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自觉的人类对“真”的探索与追求是一个永恒的不断丰富的过程,“真”的千彩纷呈阐释“人性”的淋漓尽致。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无疑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丰富的体验,执着的心灵为“艺术之真,美之真”的自觉添上了自由的翅膀,他对美与艺术所营造的想象的可能世界的强大信心充盈着“艺术之真”“美即是真”的“真”命题。本文通过了讨论济慈为何,缘何,何为来补写我们对济慈真实观的认识的空。  相似文献   

2.
当代视野中的大众文化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商业效益原则和全球性文化互动大规模“制造”的产物,它在当代的生成具有深远影响。只有洞悉它生成的语境,领会其内涵的“为何”,才能明晰它的“何为”,才能提示大众文化研究中的“错位”意识,并对大众文化现象作出适当评判。  相似文献   

3.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即远古理想社会所存在的“道”,原“一”。其不仅直接阐述了此道,且在评论中也透露出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因为他是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最高评价标准。由此,即可解释结尾处为何出现“惠施”部分。  相似文献   

4.
"异化"存在泛化的现象,有其客观的社会环境因素,亦有解读者自身的缘故。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教训,旨在寻求马列文论在当下文艺批评中"为何"与"何为"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5.
冯契一生的哲学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系统的总结归纳了这三个时期冯契的元哲学思想,详细地论述了他对“何为哲学”,“哲学为何”,“如何哲学”等这些元哲学理论的具体回答,在比较分析中评价了冯契元哲学思想在中国现代哲学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元宇宙不仅带来了高度的场景沉浸,而且从本体论上实现了对“生命”边界及意义的双重拓展。研究表明,通过对现有时空升维,元宇宙使原有的主客对立深度融合与即时性转换,进而呈现出跨地域、超时空的社会聚合形式,其复杂度史无前例。此时死亡认知被重写,个体扮演起了自我宇宙圈层中“上帝”的角色,不再听命于强制性的“道德律令”,社会沦陷了。死亡逻辑的转换,正是“系统逻辑”深度合理化的彰显,暴露出“社会性死亡”这样一种颠覆性后果。而目前元宇宙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是不足以自洽的,尚需真正给出社会团结的因应之策。  相似文献   

7.
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幼儿社会性发展应遵循“知情意行”的整体理念,阐释了体育活动对幼儿社会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养成和社会交往的影响,探讨了“体育活动对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这一主题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拓展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基本思路,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提供了崭新视野。  相似文献   

8.
杜赞奇的“权力的文化网络”研究为透视国家权力何以下沉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解释平台,乡村社会的文化网络资源成为国家政权建设时期权力下沉的重要通道,但对国家政权为何要借用乡村文化网络资源的说明则显单薄,村落在应对国家权力扩张中的状态与举措又缺乏足够交代,从而使其研究难以呈现村落政治运作的真实图像。  相似文献   

9.
2020年,被困在“系统”中的外卖骑手,引发了一波社会对算法的批判。然而,作为计算机技术的核心,算法由来已久,为何突然站至“前台”,成为被“清算”的对象?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又何以被困在算法“系统”中?究竟是人的受困,还是算法的受困?这究竟是一个什么“系统”?本文基于网络社会“重构”传播的视角,从“算法”“大数据”“平台”等词语入手,建设性地审视和批判算法背后的社会系统,并提出为算法解“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提要]当今时代,网络社会生活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人们一方面享有着网络社会生活的种种便利,但另一方面,具有较大普遍性的“网络主体困顿”现象,正在浮现为干扰和侵蚀网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隐性风险。作为网络社会生活主体的人们,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主体困顿”,即:“失去时间之困”“失去能力之困”“失去价值之困”和“失去自我之困”。究其本质而言,“网络主体困顿”现象,折射出的是网络主体素养培育方面的欠缺和问题,有赖于网络主体的自觉建构和网络社会文明的有效导引。  相似文献   

11.
何为90后品牌?如今“90后”已经渐渐成长起来,作为新兴消费群体,他们代表着未来消费的方向,这也引发了众多知名品牌对“90后”市场的格外看重。随着70,80后逐渐步入中年,为事业、家庭所累,  相似文献   

12.
修辞是否具有民族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这个问题,目前修辞学界的认识尚不一致。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修辞现象,我是持肯定态度的。本文旨在探讨修辞的社会性问题,在展开正面论述之前有必要申明一下:承认修辞有民族性、社会性和时代性,并不等于赞同用这“三性”来概括修辞的性质,更不等于赞同由此而引伸出“修辞有阶级性”的结论;因这些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不想在正文部分涉及。  相似文献   

13.
人性与人的本质新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本质具有层次性,人的本质可依次深化为:社会体→精神体→生物体。与此相对对应,人具有社会性、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人性就是社会性,规范性是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社会化是指人从具有自然属性或精神属性逐渐地进化为具有社会性。社会整体的人性是崇高的。人的社会性塑造着人的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论中休谟将因果知识定位为或然性知识;进而认为必然性是因果关系不可缺少的前提,从中引发出为何凡事必有因,为何特定因必有特定果,以及何为因果本性,何为因果推理信念本性等问题。休谟认为因果关系产生于思维习惯,因果信念产生于心灵对恒常会合的感觉印象有一种强烈和活泼的知觉,因果必然性是我们想象的习惯性转移。  相似文献   

15.
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当下大学何为好大学的文化理念,内容涉及对大学本真的理性认识、“好大学”的意义及“好大学”的文化建构。同时提出了走向“好大学”的文化治理。  相似文献   

16.
1.“社会性格”概念的界说弗洛姆“社会性格”的思想最早出现在他1931年出版的《基督教义的演化》一书和1932年发表在《社会研究杂志》上的《精神分析的性格理论及其社会学的意义》一文中,当时他把社会性格称之为“社会的里比多结构”。在1941年发表的《逃避自由》中,弗洛姆在讨论自由的“二律背反”时结合宗教改革和现代人的自由及其法西斯主义的心理学问题,正式提出了“社会性格”的概念,探讨了体现在大众行为背后的的性格结构,以及这种性格结构的动力性质,并作为“附录”专题讨论了“性格和社会过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衡量,农村社会治理绩效可以在公共性、社会性和有效性三个维度上展开。以此为据,在华东三省市开展的调查结果发现,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着公共性分化、社会性依附和有效性非均衡等现象。基本判断是,国家大政方针得以贯彻落实,但同时存在治理弱点和盲区;在治理格局上,“强政府弱社会”格局没有改善,存在多重依附现象;在治理能力上,农村自主治理的可提升空间十分巨大。基于此,研究提出的建构性主张是:以问题为导向,实施精细化治理。  相似文献   

18.
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是西方基督教在上海的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上海现象”之一。它历史地具有上海社会、城市文化的区域特征,构成了“海派基督教”的社会性内涵。所以,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问题,既指基督教的中国化意义,亦可与当今基督教学界关心的处境化问题应对。  相似文献   

19.
委婉语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关学意蕴。受宗教审美观和封建等级观念影响,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死亡”有关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文学经典《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的罗列和分析,进一步认识、掌握委婉语的使用规律。《红楼梦》“死亡”委婉语有常规委婉语和非常规委婉语两大类。常规“死亡”委婉语主要受宗教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影响,而非常规“死亡”委婉语从心理接受层面分为感情疏远型、感情愤恨型和感情深厚型。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高校新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等院校客观存在着一种新闻现象 ,“高校新闻”就是在这种客观现象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审视并研究这种新闻现象 ,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高校新闻”同“社会性新闻”经过比较 ,明显体现出自身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