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将农业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同时作为非期望产出变量,从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两个方面分别测算了2010—2019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在静态效率方面,2010—2019年安徽省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年均值为0.946,整体水平未达到有效状态,呈现微“M”型波动上升趋势;在区域差异上,呈“皖南高皖北低”的渐进趋势。在动态效率方面,2010—2019年安徽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其中,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技术效率二者共同推动了安徽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绿色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明显高于绿色技术效率;不同区域和不同地级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建议通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换率,拓展绿色技术效率的改进空间;制定并实施环境规制政策,提高农业污染治理效果;形成安徽省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缩小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差异3个方面来提升安徽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运用1996—2010年中国29省市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DEA-BCC模型和DEA-Mamlquist指数模型,在考虑环境污染这个非合意产出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次分析三个“五年计划”间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变动走向,并结合静态模型给出一种适合测度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的绝对收敛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在1996—2005年间呈现出整体下降趋势,而在2006—2010年间出现小范围上升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呈追赶之势,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一直处于低位;技术退步和规模无效是导致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发现:大西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体制缺陷和管理问题。从绝对收敛模型结果来看,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在整体上显著收敛,长江中游、南部沿海、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存在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即各自内部省份间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明显的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以煤电能源为主体的国家,如何优化能源结构成为供给侧改革中关注的重点。以企业的生产效率为切入点,将中国煤电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细分为煤炭产业的前向一体化和电力产业的后向一体化,依据2002-2017年的微观企业数据,采用投入产出表法计算纵向一体化指数,运用以中间投入为代理变量的半参数估计法测算煤电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纵向一体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煤炭产业的前向一体化指数与电力产业的后向一体化指数均是波动上升的,但后者上升趋势高于前者。(2)煤电产业链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电力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高于煤炭产业。(3)煤电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政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但目前煤、电企业一体化对提高生产效率仍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旅游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在利用"自下而上"法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碳排放量估算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重力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黄河流域10年间的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时空演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以11.3%的增长率上升;2)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为进步型;3)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2008年间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特征,在2011—2012年间呈现出中间高东西低的格局,2015—2016年除山东处于上升状态外,其他省份均呈现负增长;4)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心总体上先偏东北再向东南方向移动,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东部地区,呈现先扩散后趋于集聚态势;5)旅游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各省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5.
提升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是有序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基于两期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与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对2003—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碳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更为合理的测度与分解,并结合共同前沿理论建立生产率差距变化指数,探究城市群间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时空差异的来源,同时分析城市集聚效应对碳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取得一定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产出效率有待提升,技术进步是提高碳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根据生产率差距变化指数将城市群碳全要素生产率划分为正主峰型、负主峰型与反复波动型。碳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城市集聚效应对本地和邻地碳全要素生产率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据此,提出应兼顾要素投入集约和产出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应分类分区精准施策以及加强空间治理观念,建立推动经济增长低碳化的区域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6.
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运用DEA 的GML 指数法和A?EBM法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测算有碳约束下2006—2014 年江苏省地级市节能减排效率。结果表明:江苏省节能减排效率均值为0?? 829,9 年间整体上升2?? 0%,其中A?EBM 效率呈“W”型变化,GML 指数的变化呈现波动向上的“M”型;空间区域分布特点为苏南地区领先、苏中次之、苏北地区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7.
我国钢铁工业生产效率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分析方法应用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动态效率评价。选取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8个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作为评价单元,得到了2002--2007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数据。结果表明,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力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钢铁工业的纯技术效率有下降的趋势。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提高钢铁生产的技术水平,对钢铁生产规模进行合理调整,从而降低钢铁生产能耗,使我国钢铁生产总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科学合理的测度有助于精准把握农业碳减排潜力。本文基于2000—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碳汇和碳排放两个角度测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了空间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为1.1%,农业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动因;(2)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时空演化过程中具有差异性和阶段化特征;(3)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正向空间关联性,且逐渐强化,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地区发展速度要高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地区,区域差异正在减小。研究结果对于精准评判农业碳减排潜力和碳吸收能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大力推进福建自贸区的建设发展,提升金融业效率,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分析了厦门和福州片区的金融业发展模式,并进一步以厦门片区为例,运用Tobit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和福州片区金融业效率处于DEA无效状态,其中,厦门表现为规模无效,而福州呈现技术和规模均无效;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在2004—2013年间均呈现上升趋势。从分解看,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主要贡献;外商直接投资、金融集聚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政府干预则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最后,提出提升福建省自贸区金融业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论内涵及现实含义的阐释,本文分析了"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和现实发展中的认识误区,得出:"双碳"目标的核心要义是持续推进"碳减排"直至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是"碳排放额度";政策成效的评判依据是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碳效率提升、碳减排的"帕累托改进";政策的有效路径是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效替代"。基于研究结论,从产业支持政策、低碳消费倒逼机制、碳金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1.
