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的历史》是美国新兴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大屠杀影响下大屠杀亲历者和犹太移民后裔两代人的文化记忆危机。在象征系统、仪式系统和文本系统三层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化记忆展演下,妮可·克劳斯展现了大屠杀幸存者及其犹太后裔的文化记忆的回避与缺失、复归与传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犹太文化的追寻与认同,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并反思文化认同的重建。 相似文献
2.
大千世界,瑰明而神奇;艺术之廊,璀璨而夺止,在伟大变革的时代,一切真,善,美的事物都将焕发出绮丽的光彩,展现出婀娜的姿容。 相似文献
3.
史修永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65-180
小说空间既指涉现实世界,是对社会历史空间的模仿和呈现,又能自成一个艺术世界,是具有象征性和表意性的符号世界。刘庆邦的三部煤矿题材小说《断层》《红煤》《女工绘》在现实与象征的维度上创造出了丰富而生动的煤矿世界,看似是对煤矿历史和现实空间的经验表达和摹写,实则是用艺术编码的表意方式,构建一种独具魅力的审美化空间和艺术体验。《断层》《红煤》和《女工绘》中的煤矿空间,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地域性特征,同时蕴含着复杂的区域文化身份,凝聚着中国当代煤矿空间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情感结构以及话权力形式,它们不是封闭空间,也不是僵死和空洞的容器,它们代表着刘庆邦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对煤矿空间场域不同的审美认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烙印,是一个充满多种可能性的精神空间,更是一次次地“作为历史重写本”的地理景观。煤矿空间在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和设置故事冲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意或无意建构的直观空间形象,以及对这些直观空间的巧妙安排和运用使得小说艺术的特性充分彰显出来,并且小说的空间本身就是小说文本之中的潜在密码或者言外之意,通过对小说空间的拆解和探密,可以加深和拓展对小说空间叙事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5.
6.
李灿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4):86-90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表达了其旅游美学思想。他在书中引用金圣叹《西厢记》中"论游"一段和屠隆的《冥寥子游》,试图在新的历史时空重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以令西方现代读者获得启示。这一诠释不仅达到作者的预期效果,而且使当今中国读者获益良多,为全球化时代向世界宣传本民族文化思想树立了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7.
赵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3)
在哲学领域里,烦恼几乎是永恒的主题.弗洛姆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把烦恼的根源归结为孤寂感.摆脱孤寂感的方式各种各样,成熟的爱是比较理想的结合方式.对如何才能获得这种成熟的爱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有成熟的人格也就是具有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和创造力的人格.其次,人应该懂得精神清洁,也就是要注意保持注意力集中,保持头脑清醒理智,最后要通过克服自恋、合理的信仰和积极的活动来获得爱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9.
10.
庞玉厚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空间和时间同为叙事的基本维度。作为叙事艺术的大师,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对时间和空间均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与时间相比,空间的诗学功能在福克纳研究中尚嫌不足。空间是当今叙事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空间作为环境背景,不仅渲染了气氛,还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而作为一种能动的叙事力量,空间也成为人物之间社会关系或身份的建构者,是情节组织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1.
以莫言的经典力作《蛙》为分析对象,通过计划生育前后事件及主要人物的言行,尤其是姑姑、王肝、秦河等人对待爱情、生命的态度,分析和探讨莫言对爱情、生命乃至人性的深刻认识。认为: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爱情和婚姻被传统和现实隐匿,生命的繁衍异变为生殖的膨胀,主人公们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生命代价和人性代价。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爱的主题为切入点解读了《黑猫》,发现了故事中人物的病态心理,及自我心灵的恐怖和最终走向毁灭的原因都源于心中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陈占彪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5):1-5
“爱与死”是鲁迅的《野草》与夏目漱石的《十夜梦》的一个共同主题。然而,“爱与死”之于鲁迅和夏目漱石来说又是有所区别的,处于道德困境中的鲁迅是用“死”的砖石来建造“爱”的巴别塔,即“向死而爱”,这其中伴随着一种浓重的焦灼不安和痛苦不堪;而处于“幻影之盾”中的夏目漱石是用“死”的炭火来锻炼“爱”的真金,即“因死见爱”,这其中伴随着一种淡淡的寂寞无奈和悲哀无助。另外,鲁迅与夏目漱石又都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来反对一种虚假的爱与死。 相似文献
14.
李力扬的诗集《玫瑰花》(Rose,1986)、《在我爱你的那座城市》(The City in Which I Love You,1990)及《我的夜晚篇》(Book of My Nights,2001)堪称抒情三部曲。爱与死亡是他诗歌创作的主题。而爱与死亡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爱与死亡主要体现在李力扬对家人的回忆中,可以说他所有的作品都在回忆他的家人。李力扬以西方文化为主体,通过对家族的回忆,吸收中西文化来表达对现实的超越,实现灵魂精神的归家。 相似文献
15.
黄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5):132-135
本文拟就渡边淳一《爱的流放地》里冬香生命中的两个男人进行分析,论述冬香最终走向死亡的必然性,探讨现代社会里传统婚姻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不伦与激情"的关系,同时对渡边先生的"爱与死"的主题进行解读,以期进入其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6.
和富弥生!日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本文企图通过对《子夜》与《家》的艺术比较研究,将茅盾与巴金的比较研究这块空白提到世界汉学家们面前.本文的构成是:《子夜》与《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艺术风格的比较;艺术视角的比较;结构艺术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爱对于我们与其说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习得。应该让"爱"充满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但是现在我们对此还只能"心向往之",现在社会处处以利益为先,常常会阻隔我们通向爱的道路,从而使之变得异常荒芜,荆棘丛生。在现代信息化技术浪潮中,儿童的生活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嬉戏、童话与梦想。这使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让孩子们活在爱的氛围中是多么重要,让孩子们享受爱的教育,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
18.
余志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本文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分析《爱经》和《特里斯当与伊瑟》对女性的认识评价的差 异,以及所描写的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变化,并讨论了两部作品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和表现。 相似文献
19.
爱对于我们与其说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习得.应该让爱充满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但是现在我们对此还只能心向往之,现在社会处处以利益为先,常常会阻隔我们通向爱的道路,从而使之变得异常荒芜,荆棘丛生.在现代信息化技术浪潮中,儿童的生活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嬉戏、童话与梦想.这使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让孩子们活在爱的氛围中是多么重要,让孩子们享受爱的教育,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
20.
王智敏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79-82
《喜福会》中人物的“创伤性记忆”贯穿小说始终,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物的行为模式及命运归宿.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解读小说中四对母女的“创伤性记忆”及其应对机制,并注解了人物的行为模式:她们施与彼此的爱是“残缺的爱”.同时,深层次挖掘了人物“创伤性记忆”投射出的隐喻内涵:人物的创伤体验影射了在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华人群体的“集体创伤性记忆”;也进一步升华出小说这种文学再创作形式也是作者谭恩美人生伤痛的再现与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