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广西桂中壮族二次葬习俗的分析,揭示广西桂中壮族二次葬习俗的社会意义及其产生的心理根源。二次葬习俗的形成与壮族的不洁观、灵魂栖居观、对鬼神的恐惧以及祈求祖先魂魄的保佑、祖先崇拜、迷信风水、长辈的艰辛与荣耀、后辈的荣誉名声等心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读了武文同志在《民间文学论坛》上发表的《“鸡招”考释》①一文,使人获得启发和教益。壮族民间仍十分流行崇鸡的习俗,本文想以桂林壮族地区人们崇鸡习俗的表象为例,探讨其源流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就笔者的所见所闻也谈及其它地区壮族和兄弟民族的崇鸡习俗。桂林壮族多居住在边陲山区,他们是越人的后裔,经过历史的演变和民族的融合,他们  相似文献   

3.
三峡地区,自古以来,人类文化均有着突出的地域特征。汉代以后,这里的人文丧葬习俗,似乎又回到了更早时期就存在的集体二次葬的习俗文化中。集体式的二次葬,发现于石家河文化晚期,似乎是廪君巴人族群的社会习俗文化。这种葬俗,在峡江及以南的广大区域曾经广泛的存在过。这种葬俗在核心,早期是集体埋葬于一地,汉至宋多属于一个墓室。它所表现的是原始社会以来,特别是廪君巴人族系,所拥有的原始葬俗,并长期传承不改。进入汉代直至唐宋时期,廪君巴人后裔中仍然流行,在其墓葬群中仍可见以部落、家族、家庭二次埋葬方式,仍然流行将多人或是不同时代的骸骨,埋葬于一个墓室之内。二次集体葬的习俗,是本区域里民族习俗传统,沿袭直到宋代以后才彻底改变。  相似文献   

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开拓美丽富饶的祖国南疆的漫长历史岁月中,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壮族文化,其中包括相当丰富的哲学遗产。由于壮族以往没有形成统一流行的文字,这对于研究古代壮族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近十几年来陆续搜集整理出版了一批壮族的神话、传说、诗歌、民歌、谚语、格言、戏曲等,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丰富资料。这些古代神话、传说、民歌等虽然不是专门  相似文献   

5.
云南壮族的自然崇拜及其对生态保护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壮族的自然崇拜及其祭祀活动,反映出壮族的自然至上和人与有生命的自然物之间的平等关系的生态文化观。壮族的自然崇拜在客观上对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植根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心理上的迷信思想,影响壮族现代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流行于右江流域的壮族嘹歌 ,是歌圩文化的艺术产物 ,是该地区壮族民情、风俗、历史、愿望、技艺传承等丰富内涵的载体 ,嘹歌是一部由壮族民间歌师歌手创造的智慧的结晶 ,是一部经民间长时间传唱相对稳定的抒情组歌的组合。嘹歌由日歌、夜歌、贼歌、建房歌、三月歌及短组歌构成 ;五言体壮欢 ,用土俗字唱本。嘹歌是壮族本土原创民间口碑文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7.
壮族麽经是壮族原生态“百科全书”式的珍贵文献,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研究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文章简要回顾了壮族麽经的整理出版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壮族麽经研究的多维视角及其研究成果,进而对壮族麽经的研究进行展望。壮族麽经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挖掘麽经的丰富文化内涵,为新发展阶段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8.
壮族土司制度起源于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壮族土司制度在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发展到明朝中期已经日益腐朽没落,改土归流政策势在必行。清初的改土归流对壮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造成极大的影响。研究清政府对壮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政策及其对壮族人民的影响,有利于对壮族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有更好地认识,还可以以史为鉴,为当代的民族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9.
渤海多人葬的性质及其特点是渤海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多年来中外史学界研究渤海史的学者曾提出过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殉葬”;有的认为是“实行二次葬的,很象是无姓而隶属王族古姓的部曲和奴婢”(1);也有的认为是“家族葬”。但在国内尚未发表过以渤海多人葬的性质及其特点的专题论文,探讨渤海多人葬制。本文根据有关渤海史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谈一谈我的粗浅看法。一、渤海多人墓葬的分情况渤海墓葬的理葬习俗较复杂。有单人葬、二人合葬、多人合葬及火葬。单人葬中绝大部分为一次葬,仰身直肢,有少量的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两人合葬,一般是男女合葬。  相似文献   