在湖南2007-2012年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基于超效率DEA全要素生产效率测度模型,测算湖南省各地市(州)的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然后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动态对比研究。实证结果表明:2007-2012年间,湖南农业生产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市(州)之间差异较大,衡阳市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最高;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该期间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年均增长率为5.4%,通过Malmquist指数的进一步分解发现技术进步是推动湖南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不同地区的增长动力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中国31省份的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用面板结构工作文件分析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较低,技术利用水平不高,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纯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多数省份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较低,且表现出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应加大粮食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城镇化的实施能促进中东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但对西部地区却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从静态和动态双视角分析和评价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资效率。静态结果表明: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综合效率值接近于1,其主要源于纯技术效率的贡献。动态结果表明:样本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小于1,其主要原因为技术效率指数较低。据此,新能源汽车公司应增强研发能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成本管控、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以提升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4.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18个市2000-2009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及其因素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河南各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十分强劲,年均达14.7%,且落后地区具有明显的追赶趋势,但近几年下滑趋势明显。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说明,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下降则是制约TFP提升的瓶颈因素。因此,要遏制全要素生产率的下滑势头,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采用WIOD数据计算1995—2011年中国农业贸易净出口隐含碳与碳减排指数,考察中国农业贸易的碳减排效应,并基于贸易逆差的视角分析未来农业贸易的碳减排趋势。研究表明:中国农业贸易从隐含碳净出口地位转向净进口地位,表明农业贸易有利于降低国内碳排放水平;与不存在贸易往来相比,中国在1995—2011年通过开展农业贸易可以降低农业29.14%的CO2排放量,但减排效应呈现减弱趋势;中国农业贸易未来仍将存在碳减排效应,且减排作用也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缓解工业贸易增长带来的污染加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绩效与政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联合生产的理论视角和概念框架,在以往把农业碳排放视为非期望产出基础之上,将农业碳汇作为期望产出纳入碳绩效核算体系,结合2007—2015年中国42个低碳试点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碳计量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和ML效率指数分析了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绩效的时空变化趋势,继而对不同地区低碳农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低碳农业发展是一个具有4种产出品的联合生产格局,旨在实现农产品和碳产品之间的耦合关系得以脱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低碳试点地区虽然保持了良好的净碳汇效应,但未能实现低碳农业的有效发展,农业投入要素的冗余是主要制约因素;大部分试点地区低碳农业生产效率呈现震荡上升趋势,实现了低碳农业发展的绩效改进,农业技术进步是绩效改进的主要驱动力。整体上来讲,低碳试点省市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农业的发展,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制约因素源于农业技术效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随着服务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研究和提升中国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日益显著。选取中国2003—2014年的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利用DEA方法计算了中国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发现中国的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区域差异。此外,中国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还存在着绝对收敛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对外开放程度呈倒U型关系,与服务业国有化程度呈负向关系。服务业自身发展及其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与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升服务业全要素能源效率,需要政府减少对服务业的干预,提高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分区域、有选择地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DEA方法与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民族八省区2005—2019年旅游扶贫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9年我国民族八省区旅游扶贫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旅游扶贫全要素生产率数值均小于1,旅游扶贫效率呈现衰退趋势,而扶贫效率衰退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效率的下降。基于旅游扶贫综合效率与效率变化两个维度,将民族八省区旅游扶贫的效率区间划分为四种类型,并提出提升民族省区旅游扶贫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深层次问题是能源问题。如何实现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的双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源安全的定义,构建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指数平滑和GM(1,1)模型构建了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模型,对2030年碳达峰以前中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供给安全水平进行了评价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2000—2019年,中国综合能源和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的供给都未达到安全水平,至2030年,它们的供给安全水平都将有所提高且呈现出异质性。中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供给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有很大区别。碳达峰目标下,煤炭供给安全受技术与效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水平的关键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是将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同时纳入传统TFP核算框架的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指标。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TFP)相比,其更能反映创新驱动的本质。科学测算煤炭行业GTFP能客观描述科技进步与创新、规模收益等对产出增长的驱动/阻碍情况,对煤炭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煤炭行业GTFP测算较少将经济、能源与环境因素同时考虑在内,导致测算的GTFP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将能源消费与“三废”排放同时纳入研究框架,首先应用DEA分析了2014—2018年中国不同区域所属25个省区市煤炭行业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出了2002—2018年的GTFP,并按区域与时间维度对GTFP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煤炭行业平均综合技术效率水平较低,西部地区整体优于东部,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东北;促进我国煤炭行业GTFP改进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是导致技术效率降低的主因,但前者的阻碍作用更大,纯技术增长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分地区看,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