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的“V+得+N+VP”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谈的“V+得+N+VP”句式是指下面这种句子: 1.气得他脸都白了。 2.看得我直不好意思。 3.打得墙上都是洞。 4.急得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 这种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式。其结构较为复杂,内部语义关系变化多端。本文拟分类探讨这种句式,说明它与相关句式的关系及其构成特点。为了便于叙述,我们把“V+得+N+VP”句式简称为“V得” 句式。  相似文献   

2.
章家谊 《理论界》2013,(10):138-141
在确定“N1+让+N2+V2”句式中的“让”为动词、整体为兼语句式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N2、V2的语义特征及其各自与N1的关系.也探讨了当“让”分别为使令、容许、听凭义时,N1最初的意愿主动性依次减弱.而当“让”为致使义时,更侧重表明N2发生某种变化,表现一种结果,所以此时的V2可以是形容词.“让”字兼语句更是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3.
孙书杰 《殷都学刊》2010,31(2):95-97
本文简要分析了"N1+V得+N2+VP"句式歧义产生的原因、条件,并提出分化歧义的手段。最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种歧义句式的可接受度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4.
歧义(Ambiguity)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可做不同的解释。歧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语法现象,存在于人类每一种自然语言中,不管是把这种语言作为母语,还是作为外语的人,都有可能说出、写出歧义句。正确认识、了解歧义的形成原因、结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运用语言,准确地理解语义。歧义现象主要有三种:结构歧义(Struc-tulalAmbienity)、词汇歧义(LexicalAmbiguity)和语音歧义(PhoneticAmbiguity)。由于结构歧义相对多见和复杂些,本…  相似文献   

5.
“复用”是指疑问代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两次以上的使用现象。笔者整理了近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多少”复用的主要格式,如“V1+多少+V2+多少”、“多少+N1+多少+N2”、“N1+多少+N2+多少”。现代汉语中“多少”的复用在已有格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产生了新的格式,如“多少+多少”、“多少+N+多少+量词”、“多少+量词+(N1)+多少+量词+(N2)”。  相似文献   

6.
“v+x”(动词十名词)这一形式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动宾关系(以“Vw”表示)和偏正关系(以“(V)N”表示)。根据意义和功能,动词~般可以大致分为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和能愿动词三类。其中关系动词和能愿动词比较特殊,它们不表示动作、行为、活动或具体状态,只是在句法平面上表示某种关系,或起着谓词性的辅助功能,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因此曾被列为动词的附类,而不算正式动词。但是“V+N”结构无论表示动宾关系还是表示偏正关系都首先要求动词的意义是具体实在的,因此本文探讨的前提中已排斥了不符合这项…  相似文献   

7.
属性名词是指称事物和现象属性的名词。[+内容]特征是属性名词的属性值语义特征之一。受[+内容]特征制约,[+内容]义属性名词经常选择四种特殊句法结构:“V属性值+是+S主体+的+N属性”、“S主体+的+N属性+有+V属性值”、“V属性值+N属性”、“以+V属性值+为+N属性”。这四种句法结构都可以变换成“V属性值+是+S主体+的+N属性”结构,都可以看作是同一句法结构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变体。与此相对的是,[-内容]义属性名词往往不能进入上述句法结构。分析表明:特定的语义特征会选择特定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8.
论“著(着)”语法化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9.
“N_1V(称、叫)N_2N_3”句式浅探于富堂“N1V(称、叫)N2N3”句式是指“大家都叫他大老李”、“我们称他红管家”、“大家都叫她祥林嫂”、“人都称伊豆腐西施”一类的句子。对这类句式,语法学界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分析:吕叔湘、朱德熙等先生认为这种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N1 在 处所 V N2"句式出发,讨论介词短语"在 处所"与N1,N2,以及单音节动词V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在空间系统上把"在 处所"次范畴化为施事定点、受事起点、受事终点、受事原点;从认知语法中引进时间顺序原则,分析处所范畴与动词的强制性论元之间的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歧义结构分析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歧义就是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意义解释,这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从句法形式与语义解释这个角度来看现代语言学的歧义问题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1)从句法形式入手,分析歧义产生的源由,例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2)从语义关系入手,分析句法形式产生回义的潜在世,例如冯志伟的“潜在语义论”;(3)将句法形式的生成与语义解释的组合相对应,分析歧义现象产生的过程,例如蒙塔古语法.本文将分别评述这三种不同的歧义分析方法。(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简称TG)的二大目标之一是语言理论应具…  相似文献   

