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璟  邸小平 《殷都学刊》2008,29(2):57-61
在唐代,仙人恋爱故事成为神仙小说的叙述重点,从而压倒传统的修道成仙主题。唐代仙人婚恋小说与前代相比,最明显的美学特征即是它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张世响 《齐鲁学刊》2004,(3):108-109
上古时代燕齐海滨的仙人不死传说,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形成了方仙道。方仙道与道教的关系甚为密切,道教成仙长生不死的核心信仰,来源于燕齐方仙道的海外仙人信仰;道教的神仙道术,主要来源于燕齐的方仙道术;居家道士和宫观道士,分别来源于方仙道中的海外仙人派和山岳神人派。  相似文献   

3.
李白出蜀时在江陵遇见司马承祯,司马夸奖他有“仙风道骨”;在出宫以后的漫游时期,独孤及也曾用“仙药满囊、道书盈箧”形容他当时的丰采。从李白留下的许多作品看,他确曾寻过仙、炼过丹、受过道纂,并经常同一些道家人物过从。据此,解放前后的论家当中均有人把李白说成是迷信神仙的虔诚道徒。这些论家当然也知道,我们不仅可以举出更多的材料证明李白是个有极大政治抱负的诗人,而且可以举出不少材料证明他对服药成仙之类并不相信。因为存在这种矛盾现象,于是有的论家便解释说:李白的道教迷信是到晚年觉醒的。但是,象“仙人殊恍惚,  相似文献   

4.
王煜 《文史哲》2020,(4):58-69+166
汉代形成了一个较有系统的关于西方的神仙信仰体系,昆仑、天门和西王母的结合成为这一信仰的主体,其核心为升天成仙。西北的昆仑为天地之中柱,其上有西王母和天门,升天之人应在西王母处取得不死之药或获得升天成仙的资格,登上天门,进入天帝统治的天界。随着西域的开辟,西域的许多奇闻异事和文化因素便附会到这一"西方信仰"中,但其观念仍是本土的升天成仙的信仰,由此汉墓中出现的许多西方文化因素可以得到较为圆满的解释。这也是西方的佛教传入中国,尤其是其能迅速被广大民众接受的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背景。早期道教也继承并发展了这种神仙信仰,将其主神置换为道教的主神。  相似文献   

5.
正有句话说"人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足见梦想对人生的重要性。尽管每个人都曾怀揣梦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最终选择了放弃,渐渐变成没有梦想的"咸鱼"。让一个人丧失梦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下面这4个思维方式,会使人快速成为一条"咸鱼"。相信一夜成名的鬼话倘若一个人相信一夜成名的鬼话,那么他或她一定已经走在"咸鱼之路"上了。我们或多或少听过类似的故事:一个技术男开发  相似文献   

6.
谭处端继承了王重阳"全真而仙"的思想,以人的真性为成仙的根据,彻底抛弃了肉体成仙的观念。他又把修性归结为修心,提出成仙必须明心见性、自我觉悟。人之所以不能成仙,在于人有无明,有贪、嗔、痴三毒蘖,被它们蒙蔽了真心和真性,所以人要想成仙,必须破除无明、三毒。这种思想显然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也合乎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文信息》2007,(9):102-103
辋川在西安郊县—蓝田县境内。辋川群山里的溶洞,发现的有七八处之多,集中在一条谷道的两座山上,一座叫照壁山,一座叫成仙岭。这照壁山上的溶洞叫凌云洞,成仙岭上的溶洞叫锡水洞,两个洞相向而望,也是整个景致最大的看点。沿照壁山石阶向上爬十多分钟,便到了凌云洞口。  相似文献   

8.
成仙方式和途径,是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道教神仙传记《列仙传》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成仙方式——仙由技成,即一个人如果在某一领域的技能达到登峰造极、与天合一的境界,那么他就能够超凡成仙。这种成仙方式表现出道教早期神仙信仰重视人的现实性生存根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陶弘景在历史上虽然以一代道教宗师而闻名,但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亦为后人所瞩目。这无疑与他本人的思想素养和知识兴趣有关。道教的长生成仙信仰,固然是推动他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然而,强烈的求知精神与相对合理的思想方法,更是他取得多方面科技成果的前提要素。  相似文献   

10.
“正月”读音“征月”是不是秦代避讳所致?历代学者大都持肯定看法,但语焉不详。现代学者陈垣先生则认为不是由秦讳而改音。究竟孰是孰非?这里谈点自己的看法。《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说:“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始皇以正月诞生于赵,因为政,后以始皇讳,故音征。”关于这条记载,陈垣先生提出了两点看法。第一,他在《史讳举例》  相似文献   

