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Ⅰ.导言 1999年6月26日下午1点30分,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因病经治疗抢救无效不幸逝世,在他所向往的21世纪的门槛前永远地停下了自己的脚步,没能留下一句遗言,没能亲眼看到在住院治疗期间曾惦念多时的几部文集的出版,没能住上一天刚刚搬好的新家,只是临终前在他那满是美学智慧的眼睛里噙着令人心碎的泪水,从此阴阳相离、生死相别……。生前,蒋孔阳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美学会副会长、上海社联副主席、上海美学学会会长、农工中央咨监会常委兼复旦大学总支主任委员等一系列职… 相似文献
3.
《五十四号墙门》是张廷竹同志发表在《芙蓉》上的中篇小说(1983年第二期)。它通过一位从法国回来的外交官看望他婶婶的故事,描写张家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和发展,反映了我们中华儿女顽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品德。故事虽然平凡,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与此相同命运者并非个别,因此,它是那么真实,那么可信,那么亲切,使人同小说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文选》是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是实事求是地解决新时期重大问题的经验的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例。学好这本论著,对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贯彻党的十二大纲领,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小平文选的许多篇章,过去曾读过,有不少讲话还亲自听过,现在重读仍有初读的新鲜之感。特别是小平同志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抓住了时代的主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反复实践,作好这个答卷。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反思文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新时期文学在审美反思方面所实现的认识功能,以及相伴而生的教育功能,在揭示我们前进的思想阻力、历史惰性来自何方这个奥秘上,沿着“十年动乱中占统治地位的极左思潮——几十年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轻重不等的左倾思想——几千年来为害甚烈的封建思想”这个线索,向观念形态的地壳由表及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1992,(6)
<正> 王万森同志著的《新中国中篇小说史稿》(以下简称《史稿》)新近出版了。读过《史稿》,我认为它有三个方面的优点值得称道:第一,坚持了治史的严肃态度,取材严格,力求典型。一个文学史家,当他要把一段历史收拢到笔下的时候,所面对的是众多的作品作家、复杂的创作现象,这样,从中进行恰当的选取和提炼就不能不是很关紧要的基本问题之一。那么,怎样才能算作选取和提炼得“恰当”呢?这当然不仅仅是指取材的多少,更重要的还在于取材是否典型以及典型的程度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好的文学史就应该是一部由具有典型性因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构成的历史。《史稿》的写作就是始终紧紧把握着这一标准加以取材,从而为其论述奠定了较高的学术性价值基础。通观全书,它在全面概览当代中篇小说创作总体面貌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25位作家的作品,而且,在每位作家的名下又都是突出其最具代 相似文献
7.
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大陆从事社会科学教学或研究工作的人,一般是既不读鲁迅也少读胡适的,更不会卷入什么"鲁胡之争".卷入所谓"鲁胡之争"的人,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的.这些人,无论是"崇鲁抑胡"还是"崇胡抑鲁",其实都是读鲁迅的书长大的,胡适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原因很简单:一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只能读到鲁迅的书而读不到胡适的书,二是卷入"鲁胡之争"的大多数是文学中人,鲁迅跟他们是前辈同行.因此,如果在"崇胡抑鲁"的文章中找不到胡适的温柔敦厚,却充斥着鲁迅的尖酸刻薄,那是毫不足怪的.师傅当然并非不可以批评,但既然批评师傅的不宽容,自己对师傅的批评是不是应该宽容些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大陆从事社会科学教学或研究工作的人,一般是既不读鲁迅也少读胡适的,更不会卷入什么“鲁胡之争”。卷入所谓“鲁胡之争”的人,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的。这些人,无论是“崇鲁抑胡”还是“崇胡抑鲁”,其实都是读鲁迅的书长大的,胡适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原因很简单:一 相似文献
9.
程乃珊: 我们还从来没有对话过,虽然我作为你的读者并不是第一次,但作为关注你,又同是女性,或许我们并非完全不能沟通。如果说在以往的创作中,你为了某种观念的阐释常常不得不将个人的经验掩藏起来,那么这一次,你则在时代要求的大框架下更多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确实,在《望尽天涯路》中,你展示了比以往任何一部作品的创作都要突出的才华,你的艺术表现力和思考力得到了长足的 相似文献
10.
自古希腊智者提出:“认识你自己”以来,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和探索从未止步。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哲人在探索人性的道路上奔波劳碌,留下了座座丰碑;但是这些探索人性的碑文千姿百态且众说不一。可能因其分歧颇大。才使得不同时代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1.
