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出生于纽约闹市区,成长于电脑键盘之上,格雷13事就无师自通,掌握了软件编程技术。生性好学的他似乎对一切学科都有兴趣,先后获得了数学学士,物理学硕士和化学博士等学位。在哈佛大学的最后一年即1981-1982年,他帮助邻近的医学院开发了全套数据分析系统。毕业后,他先是就职于一家小型咨询公司,负责建立通讯软件,然后又主动跳槽到一家大型会计公司,领导一个软件开发小组。1989年,刚刚结婚的他被总公司派到硅谷从事创建分公司的艰苦工作。只干了一年,他就觉得受够了。“我不想那么卖命”他说。“除非是为自己干。”于是他便辞职回…  相似文献   

2.
美孚:靠“职业适应”留人。美孚石油公司对招聘来的员工,制定“职业适应”计划,让员工一进公司就了解各部门不同的工作职责,一旦你想离开公司,可以先在公司内部找发展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美孚石油公司注意充分发挥不同层次雇员的能力,提前给予他们晋升机会并安排不同的工作。通过层层筛选管理人员,以期发现和培养公司新领导人,并让新员工轮流到各个职能部门工作。为了让他们适应新的职业,公司还为每个新员工配备一位“发展联络人”。爱德曼:靠“职业培训”留人。爱德曼公关公司认为,留住员工,不是把他的腿绑在椅子上,而是要为他们插…  相似文献   

3.
一个清华博士到外企工作,老板派给他的活竟是打扫工地──当清洁工。 朱荣辉,6岁时是一个放牛娃,13岁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重点中学,16岁考入清华大学,成为所在地区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27岁清华博士毕业后进入跨国公司,1997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2000年初,他在上海创业大厦创建“美髯公科技发展公司”,主要从事电子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用网络在政府与社会间搭起桥梁。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招聘“培训总监”这个职位的时候,有一位应聘者的简历让我有所留意,他的职业发展过程是这样的:某电脑培训学校担任网页培训师,某大型人才市场担任培训主管,西门子某变压器公司担任高级培训主管,每个阶段约两年的工作时间,并且考取了一些国际性高级培训师证书。他的学历也不低,是在中山大学读的大专和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而且还是中大工商管理在读研究生。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尼克·科尔科迪洛斯于20年前开始在一家物色高级人才的部门工作, 眼光锐利的他颇能发掘人才。以下是他提出的求职成功的几条新原则。一、简历作用不大职业介绍人都知道应聘者的简历作用并不大,仅凭简历未必能让公司聘用。简历的全部功能就是概述一下你的过去——很大程度上和现在毫不相关,因为它显示不出你能否胜任经理要求完成的工作。“简历只是让雇主自己估量一下,你对其公司有多大用处。”科尔科迪洛斯说,“这可不是推销自己的方法。”联想到市场营销的格言——免费样品激发顾客更多的需求,因此他建议你也采取这样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徐辉 《人才瞭望》2004,(10):68-69
一、员工职业发展 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人力资本)月刊和北森测评网于2003年年底共同组织了“中国职业发展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职业的满意状态是一般的且偏向不满意,人们普遍为未来的职业发展而困惑。对于工作不满意的前四个主要因素是:“薪资待遇差”、“没有成长空间”、“工作环境和气氛不好”和“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能力、兴趣”。这项调查表明,员工都非常重视自身的职业发展,若对此不满意感强则可能选择跳槽,重新寻求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7.
金秋10月。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咖啡厅一隅就我和邓凤山先生两人。邓先生是以美方筹委会秘书身份来参加第三届“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的。邓先生不等我提问——也许是“研讨会”那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吧,便不问自答。他说他1979年拿博士学位后到当时令人羡慕的大公司——IBM做磁碟机工作,不久就辞职了。“IBM公司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公司,别人想进都进不去。你为何要辞去了IBM公司一职?”“是的,IBM公司不错,可我干得再好公司也是人家的,我觉得我的劳动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我就辞了。”有骨气!我看着腰杆挺直的他…  相似文献   

