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实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决策措施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全面启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就是为了建设山川秀美的新家园 ,为中华民族开辟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要走出退耕还林还草误区 ,确保林草成活率 ,就必须制定和完善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法律法规 ,依法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工程的切入点和根本点,随即国家在西部地区实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大同市作为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试点地区之一,承担了重大任务,这对于改变大同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近两年退耕还林工作运行情况大同市的生态环境并非天赐如此,大同的农业也并非天生弱质。在中国历史上,大同曾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口增长造成的生存压力以及在脆弱的生存环境下实行的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导致生态  相似文献   

3.
对西部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中执行力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在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西部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政策执行的不顺畅所带来的问题也同样制约着退耕还林(草)工作在西部民族地区的继续开展和深入。为此,在现阶段针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在执行退耕还林(草)政策中缺乏执行力的问题提出相应有效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要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首位。本文研究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为二者应是协调统一的。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如生态环境脆弱,环保意识差,环保投入不足,环保立法不完善。最后,提出了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合理高效的生态环境建设利益补偿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西部环保的投入,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仅要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变荒漠为绿原,还要为参与国内外环境革命和旅游业竞争,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确立建设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在世界东方展开卓有成效的环境革命。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草)是我国政府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它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生态环境也十分脆弱,分析了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政策的环境外部效应及其功能,进一步提出了实行环境外部效应最大化的几个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试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根据其预期发挥的功能 ,可划分为“生态型”、“生态经济型”、“经济型”三大类。“生态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先期收购土地 ,统一造林 ,或将已建成的“生态型”林草植被收归国有 ,仿照天保工程有关规定严格抚育管护。“生态经济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应建设为立体复合型植被类型 ,经济效益上以短养长 ,而在中后期国家应当允许对退耕地新造林分进行适度间伐利用及合理更新。“经济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注重水土保持整地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自我维持 ,良性发展 ,项目区必须注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务输出工作 ,妥善解决退耕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国家应对非项目区内的受益地区征收生态建设补偿税 ,用于退耕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8.
现代林业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森林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现代林业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具体阐述和分析了中国现代林业理论的内涵、标准和指标,中国现代林业建设的近期、长远目标以及重点领域;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强调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兴旺、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林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理论、发展方向、发展道路,事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以期在我国建立以林业为主体的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活质量,创建生态文明,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逆向演替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长期基本方针。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显得格外重要。为此 ,深入分析了西部退耕还林 (草 )地区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能够确保西部地区脱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环境改善目标、改善路径和可行的对策措施 ,以建立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西部地区环境整治与重建体系 ,从而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基础的稳固与坚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西部生态环境恶化根源的分析,指出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是此次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应有之意,并提出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通过综合治理、减负、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及转移剩余劳动力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与法规问题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由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经济补偿规定、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三部分构成。从国家的方针政策、森林法、民法、行政法等方面论述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政策、法律依据 ,分析了现有公益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法规实施现状 ,并结合具体国情探讨了我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法规设计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西部生态问题更加突出。我国政府为尽快改善生态环境,相继制定出了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政策。现虽有《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规范做保障,但由于该制度的缺陷,退耕农的利益得不到充分实现,该政策的实施出现了种种障碍。主要问题是补偿期限不合理、补偿标准不科学,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林补偿制度。本文结合我国西部生态实际,分析了该政策的缺陷,并从补偿的原则、性质、范围、标准、程度、方式等六个方面对建立完善的生态林补偿刺度作出简要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问题往往出现在不同的行政区划中,既表现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性,也表现出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特殊性,造成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属地治理”的失灵,亟待革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协同共治是一种旨在超越单一治理主体与破解跨区域范围的新型治理模式,与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治理诉求高度契合,能够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凝聚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共识,增强利益相关者的内部合法性。因此,将协同共治嵌入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全过程,从理念构筑、法律规制、组织保障、制度安排四个维度进行路径探索,大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的协同共治,进一步增强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源自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4.
西北林业政策探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西北林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 ,将西北林业定位于生态林业 ,结合西北林业政策失灵的几个案例 ,剖析了现行林业政策因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失灵的原因。根据西北林业发展的现实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提出了完善林业产权制度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以土地换生态 ,完善退耕还林制度的西北林业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5.
介绍重庆市退耕还林工作的现状;结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了重庆市在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阐述退耕还林的意义;提出在注重生态价值的同时,重视果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开发。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发展生态林业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特殊的地貌景观与人为因素的双重结合,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成为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的两大问题,直接影响该地区生态林业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压力,但是没有法律制度作保障,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巩固黄土高原生态林业建设。目前,黄土高原生态林业建设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配套制度不健全,行政执法存在缺陷,法律监督不得力。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应进行生态林业法制建设,要着重健全生态林业主要法律及配套法规,建立黄土高原生态林业特区管理制度,创新生态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度以及完善该地区林业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安庆沿江湖泊围垦历史久远,本世纪初开始退田还湖。湖泊围垦与退田还湖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演变。湖泊围垦旨在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及其粮食短缺问题。退田还湖有效改善了沿江平原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洪抗灾及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也促进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湿地产业,延伸湿地产业链是解决围垦与还湖矛盾的关键环节。提出了继续实施退田还湖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迅速,旅游经济的地位不断提升。然而,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却遭受了非常严重的破坏。面对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与保护冲突日益激烈的严峻现实,寻求一簪科学的草原旅游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从生态旅游的视角出发,剖析内蒙古草原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叶以来,伴随着人口高速增长和耕地严重不足之间矛盾的发展,浙西山区涌进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开发活动。笔者即以该地区为考察对象,解析其人口流动的特点,指出该地区人口流动属于由人口稠密的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的流迁模式,依靠空旷的山地来吸纳周边地区的过剩人口。他们的经济活动虽然在短期内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激化了土客之间的矛盾,致使山区经济的繁荣成为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