12.
刘忠华 《阴山学刊》2004,17(1):70-73
古代汉语的"为动"与使动、意动用法有质的不同.为动句是用"主·谓·宾"结构("S+V+M")表示了"S+为+M+V"式表示的语文关系的内容,二者是同义句式,可以共时变换;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结构具有多义性;使动、意动用法的句子中主、谓、宾之间的语义关系与为动句不同;使动、意动与为动同义变换的句式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广州话动词“有”及其否定形式“”[mou13]与VP之间可嵌进“得”,形成“有得(得)+VP”这种句式。本文对该句式进行了讨论,全文分两大部分:一、具体分析该句式所含有的6种语义,阐述各类的语义结构特点以及语义结构或语用习惯对动词的选择、限制。二、分析该句式的句法结构,对“有得(得)”的词性及句法功能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歧义”及其“谬误”辨析“歧义”意调“分歧的语义”,它就是一个语句(或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有超过一个语义。但是它不必然犯“歧义谬误”。后者狭限为:超过一个“标准”的语义;它可分为两大类:(一)一词多义谬误,就是由于语句P内的一些词语有超过一个难于取舍的标准语义而引起的;(二)语法结构松驰的谬误,就是由于语句P的结构(语法)不严谨(或语文过份省略)而引发竞争性的语义。(而当时的语境和知识又没法突出P的单一语义。)值得注意:所谓“标准”语义,是常有颇大的“含混”区的。①所以,当说者说出语句P,如…  相似文献   

15.
把句式N1 V1得 N 2 V2分为两组,对其各构成成分、句式的变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最后指出N1 V1得 N2 V2句式是述补句.句式A是主谓作补句,句式是B是述宾补句,述补结构内部带宾语.  相似文献   

16.
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张黎本文描写和讨论在汉语自然语句中所体现出来的语义结构.这里的语义结构主要指自然语句中存在的语义范畴和语义关系所形成的抽象的语义格式.由于语义范畴和语义关系各自都有层次的问题,因而语义结构也有一个层次问题。根据我们的观察,汉语的语义...  相似文献   

17.
从语义角度看,“从”介引的事件角色,其语义范畴由空间域隐喻映射到时间、数量、状态、来源。依据等认知域;“从+X”对句中动词具有选择性,与其组配的动词只能是位移动词,不能是非位移动词;在“NP1+从+X+VP+NP2”句式中,“从+X”与NPI、NP2和VP的复杂语义关系是影响该句式理解的主要因素。从语用角度看,“从+X”具有话题功能、衔接功能、限定功能。  相似文献   

18.
“都+NP+了”句式的语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NP+了”句式的语义特征,前人和时贤已有讨论:指出NP具有推移性、顺序性,并且推移性、顺序性都是单向的,经过实际考察我们发现,“都+NP+了”句式中的NP仍具有推移性、顺序性,而且是双向的;同时,还有量级性、主观性的语义特征。但这些特征是整个句式赋予的,因此本文主要说明“都+NP+了”句式的主观性和量级性,双向顺序性的语义特征笔者将另作文章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刘群 《北方论丛》2015,(4):67-70
汉语介词和动词的特殊关系使得“找”的语法化成为可能。“S+找+NP1+VP1+NP2”句式是“找”实现语法化的句式;“寻觅”义是“找”实现语法化的语义基点。但是,“S+找+NP1+VP1+NP2”句式中,“找”语法化倾向虽然很明显,但还未完成完全退掉动词用法而成为纯粹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在量词与数词或数量、指量结构与其他成分组合时.可能使整个结构同时出现几种语义关系情况.这种情况也可能影响结构的语法关系。从而产生歧义组合。本文要讨论的.正是因量词的这些特点引起的歧义现象。一、量词“兼类”引起的歧义量词兼类引起的歧义情况主要有三种,下面分别讨论。序量、基量的兼类序量词和数词组合,只要数词不是专用基数词(两、半、分数、小数).它们构成的数量结构总是表序数的,例如“二年级、三点(钟)、四季度”,县词有次序或等级义。基量词前加数词一定表示基数,无次序、等级义,例如“一支、五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