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志文  魏义霞 《学术界》2012,(2):193-203,288
在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中,谭嗣同、严复都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致使民主启蒙成为其启蒙思想的中心内容。另一方面,两人的民主启蒙思想具有明显差异:第一,价值旨趣不同:谭嗣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围绕着平等展开,严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贯彻着自由原则。第二,解决君主专制以及拯救中国的方案有别:谭嗣同幻想"超出体魄之上而独任灵魂",实现平等的途径是消除国界,世界大同;严复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开议院,兴民权。第三,思想侧重迥异:谭嗣同始终侧重思想启蒙,严复则关注制度启蒙。  相似文献   

2.
民权与国权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及不同语境中,民权与国权的内涵不同,民权与国权之争论及变奏贯穿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清末民初,围绕政体设计,由民权与国权孰为优先的争论到国权至上、以民权提振国权的国家主义狂飙,再到民国初期民权派与国权派的激烈交锋,展现了民权与国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彰显出后发国家民主转型与国家发展的内在深刻矛盾。对清末民初民权与国权争论的三个重要阶段的思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阐释,有利于深入理解这些争论的思想实质及近代政治转型面临的特殊困难,也为推进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历史借鉴和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3.
古贤圣哲的“民本”思想,到了近代,一跃而为郑应观等人所总结的君民共主思想:“盖五大洲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再一跃,又为梁启超头脑中缩小了的“民权”思想。然“流质多变”的梁启超何以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捕捉到“民权”一物呢?之后,又给予“民权”思想以何种新的内涵呢?在今天,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意义。 184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凭藉船坚炮利,纷纷染指中国,中华民族危机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史学界关于戊戌时期,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以“反对民权”的姿态成为了维新派的对立面这一“定论”,将张之洞反对“民权”的言论置于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了剖析,详细考察了19世纪后期中文词汇“民权”与“民主”的不同涵义以及时人对这两词的理解和使用。认为张之洞反对倡言“民权”,实是反对将“民权”释为涵义等同于“民主”的“人人有自主之权”、“民揽其权”,而非反对民权的本义即法律规定的“权利”。戊戌时期在对待“民主”的态度上,以及“民权”实施的条件和程序上,张之洞与维新派并无太大分歧。用是否赞同“民权”来作为区别所谓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尺度是存在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韩英军 《天府新论》2005,1(1):109-112
民权以近代权利思想为中心 ,标志着政治斗争的话语权。中国近代民权批判君权、专制的统治合法性 ,突破民本走向民主 ,由渐进改良走向激进革命 ,直到阶级专政的新民主主义民权。民权与国权紧密相关。民权的可行性由革命所推动 ,以国家与社会的整体性进化为依托。  相似文献   

6.
“通”———以通达、贯通、仁通求变通、运通、流通的思想,即维新变法的思想,而不是激进革命的思想———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精髓与主旨。希冀有仁慈的君主、清明的君主专制政治、仁通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通达流畅的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境界,才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实质。谭嗣同秉承湖湘学派理学思想源流,希望朝廷存“仁心”、行“仁政”,从“匡扶社稷”的思想脉络来分析,谭嗣同依然是一个“吁天”的传统士绅。  相似文献   

7.
刘人熙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主张以传统道德拯救中国。从青年时候他就开始就崇拜王船山,研习王船山的著作。他认为王船山继承孔孟程朱思想又有所发展。刘人熙对王船山的推崇仰慕影响了谭嗣同,使谭嗣同崇拜王船山,但刘人熙又不赞成谭嗣同的"变法",未参加辛亥革命的有关活动,民国建立后虽对民主自由等现代观念有微辞,但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民主自由独立的思想,尤其赞成民主共和的建国思想。正因为这样,刘人熙认为以船山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能"新湘"、"新天下",所以他创立了船山学社。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孙中山对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基本态度,从分析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具体内容入手,认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一方面主张对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义思想和民主共和政体必须加以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又反对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照抄照搬.把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贯穿和体现在民权主义中的孙中山的民权观.  相似文献   

9.
卢珂 《学术论坛》2005,1(6):37-39
民本与民主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有着质的不同。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而民主思想则是西方政治文化的精髓。但是在近代中国,由于民权思想的提出,使得两者有了连接的中介,从而使中国政治思想从民本经民权发展到民主。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谭嗣同生死相托之人,梁启超将谭嗣同称为自己“讲学最契之友”.由此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在谭嗣同死后,梁启超最早对谭嗣同的思想予以宣传和阐发,并在自己主编的报纸上刊发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梁启超在介绍谭嗣同的过程中,既肯定自己与谭嗣同思想的契合,又将谭嗣同与康有为归为一派,在有意无意间加剧了康有为与梁启超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民本思想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中华法文化的精髓.清末的思想家们立足于这一传统的思想,对西方的民主思想加以改造,创制出"民权"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语词.在民本-民权-民主的转化中,彰显着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凸显了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尴尬.  相似文献   

12.
唐森树 《学术论坛》2005,1(5):135-138
抗日战争时期,邹韬奋通过杂文、评论、提案等形式,提出了实施民主宪政的系列主张,形成了他的民主宪政思想。其思想内核包含有言论自由、党派平等、民意机关民选、民权民享等,均赋有真知灼见,具有鲜明的抗日救国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谭嗣同、严复均注重民主启蒙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这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阐述君主由来,申明民本君末。第二,抨击专制君主背离了君主的原初职责,成为天下之害。第三,提出废除君主专制的方案。这些构成了两人启蒙思想的主体内容,也成为两人思想的一致性。进而言之,谭嗣同、严复启蒙思想的一致性是谭嗣同、严复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共识,拉开了他们与其他近代思想家之间的学术分野,同时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是对早期启蒙思潮的深化和推进。  相似文献   

14.
论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创建民国、实行议会政治失败后,提出了国民应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的直接民权的具体方案,以实现主权在民的伟大目标。直接民权是对间接民权的必要补充,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具有更加完备的民主性,这在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文章概括和分析了邓小平以民为本思想及其基本内容 ,即发展民主 ,保障民权 ;关注民生 ,实现民富 ;集中民智 ,反映民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民权观念为核心,从观念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对近现代民权观念做出动态分析。民权观念在近代不仅发挥了开启民智、思想启蒙的价值层面作用,而且由理论宣传走向制度建构,在民族主义的洪流中民权发挥了凝聚群智、御侮救国的工具作用,在立宪派和革命派主导的政治运动中也发挥了重大的参与和推动作用。伴随民主运动进程,民权思想不断丰富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和实现。  相似文献   

17.
论谭嗣同教育思想的实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育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兴女学等四个方面全面探讨了谭嗣同的教育思想,着重指出谭嗣同的教育思想是从富民强国这一基本目的出发,带有明显的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黄华文 《江汉论坛》2001,1(9):62-65
五四民主启蒙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以空前的规模、浩大的声势倡导和宣传了民主观念和思想,使整个中国的意识形态一度浸透了民主的色彩;它又突破和超越了清末以来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着力凸现了“个性解放”和“民权政治”的民主内涵。同时,由于受制于具体国情和民主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认识水平,五四民主启蒙运动又明显地存在着民主理论建构不足的缺憾。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轨迹●任灵兰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它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挽救民族危机这一爱国主题而来的,但由于宣传者的阶级特性和思想局限性,西方民主思想引入中国后却表现为“民权”、“民主”两种不同的思想。从资产阶...  相似文献   

20.
儒家民本思想包含民有、民权、民生等内容,是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初期阶段,同时儒家民本思想也存在着忽视制度建设等缺陷。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应当延续历史的逻辑,注重利用本土资源,实现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