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随着印度的崛起,一度弥漫于印度文化中的"大印度教主义"思潮,,期望通过对印度教与佛教关系的重新诠释,来建立印度佛教的文化影响力,以此作为"泛亚洲"的文化平台,这是一种基于宗教、种族、地缘以及国家崛起意识于一体的文化民族主义,它能否成为当代印度发展的驱动力或是新的障碍,是值得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宗教民族主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雪梅 《民族研究》2007,27(4):12-21
宗教民族主义已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现象.本文首先介绍迄今学界主要研究成果,然后探析"宗教"和"民族主义"如何交融连接形成"宗教民族主义",并简述了宗教民族主义与宗教运动和世俗民族主义运动的不同.本文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宗教民族主义不可还原为纯粹的宗教思想和运动或世俗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的成因不是先验的或纯精神性的,而是情境性的;不存在普世单一、固定不变的宗教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3.
印度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政治格局的时代之变:以印度教民族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印度人民党从边缘成为主流,取代了以世俗民族主义立国的国大党的地位。印度因此正在经历一个民族国家重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聚焦反改宗政治,对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目标“印度教国家”进行探析。改宗议题在印度的争议性从殖民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超越了国大党与印人党的对立。反改宗的核心,是人口政治。反改宗的立法和运动让人看到的是,“印度教国家”会寻求以包括强制在内的方式,保障印度教社群在人口上的多数以及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支配地位。就此而言,“印度教国家”还处在建设过程之中,联邦制和印度的地区文化-政治多样性,对“印度教国家”的扩展尚起着防御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埃及的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埃及为个案,论述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意识形态根源之一在于回应民族主义的挑战.本文认为埃及地方民族主义在本质上是世俗民族主义,对伊斯兰教采取的是排斥宗教干预政治的世俗主义的态度.由于伊斯兰教在埃及社会文化中的传统地位,早期埃及民族主义思想家的理论主张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深刻的伊斯兰印记,并成为伊斯兰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合体;中期则渗透着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争夺;而后期则表现为与伊斯兰教决裂的较为彻底的世俗化立场,贬抑和排斥伊斯兰教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占据了上风.  相似文献   

5.
在印度民族政治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包含着媒介变革的赋能。然而,既往研究在探讨印度教民族主义何以取代世俗民族主义、印人党何以击败国大党的动因时,对历史拐点之处的“媒介变革赋能”却较少触及。事实上,受益于对“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追求,印度国内很快就完成了从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转向网络媒介的变革。正是这一变革的赋能,使得“电视+印地语”“网络+印度教”先后成为印度教民族主义复兴的重要技术平台。正是依托这一平台,使得印人党可以有效动员“识字率低且方言众多”的广大印度教教徒,抢占全印最大“票仓”,进而击败秉持世俗民族主义且对新媒介适应性严重不足的国大党,开启全面执政的历程。简言之,媒介变革的赋能,是印度民族政治转型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民族意识是在文艺复兴之后伴随着宗教意识的衰落而发展起来的,并逐步取代宗教意识而成为联结社会成员的主要纽带.随着西方资本的跨国扩张,欧洲民族意识很快演化为极端民族主义--殖民主义.殖民主义利用民族主义的集体性所进行的大规模殖民,使得殖民地民族的意识觉醒,并逐步发展为反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印度后殖民批评家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认为,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是民族主义在当代的两种表现形式,其共同特点就是把"民族"这个范畴本质化而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构建性质及民族叙事固有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锡克人是印度的第四大民族。①1947年印、巴分治后,“锡克人问题”成为影响印度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尤其是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发动针对锡克人的“蓝星行动”(Operation Blue Star)以及后来她遇刺身亡,造成了现代印度十几年动荡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一、锡克教的形成及锡克人政治权利的提出锡克教是16世纪以来流行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旁遮普地区的一种宗教,它是从印度教衍生出来的一个教派,以革新印度教而闻名,是印度的第四大宗教。1469年,旁遮普贵族那纳克(Nanak)创立了该教。锡克教除了吸收贾特②锡克的文化特质外,还吸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晚期 ,作为跨地域文化系统的世界宗教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本文旨在考察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三大宗教最近之变迁的政治性和意义。文章重点讨论那些重构宗教意义和权威的诸多力量的本质、推动归信和标准化的过程以及这些宗教重构对我们理解后期现代性本身的启发。本文认为 ,尽管现代性是多样化的 ,每个传统也都是独特的 ,但由于大众社会的全球化和晚期现代性的多元主义的缘故 ,所有这些宗教都面临着一个相似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极端民族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勾连在一起,生成破坏力极强的极端宗教民族主义,厘清二者发生勾连的机理有助于思考和防范极端宗教民族主义。宗教的民族性和民族的宗教性是极端民族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勾连的基础,此外,极端民族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发生勾连还缘于二者有若干相似性,如在群体内部认同的基础上,强调对外的排异,再如,二者都追求政治目的,且容易达成共鸣;又如都易于诉诸暴力,在与恐怖主义相结合上达于一致,这些相似性为极端民族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发生勾连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族裔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可以理解为宗族或家族;在西方语境里,族裔指的是以种族、语言、宗教、部落或阶层等要素为归属性的群体;族裔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延伸,其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其研究应得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从源流上看,印度教和印度佛教都是缘起于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仅从婆罗门的救赎仪式和救赎理念延续方面,可以看出印度教和印度佛教在救世论方面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路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印度教侧重于救赎仪式,印度佛教侧重于伦理建构,在长期的发展中呈相互补益之势,这是人们在研究印度宗教文化影响时应予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12.
“曼荼罗”符号在佛教(尤其是密宗)和印度教中都有“现象”上的同品运用,但符号所具有的所指意义,以及符号组合和内核的能指寓意并不相同.从佛教和印度教的发展历史和教义来看,曼荼罗符号有着交叉点,也存在各自的独立空间,主要体现在象征寓意、宗教思辨及灵修实践、寺院建筑布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何平 《世界民族》2001,(1):41-47
生活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阿洪姆人的主体是早期迁往印度的我国云南傣族的一支.在英国人控制阿萨姆邦后,阿洪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在受歧视中民族主义得以萌发,在争取民族权益中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但在宣传中也出现了"泛泰(傣)"倾向.  相似文献   