10.
云南是壮族分布的重要地区。在全省 2 5个少数民族中 ,人口位居第四。就壮族居民分布而言 ,仅次于广西。杨宗亮所著《壮族文化史》,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之一 ,从宏观考察壮族历史文化出发 ,把论述重点集中于云南壮族 ,在西南众多民族之间纷繁复杂的文化关系中 ,理出云南壮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全面系统阐述了云南壮族文化的来源、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在壮学研究中是一部难得的新作。综观杨宗亮《壮族文化史》,在壮学研究中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对云南壮族分布格局之由来 ,作了系统的历史分析。云南壮族主要聚居于毗邻广西的文…  相似文献   

11.
"二次葬"是土家族地区延续久远、分布较为普遍的丧葬习俗,是土家族祖先崇拜观念、渔猎经济形态、穴居生活方式以及土家族历史上"忌首"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壮族远古社会结构及其演化、远古社会生活的清明上河图、麽经的宗教氛围、麽经的壮族文化氛围四个方面来对《庅兵佈洛陀》的密码进行诠释,剖析其神秘词语后面的古代社会生活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歌圩”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南部及红水河流域,是壮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赛歌形式。在壮语中,它有各种不同的叫法。比如“窝峒” (ok deongh)、“窝岩”(okgamj)、“窝坡”(ok bo)、“行峒”(hangz deonsh)、“坡会”(bo hoih)、“放球”等等。壮族的“歌圩”历史悠久。早在明代,邝露的《赤雅》就有这样的记载:“峒女(即壮族少女。因壮人聚而成村为峒)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壮学研究面临着理论提升与实践运用的双重挑战。将人类学引入壮学研究,立足"地方的地理"和比较文化层面,能够将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置放在多元的社会构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对照与考察。桂滇黔交界地区就具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展开壮学研究的优势,尤其体现在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和壮族与多民族语言文化共同发展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摘要]壮族地理处于一个视野宏阔的区位优势中,汉文化、现代文化和壮族周边多样化文化生态与壮族地域特色文化相互交织;壮族自然资源富饶、生态环境优越;壮族先民们的首创精神涵化在稻作文明、石铲生产性文化以及干栏建筑等壮族特色文化中。根据壮族天人互动互适文化模式,找准壮族文化发展方位,有针对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众认同,对于调适壮族文化,引领壮族文化良性转型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壮族花婆神话,至今在壮族民间的生育习俗中具有独特的影响.以往对壮族花婆神话的研究,较多地停留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层面上,始终没有摆脱文本化、文学化的模式,无法延伸到文字记录以外的广阔领域.文章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借鉴当代民俗学、宗教学和比较神话学所提供的视野和理论模式,尝试对花婆神话及其蕴含的生殖崇拜现象进行了新的诠释和阐述,以期在此基础上揭示其神秘的另外一面.  相似文献   

17.
壮族传统伦理道德影响着壮族的一代代人,而当代壮族大学生大部分生于壮族地区、长于壮族地区,对本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耳濡目染,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道德品质无不深深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笔者在展开相关调查的基础上,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阐述了壮族传统伦理道德对当代壮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落夫家"婚俗在壮族地区长期流行,与当地的发展进程和生活习惯相适应.在历史上曾具有反抗包办、买卖婚姻,保护妇女和挑战"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等进步意义.在现代应充分挖掘其在计划生育和抑制早育之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及民国壮族社会风俗变迁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及民国壮族社会风俗变迁述论方素梅风俗是映照某个时代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清代以前,到壮族地区采风观俗的人或是认为壮族及其先民“风俗荒怪”①,“婚嫁、丧葬、衣服多不合礼”②,或是说他们与汉族“习俗各异”③。清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国的记载,则往往认为相当...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民族教育面临坚守文化特色与融入主流社会的两难选择 ,而现代教育多元化改革为实现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的对接提供了新的契机 ,壮族优秀文化需要融入现代壮族教育体系中 ,才能焕发新生活力 ,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 ,都具备接受壮族传统文化的广阔路径 ,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育体制等环节 ,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 ,推动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对接合流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