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是陶渊明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开创的一种风气。魏晋时代,“宽袍大袖,大家饮酒”,是一种时风,曹操就好喝酒,《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孔融更嗜酒,有借醉辞婚的故事。刘伶“唯酒是务”,还作有《酒德颂》。陶渊明不仅嗜酒如命,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缺酒和无酒可饮时,把酒友颜延之送给他的二万钱全数交给酒家,充作酒资,以便随时零碎取饮。他饮酒唯恐不足,甚至虚拟死后也会遗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诗》)颜延之给他作诔,也说他“性乐酒德”。而更重要的是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的题材内容。收在陶渊明集子里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说到饮酒的有五十六篇,占三分之一多,其中以酒命题的,就有二十三首。较之“酒仙”李白现  相似文献   

2.
麻烦     
《快乐青春》2014,(10):69-69
晚上吃饭时,爸爸的手机响了,他拿着手机去阳台接电话。等他回来,发现杯里的酒没有了。儿子得意地告诉他:“我看您一口酒一口菜,这样喝太麻烦,我把酒给您倒在菜里了。”  相似文献   

3.
天天喝假酒     
苗青 《家庭科技》2006,(12):4-4
陈庆东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他的妻子因病4年前不幸去世了,惟一的女儿和他住在县城南郊一处低矮的旧平房里。生活过得比较清贫。他是个普通工人,平生没别的嗜好,就喜欢每天晚上喝二两酒。也不是什么好酒,散装白酒,一次买一大塑料壶,每晚二两。他原来是本县某公司的炊事员,今  相似文献   

4.
我与恢嘉学兄相交已有三十余年。此君给我的感觉有二。一是"坏"。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陪授业老师去"庄"里出差,他请老师和我到家里吃饭,当见到酒柜中有几瓶好酒时便说:"酒是好酒,  相似文献   

5.
小小的感动     
在一欢聚会上,朋友苦劝我喝酒,白的,说喝白的才叫男人,说作家斗酒诗百篇。酒满了杯子,大家鼓噪着让我喝,我颇为难。一个朋友,读复习班时认识的,他站起来,摆摆手,说:“他的胃不好,我替他喝了。”那杯酒就到了他肚中。 我和他并没有深交。但是从那以后,我知道什么才叫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6.
酒是陶渊明诗文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意象.他借酒托兴,述怀写意,正是陶渊明把酒与诗,把酒和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将酒作为表现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使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的内在之物.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表现饮酒并把它确立为一个重要文学题裁的诗人,从此酒与中国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屈赋与酒     
我国是源远流长的诗国,又是历史悠久的酒国。纵览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诗”与“酒”的关系在众多诗人身上确乎如影随形,须臾不可分离。诗借酒力,酒助诗兴,在“酒”的芳醇刺激下诞生了我国古文苑大量优秀的名篇佳作。此种有趣的规律性的文化现象究竟如何溯源?笔者于反复捧读屈赋之际,得出了如下的判断:正是我们民族文学之父屈原在他的煌煌巨构中承继了《诗经》“宴饮诗”的传统,创制了“酒诗”、  相似文献   

8.
一次饭局,文友大林真诚地说,这几天他母亲身体不好,今天他本不该赶这个酒场,但为了兄弟友谊,他还是把母亲一人丢在了医院。  相似文献   

9.
酒能助性吗?     
刘女士的老公喜欢在性生活前喝点酒,他说这样可以提高兴致,放松心情,但却常常碰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扰。夫妻生活时间一长,刘女士觉得兴趣索然,所以两个人都难以尽兴。她觉得很困惑:别人不都说酒能助性吗?怎么不是这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0.
幽默     
陈年老酒 “服务员,你来看,你们这酒里怎么有根白头发?” “先生,从这一点上,您可以看出来,我们的酒是陈年老酒。” 翻译 一个英国人,到巴黎去做学术报告。当他演讲完的时候,下面的掌声稀稀落落,使他十分恼火。 一会,有个法国人走上讲坛。  相似文献   

11.
只为一句话     
每年立冬一过,母亲会照例让我打电话给远在乡村的姨父,邀请他来家中作客。母亲的盛情在我看来纯属多余,因为老姨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俗话讲"姨娘亲,姨娘亲,死了姨娘断了亲。"老姨已经不在了,况且平时两家少有来往,这门亲戚应该了断了。但母亲并不这样想。她说姨父家一直没有脱贫,在我们家经济好转的情况下,理应接济一下他。姨父会在我打过电话的第二天上午,坐着他儿子开的一辆机动农用三轮车来我家。母亲早早准备好了饭菜,她知道姨父没事在家爱喝几口,就让我提前买了白酒。姨父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喝酒时更是把精力全部集中到酒上,小口地喝,细细地品,似乎在酒中体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喝罢了酒,姨父吃饭的时  相似文献   

12.
蔡成 《快乐青春》2010,(7):56-57
父亲善酿酒,常有人上门请教。 一天晚上,临村一个姓张的,拎着半瓶酒上门:张说:“蔡师傅,您尝尝,这酒味咋这么寡淡?”他酿了一坛子谷酒,酒味稀薄。  相似文献   