14.
信德民族主义最早是由信德的印度教徒开始的。英国人征服信德后,信德的印度教徒摆脱了塔尔普尔王朝的统治。他们感到,作为少数派,他们现在再也不必服从多数派的统治了。他们不仅是安全的,而且是独立自主的。于是,他们的商业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英国人的保护下,他们开始将自己的商业扩展到信德以外的地区。当时,英国正忙于征服亚洲、非洲和西印度群岛,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军事行动,而不是贸易。信德的印度教商人利用这个机  相似文献   

15.
穆斯林民族主义的形成——以巴基斯坦建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认同是穆斯林民族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穆斯林民族观念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它在南亚起初是穆斯林精英阶层的认知,通过自上而下的动员,进而普及成为共同体的认同。从赛义德爵士的穆斯林民族概念到表现为巴基斯坦运动的领土民族主义,是地区和国际政治环境、英国殖民政策、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的关系、全印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互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穆斯林民族主义既是一种先验的感情和信念,也是政治经验的产物;同时,次大陆穆斯林不是整齐划一的同质体,毛杜迪等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及一些穆斯林宗教政治组织反对穆斯林民族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经典之作,两者不仅有多语种的文本(缩略本、改写本、译本、转译本等)流传于世,而且以其丰富多彩的图像形式(石刻、壁画、雕塑、插图等)进行跨文化流传。在中世纪之后的印穆宗教冲突大背景下,史诗的人物与主旨是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投射,史诗的插图本也就成为双方斗争的表征。不同集团赞助制作史诗插图本的目标各异,要么是为了理解印度本土的宗教与文化,或者是迎合帝王的个人爱好;要么是为了控制印度宗教的话语权、凝聚本土宗教的信仰和传统,或者是为了强化抗击外来宗教政权的斗志。因此,梳理两大史诗图像的制作与呈现过程及其流传变化有利于加深学界对印度古代文学、文化和宗教复杂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张巧运 《民族学刊》2016,7(1):54-60, 110-113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是民族主义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从文化和情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民族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历史条件和具体过程,民族和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的人造物,是一个被想象成享有主权且边界有限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兴起给当代社会造成了很多问题,通过对《想象的共同体》的研读和分析本文针对民族主义的边界与排他性的特征,尝试从王权政治的中心与包容性来探索消解民族主义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犹大教和伊斯兰教以“洁”与“不洁”为原则发展出一套饮食禁忌.其包括“物”、“人”和“法”三个层面.两教都禁食猪、血、自死动物和非经礼定屠宰法屠宰的动物,不吃凶猛、丑陋和肮脏的动物.屠宰须符合宗教要求,采用割喉法,不容许电击或勒死.两教饮食禁忌有共同的、古老的、民族的和宗教的起源.犹太教饮食禁忌体现的是其宗教所追求的“秩序”而非混乱的哲学,而伊斯兰教则追求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张荫棠筹藏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在政治上,张荫棠主张构建多民族国家,维护中国在西藏主权.张荫棠的经济民族主义突出表现在"商战"方面.尤其是在西藏地方茶叶市场与英属印度的争夺上;提出西藏地方经济自给论.张荫棠的文化民族主义表现为:加强藏汉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重视教育,主张改良西藏地方风俗.张荫棠的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应该给以"了解之同情",不能简单指责为大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0.
经济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主义的一个次生形态,有其自身存在、发展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经济民族主义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的高度.在此,本文就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简单介绍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