8.
离职的技巧     
任何“跳槽”,都很难做到“好聚好散”,阴影是显在的。作为离职者,你需要表现出绅士风度,尽量不给离职公司以伤害,为离职公司留足面子,也为自己进入新公司留个好名声。“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点遗憾”,这也许是“跳槽”的最佳结局。在离职的时候,你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感谢原公司的栽培和关心,这是最起码的职业人的要求,无论离职的原因是什么,都不要逞口舌之快说出“谁叫你们以前不好好重用我,现在才想到留人,没门”之类的气话,即使心里这样想, 也要忍住不说,毕竟这曾是你工作过的地方。切记这是反映一个人涵养的最佳时…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市场经济中,利用经纪人和中间人的帮助来寻找所需的货物和从事其他服务,已经相当普遍。经纪人为人们找房子,找配偶,找新汽车,找投资机会,或者为有情人订立约会,而有些经纪人则专门为人介绍职业。职业介绍机构在为一个委托人找适当工作时要收取费用,但支付的费用数目各州都不尽相同。一种较为普遍的私立介绍机构是被称为“寻找经理人员公司”或“物色人才公司”的组织。大学职业介绍办公室,就是最普通的机构之一。美国三千多所高等院校中绝大多数都有某种形式的职业介绍机构。这些机构尤其擅长发现那些急于雇用大批受过良好教…  相似文献   

10.
报载,有一位在美国学习工作了10几年的博士,在多次经历过“美式下岗”后,在一次关于计算机职业市场的报告中,深有感触地说了一句使大家深受启迪的话:“没有职业的稳定,只有技能的稳定与更新。”为此,他和几位同去美国的好朋友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适应新产业、新岗位的挑战和需要,在念完数学博士学位时,他们预感到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又都读了计算机专业。他们在多次下岗后,有时即使公司不炒他们,但工作  相似文献   

11.
洪帆 《人才瞭望》2010,(8):77-77
一个男人在一个公司工作了25年。25年里,他每天用同样的方法做着同样的工作.每个月都领着同样的薪水。一天.愤愤不平的男人决定要求老板给他加薪及晋升。在和老板谈话时.他向老板概述了他提出这样一个要求的理由。“毕竟.”他总结道.“我已经有了1/4世纪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李赐仁常自称为“从一而终的公司人”。在众人都努力向上爬,为争取高位利益而将忠心不二置诸脑后的今天,他可说是稀有一族。不过,这种“只顾眼前工作,不管明日前途”的哲学,正是李赐仁成功所在。李赐仁要从一而终的公司,就是美国运通(AmercianExpress)。最近,他由香港及中国地区经理,调职业务合作及发展(日本及亚太区)旅游服务部,出任高级副总裁。李赐仁坚称:“许多人都说我短视,不错,我开心的是眼前,心无二用。基本上,我注重实事实干而非随之而来的利益,但只要我做好份内的工作,自然是会有回报的。”“过份关心未来个…  相似文献   

13.
求职技巧     
明明白白你的心“你对目前这份工作的感觉如何?”“还可以”。“你对目前的收入状况满意吗?”“还可以”。“你感到来我们公司上班路途是否太远了些?’“还可以”。象上述这些问题常常在面试时可以听到,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当主考官所提出的问题均被求职者用模棱两可的“还可以”打发掉了之后,可以说面试的效果就几近于零了。因为从面试中,主考官并未得到任何关于求职者的有用信息,他所留下的对求职者的印象也是十分模糊的。如果第二天求职者有可能碰到主考官,问起他对你的看法时,他也一定会支支吾吾地说:“还可以……’所以当求职…  相似文献   

14.
《人才瞭望》2006,(3):81-82
几年前,家中型企业里年轻的电子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被委派去领导一个小组进行个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弗雷德里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把自己接受的任务着作是在公司树立典范的好机会。因为公司的大部分项目不仅不能按时完成,而且超出了预算,逼得公司高级管理者下最后通牒,客户也一次又一次地上门催促。而这次不同,他们使用的是“团队管理”方法,所以他们相信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团队成员“拥有“自己的项目,自己的工作流程,并共同安排和跟进工作目标。弗雷德里克的老板同意了他们的做法,于是年轻的领导者就开始工作了。  相似文献   