13.
曾春海 《中州学刊》2007,(1):175-180
竹林七贤的风姿情调多表现于其饮酒的品味和格调上。中国自古即是一个爱好饮酒的古国。儒家“酒以成礼”与道家的“饮酒则欢乐”或以酒抒情形成了名教与自然的对峙态度。汉代礼法森严,文士多感钳制,即借酒摆脱礼制的束缚。汉魏之际,许多名士即基于不同的角色而对酒的社会规范持不同立场。七贤善饮,亦表现出不同的酒量、酒德与酒品。阮籍的饮酒是全身避祸,是酒遁,有时借酒公然向名教权威挑战,亦借酒发抒率真性情。嵇康喜饮,而从道家清心寡欲立场上更反对酒色,但也认识到了饮酒怡养身心、营造生活情趣的正面价值。相较而言,刘伶的饮酒是痛饮豪饮,他是在借酒所催发出来的原始生命力,使其心灵超脱。如果说阮籍放达的饮酒是有所为而作“达”故得“至慎”美名,阮咸的耽酒虚浮、与猪共饮则是无所为而作“达”,则是一种沉沦。七贤中向秀饮酒态度最为平淡。他对饮酒兼容了儒道的名教与自然,但求中和之理以两全。山涛借酒交友,借酒怡情遣性,他酒量大而有节制,颇像他的为人处世。王戎饮酒有时狂如阮籍,有时又掌握节度似山涛。综之,面对政局的多变和人生的无常,通过饮酒,来提升心境以消解是非、荣辱、生死、苦乐的偏执,企求臻于与道冥合、逍遥自适的超世俗之至境,这是七贤及多数士人饮酒心态的普遍写照。  相似文献   

14.
齐白石,湖南湘潭人,是名扬中外的绘画艺术大师,他年寿高丰,堪称翰墨林中的老寿星,享年高达94岁。齐白石的长寿秘诀在于他笃信老人的养生“七戒”,并信守不渝,坚持不懈。这“七戒”是: 一戒酒:齐老高龄时深知饮酒不利于健康,他尽管经常出席各种酒宴,但却很少用酒,每当席间同座举杯劝饮时,他常以“谢谢,不会用酒”或以茶代酒婉  相似文献   

15.
<正> 本文涉及的是辛亥革命时期与“五四”时期文学作者的两种灵感状态:酩酊状态与梦幻状态,以及由此而呈现的两种审美境界:酩酊境界与梦幻境界。一中国文人早就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也早就与酒结下不解之缘。酒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气度、气派和气韵起着作用。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分析阮籍的饮酒,说:“不独由于他的思想,大半倒在环境。其时司马氏已  相似文献   

16.
关汉卿散曲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关汉卿的散曲,所得的印象与读他的杂剧迥然不同。在杂剧里,他咒天骂地,挥斥方遒;在散曲里,却自暴自弃,忧思百结,一股浓烈的狂放之气扑面而来。从内容上看,关汉卿的散曲相当大一部分写的是纵酒行乐。《全元散曲》所辑关汉卿的散曲开篇第一首便是:“四时春富贵,万物酒风流,澄澄水如蓝,灼灼花如绣。”把酒列为万物风流之首,可见他对酒的嗜好。在《闲适》四首中,前两首都是写的饮酒。其一:“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  相似文献   

17.
认为吕纬甫是“落伍者”,是“颓唐的悲剧人物”,这在现代文学界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但鲁迅的好朋友曹聚仁先生认为,《在酒楼上》(以下简称《酒》)是鲁迅小说中“最成功的一篇”,因为“表现了中年人的情怀”。他认为《酒》是把真的鲁迅勾划出来了,他就是吕纬甫”。[1]且不说《酒》中的许多情节取材于鲁迅本人的经历(如:到城隍庙拔神像的胡子,弟弟早死,为祖母、小弟迁葬的事实及有关苍蝇飞了一圈又停在原地的议论),单就小说中体现的吕纬甫与鲁迅相似的思想看,就可以说:鲁迅就是吕纬甫。结论当然应从对文本的具体分析中得出。先从小说中的“我”…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国的酒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有了酒,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对酒兴味盎然,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饮酒文化。酒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佳作;酒与文人的趣闻轶事不计其数。酒在医疗保健养生方面的作用也非比寻常。宋代医学家钱乙能集酒的作用于一身,不愧是嗜酒好酒医家第一人。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种范畴。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广义地说,酒文化是泛指人们在以饮酒、品酒、赏酒、乐酒、悲酒、吟酒、歌酒、舞酒、喜酒、丧酒、祭酒、会酒、恋酒、话酒、酿酒、沽酒、卖酒或创酒等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王勇卫 《东南学术》2012,(4):266-273
文章运用修辞幻象原理对语词"酒"和"酒"作为参构语素的语象符号语义系列进行修辞分析,结合酒本体及其语词语义实例,从酒国醉乡生活的自由放纵,酒民生态的神魔共体,酒溢文思的诗画血脉三层面,在修辞审美价值上,较为深入细致地阐释酒及其系列参构语词语义中呈现出的多元融合的幻象意蕴,揭示"酒"的符号形态在精神文化认知上展现出的独特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