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高校乒乓球教学中运用教师期待因素进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乒乓球方面的正能量,学生掌握乒乓球技术的速度比以前快了许多,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希腊神话里的雕刻家皮格玛利翁钟情于自己雕刻的女神,在他虔诚的守护下,这个雕像竟真的变成了活人,并做了他的妻子。心理学家借用这个神话故事,把对别人寄予深切的期望,使之成为对方的内在动力,从而收到变期望为现实的神奇效果,称作“皮格玛利翁”效应。在一个企业中,如果管理人员对下属的期望高,其下属的表现就可能是优秀的;反之,其表现将是不佳的。这就是“皮格玛利翁”效应在管理中的应用。一些精明的管理者十分注重利用皮格玛利翁效应来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用小马来拉大车皮格玛利翁效应能促使受激励者化压力为动力,…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神话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欣赏和钟爱,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久天长,奇迹发生了,一尊无生命的雕像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后来人们借用这个神话,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神话毕竟是神话,象牙少女是不会真的活起来的,她只不过活在年轻国王的心中而已.但这个故事却给德育工作者一个很大的启示: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德育工作者只有对学生献上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4.
人的期望具有神奇的效应,因为它能不知不觉改变我们对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最终得到不同的结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经过教育学实验证明这种期望效应的存在。这个对每个教育工作者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教师亟需掌握教育的“效应”以更好的“教书育人”。教育改革最大的改变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领者。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因此要求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公平、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能“蹲下身子与孩子说话”。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掌握好教育的科学,尤其是掌握教学上的“效应”以更好地做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它是保证人力资源培养、选拔、使用的有效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各级领导或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灵活运用人事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自觉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提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论定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虽一直致力于改革和发展,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现象却也普遍存在,国有企业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员工激励,就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期望理论”表明,激动力量=期望值×关联性×效价,借鉴这一理论,为改善国有企业员工激励制度,提高员工积极性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领导行为中,如能正确运用期望效应,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激励功能。一般说来,期望效应的运作应抓好下列五个环节。 一、期望的产生。 客观的信息依据是产生积极期望的前提,领导者要广泛搜集下属的各种信息,并进行正确加工,在深入群众、全面了解下属的基础上,对下属的品行、能力、兴趣、特长以及家庭因素和身体状况进行量的研究、质的分析,然后形成对下属的期望。对下属的期望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在期望难度上,不宜过高或过低,要根据下属的具体条件制定目标。  相似文献   

9.
海潮效应海水因天体的吸引力而涌起,吸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吸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吸引力过弱则无潮,人们将此自然现象称之为“海潮效应”。单位兴衰的关键之一是人才队伍。依据海潮效应,单位吸引力大,就容易吸引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推动单位发展;单位吸引力小,则难以吸引人才加盟,单位就更显得消沉而无生气。现在,许多单位领导通过“待遇”、“感情”和“事业”三个方面来吸引人才。但有必要提醒的是,在这三个方面中最具吸引力的是“事业”,因为他们最需要的是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激发潜能、施展才华,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泡茶效应按常规,泡茶的人总…  相似文献   

10.
近来来,就业难的问题愈发的显著,究其原因是因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要求与大学生就业期望之间有较大的偏差,因此本文试从以下方面应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大学生提高就业素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蒙粤两地幼儿父母教养观念进行对比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表明: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教养观念、发展观以及期望观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角色观和教育观均没有显著差异。从统计结果来看,广东父母的教养观念、发展观以及期望观均优于内蒙父母。  相似文献   

12.
组织培训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波 《人才开发》2008,(5):40-41
员工培训是维系当代组织生存乃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和重要保证。只有当回报率远远高于对物质设备的投资时,组织才会有动力进行对员工的培训这种投资。现实情况中,培训效果与组织期望结果往往相悖,内部成本及外部经济效应的存在往往使组织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培训困境已成为当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都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效应是客观事实,高校的管理者若能正确的运用心理学理论去处理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就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收益,在日常教育中能够很好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帮助其克服心理消极的一方面,展现出其心理积极的一面,如此来提高思想教育的效率。需要学习与掌握心理学的各种效应,需要合理运用情绪治疗法,下面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去运用这两种方法去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与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人际交往中的熟悉效应进行分析和论述。提出了熟悉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其发挥作用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指出该效应对人际交往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人才瞭望》2006,(5):70-71
培训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的观点是,一次培训不可能达到很理想的效果,培训效果是在培训过程中逐渐显现的,而且要在日常工作中一步一步跟踪,才可能达到期望效果。所以不可能要求一个培训公司给你的课程包罗万象,事实上也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也是教师按照一定目的、要求,采取一定手段、措施,引导全班学生对班内各类资源实施规划、组织、协调、管控,实现教育目标组织活动的过程。对于中职学生的管理,相比于普通中学学生的管理难度系数更大,中职班级管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有步骤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实现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发展。中职班级管理是一项育人的工作,班主任在管理中职班级时需要科学地结合一些心理学效应。心理学知识内容相对广泛,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相对较多,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一种情感,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良性情感效应是顺利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基础。情感管理是治班之本,它是利用各种情景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品德水平。我在班主任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究了Simon效应最新研究——非空间性Simon效应,并尝试用双重线性模型、维度重合理论、参考编码假说等标准Simon效应理论解释其作用机制。同时分析了Simon效应反转现象,并思考和讨论非空间性Simon效应的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它总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心情。积极的暗示效应能给我们传达正面的力量,使我们心情愉悦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消极的暗示效应则会给我们带来负面情绪,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本文从对心理学的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方面入手来探析暗示效应对我们的影响,从而提出要多接触积极的心理暗示,抵制消极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20.
大凡在八旬左右、略知一点文史的老人中,没有不知清末一位赫赫有名的两代皇师、推动戊戌变法维新的领袖人物——翁同和。 我幼时就常听到祖辈、父兄谈到翁同和,后来看过晚清话剧、研读文史,年老后又多次到过翁同和的故乡瞻仰故居,更加深了对这位老者的印象。 (一) 翁同和的一生从1830-1904年的74年之间,正经历着我国内忧外患、丧权辱国、民怨沸腾的封建王朝即将崩溃的时代,也是不可一世、昏庸奸诈的慈禧专权导致国难日亟、社会剧变、风云激荡、大祸临头,促使满清贵族统治加速垮台的末期。 翁同和由于家学渊源底蕴深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