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诚 《青岛画报》2006,(12):64-65
张宗彪先生长我几个月,可谓同龄人,我们相识不足10年,初识时一见如故,都感到相见恨晚.关于宗彪先生的书法,书法界乃至评论界好评如潮,他的字可谓行、草、篆、隶,样样皆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宗彪兄的书法单用眼去看是不够的,要用心去品味.我不是书法家,仅仅是个爱好者.20世纪50年代末,当我因某种原因与中央美院失之交臂时,就注定了我与书画有缘无份.因兴趣所致,我交了一批书画界的朋友,为的是欣赏其字其画,宗彪先生则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绝妙的书法,更让我赏识和钦敬他的人品.他不仅是位书法家,还是一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心理学家……,只有立体地去观察,用心去交流,全方位地去审视他、读懂他,你就会发现他的豁达和睿智.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在农村教语文,感觉农村孩子学语文方法单调,特别是初一孩子,年纪小,阅读面窄,学文言文时表现更为突出,大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理解不了,做题时这个地方会做,到了那个地方就不知道怎么做了.一直很是苦恼,最近看了一个专家的文章,仿照他的方法去做,感觉效果很好.现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1964年跟恩师仙坡学画,经常拿自己的习作向老师请教,老师有个习惯,画好的作品总是挂在墙上,我进门后他常说的一句家乡话就是:"来,你帮我择巴,择巴."即是提提看法.老师为人谦和,我视为自己的父亲,因自己年轻,阅历浅薄,就乱说一通,老师总是笑着说:"很好很好".但下次去拜访,老师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画法.  相似文献   

4.
左面是北     
女真 《今日辽宁》2015,(3):82-85
孩子的成长,方方面面,包括识路.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暑假去辽宁中医北面的一家英语学校念ABC.一次上课,我不幸生病卧床,他老爸午睡过头,错过了去接孩子的时间.往学校打电话,老师说孩子下课背书包走了.辽宁中医到我家有四站地,没有直达公交车,儿子自己从来没单独走过,而且他身上没揣一分钱,没有手机电话,没带家门钥匙,放学一个多小时了还没见本尊在家门口出现,这是要丢的节奏啊!老公上街沿他平时开车的路线寻找,我在家里焦急等待,那一段漫长的时间,要多折磨人有多折磨人.就在那一次,我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教会孩子找到回家的路,有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5.
原声带     
《东西南北》2013,(6):6-6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他们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他们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学生的噩梦  相似文献   

6.
正几年前见过王鸿雁的画,那是他带着画到我书房看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去山东采风,得暇到王鸿雁家中一访,就被他居室的古香古色所感染。当时我就想,他把自己锁定在这样一个传统氛围浓郁的空间之中,仅只是表明他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对传统艺术的守卫呢,抑或是显示作  相似文献   

7.
论嫉妒     
李旭燕 《社会》2002,(2):17-18
何谓嫉妒?人们对其解释颇多.康德在其<道德的形而上学>中提出了嫉妒的完整定义.他说:"嫉妒是忍着痛苦去看别人幸福的一种倾向,是一种间接的、怀有恶意的想法,也就是说一种不满,认为别人的幸福会使本身的幸福相形见绌,因为我们懂得去衡量幸福时,不是根据它的内在价值,而只是把它和别人的幸福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做出估量,并且把这种估量形象地表达出来"(康德,1957).  相似文献   

8.
误会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开一  相似文献   

9.
村里有一对夫妻,男的是独子,结婚多年,一直没有生育。在农村,传宗接代的观念根深蒂固。公公、婆婆见儿媳久未怀孕,对她脸色就不好看了。后来这对夫妻去医院检查了很多科目,当天没有结论。第二天,丈夫去取诊断报告,回到家,他神情沮丧地对父母说:“不是媳妇的错,是咱身上的病。”妻听了,呜呜便哭。这些年,她一直活在公公、婆婆的脸色里,现在终于有了结论,再也不用看他们的脸色。  相似文献   

10.
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天为帐,地为床;被喝斥、被投石、被鄙视……别人不把他们当人看,连他们自己也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人。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农村青年改变了这一切。于是,在四川渠县演绎了一则:——时令虽然是早春,但川东农村的凌晨仍是出奇的冷,与残冬没有什么两样。天还没有亮,曾令全已醒了。他再也睡不着,惦记着那30头猪,惦记着去城里收捡骨头。“还早哩”妻子翻了个身。“去晚了不好。”曾令全已经穿好衣服,不过十来分钟,他推着自行车已经上路了。曾令全的家与城里相距不过二、三公里,每天一大早到县城最大的农贸市场——人民市场收捡猪骨头是他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