15.
赵日磊 《人才瞭望》2003,(11):46-47
每个员工首先是一个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个体人,然后才是一个从事工作有着职业分工的职业人。经理必须对这一点有一个清醒且坚持的认识,否则,它将给你带来麻烦。案例王军是一家大型制造类企业的采购经理,在工作上颇有成就,深得公司领导的赏识。他对下属要求很高,管理严格,他能从一个中专学历的毕业生爬到现在这个位子多半也是因为如此。因此,他便期望他的员工也能像他一样,一心扑在公司的事务上,为公司鞠躬尽瘁。他要求他的下属在上班时间不得擅自离岗,不得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不得闲聊,不得接打私人电话,所有的时间都得在工作。他总是想方…  相似文献   

16.
黄进 《人才瞭望》2006,(1):38-38
不久前,看到两则形成鲜明对比的信息:一则是“母鸡拿来就生蛋”,用高薪挖来各类优秀人才,构建外来人才的“帝国大厦”。美国安然公司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吸引外才的大公司。1990年,当安然公司的斯基林创建人们熟知的“资本与交易”分公司时,他决定源源不断地引进他所能发现的最好的各类人才。20世纪90年代,安然每年要吸收250名新出炉的MBA。安然雇用了最优秀、最聪明的人,却不重视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外引人才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不易合作,不愿躬行,自视清高,频繁跳槽。最终,安然垮了,原因固然很多,但从人才学的角度进行诠释,其人才形成体系先天不足、危机潜隐,不能不说是人才大厦轰然倒塌的致命硬伤。另一则是“自养母鸡也生蛋”。  相似文献   

17.
1.什么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为“工作倦怠”、”职业衰竭”、“职业枯竭”,就是个体感到心理资源消耗过度,身心俱疲,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丧失、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工作耗尽、对他人无动于衷的状况。按照国际公认定义,衡量工作倦怠的三项指标分别为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jon)、  相似文献   

18.
力诺瑞特集团总经理申文明说:“丹尼尔·鲁贝克先生凭借可贵的敬业精神、高超的管理水平、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公司全体员工的尊重和爱戴,他为力诺瑞特新能源公司跻身世界一流、为中国太阳能绿色事业的长远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一个名牌大学的MBA(工商管理硕士)学生,毕业后进入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年薪10万。孰料工作没多久,他的月薪就被降为5000,很快又跌到2000,最终被“打了回票”。公司对他的评价是:不具备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不强,且对自己的估计太高。据悉,今年MBA招生仍然火爆:报考同济MBA的人数近2000,而录取数仅400;在复旦,报考研究生者约有一半是冲着MBA来的。而在社会上,MBA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并非人人都能“挑大梁”。像上述被“打了回票”的MBA,也并非绝无仅有。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通晓国际经…  相似文献   

20.
有位年轻朋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机关工作。在机关没一年,他感到机关工作太死板太机械,就“跳槽”到一国营厂。在厂没一年,赶上社会上经商办公司热,他又离开厂子自行创办公司。公司办起来不长时间,就因连连亏损而不得不关门。前不久,又回到机关工作的他,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他不无感慨地告诉我:当初年轻气盛志高,但又缺乏经验,遇事欠思量,动辄“跳槽”,结果跳来跳去反跳回原处,真是自己苦了自己! 他的经历和体会耐人寻味,催人深思。固然,改革开放的大潮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能、大干一番事业的良好机遇。尤其是随着用工制度的不断改革,更为人们自由抉择职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单位选择员工,员工选择单位,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这是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一大进步,也是用工制度变革的必然趋势。然而.这种选择(特别是员工对单位的选择)应该是慎重而认真的。慎重并不是固步自封,更不是思想保守。慎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尤其对年轻人而言。这种慎重不仅是对所在单位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