六岁的时候我发现纸币上的头像不是我爸,但马上转念一想:管他是谁,总之没我老爸厉害--他是那样的高大魁梧(实际他身高1.7m,还有点扛背),拥有无人能及的聪明才智(只是常常找不到车停哪儿),并且是那样的富裕(有2个孩子的大学教授,从未停止过对生活来源的担心)。
我绝对不是将自己父亲推上圣坛的唯一一人。我们的爸爸,曾经用有绝对优势的经验和智慧,碾压我们对这个初次见面的世界的各种粗浅幼稚认知。他的知识储量令我们顶礼膜拜,他深思熟虑的行事亦或灵活机敏的应变让我们觉得他是无所不能的存在。即使当年你很少与忙碌的父亲互动,他仍然会强势地影响你的人格塑造和行为模式。幼小的心灵里逐渐清晰的父亲形象,像罗盘一样在一生中无数次地指给你方向。然而“图腾”缺陷的那一面--比如父亲的恶习,同样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我绝对不是将自己父亲推上圣坛的唯一一人。我们的爸爸,曾经用有绝对优势的经验和智慧,碾压我们对这个初次见面的世界的各种粗浅幼稚认知。他的知识储量令我们顶礼膜拜,他深思熟虑的行事亦或灵活机敏的应变让我们觉得他是无所不能的存在。即使当年你很少与忙碌的父亲互动,他仍然会强势地影响你的人格塑造和行为模式。幼小的心灵里逐渐清晰的父亲形象,像罗盘一样在一生中无数次地指给你方向。然而“图腾”缺陷的那一面--比如父亲的恶习,同样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曹征路的创作在近年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对曹征路作品的评论、研究往往只限于如《那儿》《霓虹》《豆选事件》《问苍茫》等几部被标注为底层文学的作品,就是这几部往往也是单篇评述,缺乏总体性的视野。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对曹征路作品的研究还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面上,有待进一步深入。曹征路的创作自社会转型期以来,实际上被一个主题统领着,那就是:被金钱和权势扭曲的当代中国。金钱和权力以及二者的共谋是解读曹征路转型期以来创作的关键切入点,也是曹征路作品思考中国当代社会本质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13.
王洪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6):33-35
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出发,蒂利希将本属于伦理学范畴的“勇气”置放在人类生存
的整个疆域,使之获得本体论的意义。由此,人们对死亡、谴责及无意义的焦虑得到缓解。
勇气,成为有担当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4.
祝一寰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96,(1)
雁翼象一切优秀的作家一样,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美,认识美,集中美,表现美。在他的《没有声音的歌》这部散文集中反映了人民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反映了他对艺术创新的追求。雁翼虚心向老一辈作家学习,吸取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的长处,并把它融进自己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假如说,一定要让我们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当代人们的生活状况的话,我以为最准确的莫过于一个“忙”字。忙,已经是所有人都不可逃脱的宿命。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也无论是富豪还是穷人,更不管你做的是哪行哪业。尤其是在当下,在全球化、市场化以及一个高科技化的时代,生存竞争的残酷与激烈,也就更加剧了人们的忙碌。有人曾经比喻,现代生活就像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条无形的鞭子在驱赶着,让你无时无刻都不能不奔波甚至挣扎在没完没了的匆匆忙忙之中。忙,也就成了当今人们生活的惟一主调。高速度和快节奏,已经深入到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五十周年了。为了庆祝这一人类历史进程中凝结着血与火的伟大胜利,我国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仅是出版界,就将推出250多种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图书,从各个角度再现那个充满着刀光血影的历史。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为通过这次纪 相似文献
17.
“如梭的岁月把中华民族一段沉重而荡气回肠的历史带到了遥远的过去。可是,一位爱国志士步履维艰而又光照史册的人生历程却每每在今天的历史中显现,引导着无数中华儿女重新追寻100多年前中国人民的那场抗争和奋起。这是百年来亿万炎黄子孙传颂至今的丰碑。”这是我手中这本《千年走闽越》一书中《民族英雄林则徐》里的一段解说。在读《千年走闽越》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类似的一段段解说带进历史,于是我走进了一个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仿佛走过一片浸染着爱国情怀的历史的丰碑。我从《戚继光入闽抗倭》、《爱国将领俞大猷》、《收复… 相似文献
18.
19.
前几年,我曾到江苏大丰、兴化去调查过有关施耐庵的文物和遗迹,前后我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带着研究生去的,凡大丰、兴化有关施耐庵的地方我都去了,还坐了船穿行于水乡港叉之间,这种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水道,确有点水泊梁山的味道。我在大丰,看到了《施氏家簿谱》原抄本,还看到了“施让地照”、“施奉桥地券”“施廷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村实行的改革,正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是亿万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获得的又一次解放。正如滔滔黄河,经过“自我净化”以后,更加充满了活力,奔腾向前,一泻千里。由于形势发展迅疾,人们往往来不及对这一变革作出清晰的理性判断。如何感应时代的脉搏,深刻反映这一变革的现实,则是摆在文学艺术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反映当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