11.
古神话和后起的仙话的重要歧异在死与不死。初民认为,“古代所有的神都住在地上”;神是“十分现实的人物”,喜怒哀乐无异常人。在我国上古,大巫颛顼“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前大致如此。故而神也有死;仙则反是,长生不老,万寿无疆。奴隶制社会中晚期,某些人出于对死的恐惧和生的诱惑,幻想出仙人和成仙之道。仙话作为古神话的不肖之子,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率着大队车骑、随从,由咸阳出发,浩浩荡荡地向东南巡行。当他走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的时候,像以前几次巡行一样,在山上刻石留念。在这块会稽刻石中,除一般颂扬秦始皇的文词外,还有以下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13.
全真道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世俗社会生活在全真成仙过程中的价值问题.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之初,将世俗社会生活与全真成仙的宗教目标相对立,完全否定世俗社会生活在全真成仙过程中的价值,其社会思想具有明显的出世特征.而至丘处机执掌全真道时,突出强调"外日用"在全真成仙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参与符合儒家伦理规范要求的各种社会活动有助于修行者积累福行,为证道成仙奠定基础,其社会思想有着鲜明的积极入世特点.全真道社会思想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时势的变化及全真道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使然,入宋以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发展大势使然,统治者与官僚阶层的推动使然.  相似文献   

14.
时政歌,指人民有感于时政而创作的歌谣。它常常是人民进行政治斗争的舆论武器,因而常有预见性。 奴隶社会的夏朝,残暴的夏桀自比是天上的日头,人民就用歌谣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预言了他的灭亡。秦统一后,秦始皇竭尽人力物力追求享乐,建造阿房宫,当时民谣说:“阿房阿房亡始皇。”(转引自《中国民间文学史》)阿房未就而始皇死。汉董卓领兵出关,肆行杀掳,焚烧洛阳周围数百里,犯下了滔天罪行,当时有歌  相似文献   

15.
由于秦统一了六国,李斯入秦在后人的舆论上也就占了上风,认为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其实,李顺应了历史潮流与否,不在于他是否入秦,而在于他的具体行动。事实表明:李是抱着做“富贵梦”的目的入秦的,完全是一种投机行为。为达到此日的,他背叛楚国,对吕不韦恩将仇报,与老师苟子的“帝王之术”大唱反调,使用两面派手法药死同学韩非,还迎合秦始皇的专制、独裁,贪他人之功为己功,始皇死后,又违背始皇临终前遗诏,受赵高惑废扶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这说明,李斯对秦不忠,司马迁也对他进行了谴责。尽管他也一度认识到“物极必衰”的道理,但总以为权势是铁打的屏障,任何人也攻不破。不想作为一个丞相,经不起历史潮流的冲刷,最后被二世和赵高所害。他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其中的经验教训足供后来为臣子者咀嚼。  相似文献   

16.
陈培丽 《西域研究》2023,(1):152-162
独角仙人故事以多种载体、多元传播途径流传了两千多年,丝绸之路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独角仙人本生图反映了不同主题。贵霜王朝出现了“驾肩”场面独角仙人本生图,这一图式沿着丝绸之路东传到龟兹和敦煌。经过研究可知,克孜尔第17窟和莫高窟第428窟的独角仙人本生图作为出家僧众持戒修行的范本而绘制,它们与同窟其他本生、因缘故事画组合扮演了教育在家信徒和出家僧众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一、六朝文人不让皇帝成仙 六朝文人记载了无数人成仙的故事,可是文人们象不约而同、受制于同一个命令一样:不让皇帝成仙,尤其不让名气大的皇帝成仙。郭璞《游仙诗》云:“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六朝末朝北周的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之九云:“汉武多骄慢,淮南不小心。蓬莱人海底,何处可追寻?”吴均《览古诗》云:“尝稽真仙道,清淑秘众烦。秦皇及汉武,焉得游其藩?”三位诗人不约而同不让皇帝成仙。这里只谈汉武帝及淮南王。  相似文献   

18.
在上围棋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猴子的故事。从前.有一对仙人夫妻常在山顶下围棋,旁边有一棵树,树上住了一只金丝猴。它长年累月地躲在树上观看这对仙人下围棋.终于练就了非凡的棋艺。  相似文献   

19.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没有说为什么要更名,也没有载录始皇诏书的全文。再看始皇的各种石刻文字,也没有提到更名的原因。“四人帮”御用文人说:更名民为黔首是解放  相似文献   

20.
话本小说中有关死亡的叙事甚多,这些故事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死亡方式和避免死亡的方法。在诸多的死亡叙事中,往往伴随着鬼魂、地狱、神仙、成仙等民间信仰,神异性是其主要特征。无论是因作恶导致的各种超自然力量的复仇与惩罚,还是因行善获得上帝嘉奖而成神,或因自身努力修行成仙,或隐或显的伦理道德具有巨大力量。小说家力图借助民众喜闻乐见的死亡叙事,参以各种民间信仰赋予其神异性,令民众在精神愉悦的同时思考生命与道德的关系,从而达到医国救世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