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矛盾同一性明确地表述为矛盾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两种含义。但近几年来,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同一性”不包括互相转化,而主张把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修改为“互相贯通”。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离开转化不会有“互相贯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互相贯通”作为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让我们分别对这三层意思作一点分析。说矛盾双方互相包含,这无疑是正确的。任何矛盾,其对立双方总是存在共同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的许多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论著中,都把矛盾的同一性等同于对立面之间的联系。颇为流行的说法有:“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即是对立和同一”,“只有处在统一体中的对立面双方之间的联系,才具有辩证同一的性质。”“任何事物、系统、过程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作用着的,既相互联系,具有同一性;又相互排斥,具有斗争性。”“总起来说,同一性就是讲对立面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一、两种不同范畴的矛盾的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的由来与实质近几年来,对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的问题,发表了不少文章。现在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和事物的相对稳定相联系的,它包括着对立面之间的共同性、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等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第二方面,即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职能和作用,就是要使矛盾双方只能是包含于自身的统一体之  相似文献   

4.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其内部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所组成,并同其周围环境及其他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统一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如此,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树立辩证系统观,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中的各种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5.
弄清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的重要基础,对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这一问题认识分歧非常之大,一直争论了几十年。我们认为,只有从我国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出发,并参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本文就此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看法。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是不是对立统一关系? 有的同志断言,计划经济指的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市场是计划的市场,而不是在计划经济之外,因此就不存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矛盾,二者不能构成对立统一体。如果说,有矛盾的话,那就是计划的直接控制和间接的矛盾,直接控制的市场与间接控制的市扬的矛盾,这种看法,实际上否  相似文献   

6.
(一)有些哲学书上把一事物(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向他事物(新事物、新矛盾统一体)的转化,也说成是“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首先,与一事物内包的两个矛盾的方面不同,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构成一对矛盾,它们虽然有承启关系,有历史的、必然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与旧事物内部两个矛盾方面之间的“联系”(统一性)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旧事物并不同时存在,并没有现实的互相依存的关  相似文献   

7.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相反皆相成也”。这包含着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互相连接起来获得同一性的思想。世界上任何互相联系着的双方,都是又对立又联系,组成对立的统一体。矛盾的一方假如没有和另一方形成对立关系,它自己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矛盾着的双方除了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之外,还呈现出其特有的复杂性。如:哭泣常常是软弱的表现,但有时却预示着坚毅与顽强的进发;笑是愉悦的迹象,又能是内心空虚传达在脸上的痉挛;直率可以是心地坦荡的表露,也可以作为简单粗暴的代名词;老实是做人的美德,也是无用的别称。所谓“长歌当哭”、“大智若愚”、“男愁唱,女愁浪”,对这些矛盾的双方所表现的复杂性的深刻认识、理解与把握,有助于我  相似文献   

8.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两种最基本的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联结的性质,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性质,这是正相反对、根本对立的两种性质,两者的界限不容抹煞和混淆。然而,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的两种性质,缺一就不能构成  相似文献   

9.
<正> 对立统一和辩证统一这两个哲学概念有一定的相近性,但含义不尽相同,不能混为一谈。 第一,从内涵方面来说,对立统一指的就是矛盾统一体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统一体的双方既互相吸引、互相联结、互相凝聚和互相肯定,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和互相否定。凡是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其矛盾统一体双方必须在量上互为依存,质上互为规定,结构上互为渗透,而  相似文献   

10.
“中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目前,在对中介的研究中,问题主要地不在于人们是否承认它的存在,而在于我们应如何看待它在矛盾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惟有正确地认识中介在矛盾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客观地反映中介之本来面目。为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些浅见。(一) 事物的绝对性总是和相对性联系在一起的,凡事物都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用辩证法的这种观点来看待事物的矛盾对立,我们就可以逻辑地得出结论:事物的矛盾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任何一个事物(现象)都包含着相互排斥的两个矛盾方面。由于二者在性质上是正相反对的,因而它们之间的界限划分是确定的。对立面存在的普遍性和它们界限划分的确定性表明了矛盾对立的绝对性。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些对立和区别,虽然存在于自然界  相似文献   

