术的交流。 访日学术代表团在东京、京都、大阪等地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在东京女大,黄惠焜团长作了“中国少数民族的过去与现状”和“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的学术讲演;王叔武副团长作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源和流”的学术报告;王敬骝副所长作了“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文化”的学术报告。在大阪日本国立民博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黄惠焜团长、王叔武副团长与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馆长梅棹忠夫以及佐佐木高明、竹村卓二等日本著名民族学家以“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为题,联系中日两国学术研究的实际,进行了  相似文献   

20.
云南汉语地名发展与民族构成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早期的云南地名应是当地民族语地名。随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的设治经营、汉文化的传播和汉族移民的进入,云南逐渐出现了汉语命定的地名。明代以前云南的汉语语义地名日益增多,明代开始汉族姓氏地名在云南勃然兴起,明清以来汉语语义地名与汉族姓氏地名逐渐成为云南地名的主要命定形式。云南汉语地名的发展,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特点,云南汉族移民的定居方式和自身“土著化”过程,以及云南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