11.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如何有机结合是改革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本文认为,以产业结构及其调整作为中介,就可以使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当前我国已有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但结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效益下降,治理整顿取得了一定效果,市场需求缓和,正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12.
<正> 前年,刘道良同志曾两次发表文章提出,“应当抛弃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认为这个提法“不符合客观实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见《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三期和《学术论坛》1980年第三期)。对此,我愿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便请刘道良及其他同志指正。(一) 一切事物都互相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这个世界中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和方面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没有哪一个事物可以不同其他事  相似文献   

13.
矛盾同一性的涵义是什么?哲学界存在着一重涵义说、两重涵义说、三重涵义说之争。 我们认为同地性的涵义只有一个,即矛盾双方的联结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联结这些不同的名词所揭示的,就是这一点。 同一性的表现有两种,即表现为矛盾双方共居  相似文献   

14.
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对公平与效率必须兼顾 ,应寻求最佳结合点。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讲是公平与效率的高度统一。当前我国必须实行“效率优先” ,同时又必须“兼顾公平” ,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5.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转化论,一矛盾向另一矛盾的转化是一个发展过程,遵循着一定的客观程序。这就提出了中介在矛盾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矛盾之间是怎样实现转化的研究课题。 矛盾之间的中间环节和矛盾转化钓过渡环节 辩证法看来一般地说,中介就是事物或范畴之间发生间接联系的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它标志着客观世界不同事物联系的间接性。如经济基础就是作为连接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两端的中介,就是两者联系的间接性的标志。因此,就广义而言,即就事物之间的间接联系说,中介就是事物间接连接的媒介。就狭义而言,即就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说,中介是指对立两极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由于暂时的均势而形成的特定的过渡阶段或环节。在这个阶段或环节上,对立两极相互融合,矛盾通过这种融合状态实现转化。矛盾转化的中介正是在这种意义下说的,如青春发育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化的过渡阶段,猿人是森林古猿向人转化的过渡阶段,等等。 任何统一物中都包含有许许多多的组成部分或环节,是一个具有多种差别的复杂关系。在诸多差别关系中,对立两极则是矛盾统一体中最本质的差别,即“对立”,的差别。如肯定  相似文献   

16.
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进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处于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理论界长期存在的一种传统观点。近些年来,这种观点已有所突破,认识到与商品经济对立的是目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它们都属于经济运行形式;与计划经济对立的是资本主义雇佣经济,二者都属于社会经济制度。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混乱,一方面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对立起来,当作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对待,而不是把它当作商品经济的别称。另一方面,当现实经济运行发生混乱时,又把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可与计划经济统一或结合的仅仅是作为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一部分的市场调节,而不是商品经济本身,并且认为有一个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对立,二者此消彼长,没有任何统一结合可言。这些理论混乱导致了我们在经济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思维是用词语进行的 ,英语也是思维的工具。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思维是存在的反映 ,语言是形式 ,事物是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矛盾的联系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句子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的 ,句子有结构是由于它所反映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联系就是结构 ,英语语法就是研究语言结构方式的。在英语句子中 ,体现事物属性的句子成份有谓语、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等 ,它们在形态变化、联系对象及层次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发展观l.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  相似文献   

19.
我区哲学学会于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在包头举行年会。年会学术讨论的中心议题是矛盾的心斗争性和同一性问题。 讨论中,对这一问题基本有三种观点: 多数同志认为: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自身两种基本属性,不能把这两种属性混同于对立面的双方,它们之间没有主次、高低之分。它们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共同作用,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在矛盾的统一体中,同一性规定着斗争的形式、内容、性质和发展方向,使对立双方在斗争中彼此相互渗透、贯通;斗争性又使对立双方力量彼此消长,使同一不致成为僵死的同一。一般说,在事物的量变阶段,同一性表现得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的具体形式,按我的理解就是指二者结合的程度、方式和范围问题,这也是大家关心而又有争论的问题。 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的具体形式,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一是“三主论”,即以计划调节为主,指令性计划为主,行政手段为主。这个观点与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思想是不相符合的。所谓“三主”问题并不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应有之义。而且,严格地说,“三主论”与我国改革前的计划体制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主张“三主”实质上就是要回到排斥市场调节的旧的计划体制上去。同时,10年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