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我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高峰。这两个小说集,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互异之处。从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判断,前者高于后者。但事物是复杂的,如果从作品某些方面所体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的圆热程度而言,则《彷徨》较之《呐喊》又有新的发展。鲁迅是一位最善于发掘和揭示灵魂的艺术大师。以塑造典型形象,显示灵魂之深和提出重大社会问题见长,是《呐喊》也是《彷德》的特色。那么,《彷徨》究竟在哪些方面哪几点上,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发展、深化的标志呢?下面,我们就集中阐述这一问题。如所周知,鲁迅从事文艺,原以改良国民精神为目的。早年在日本留学时,他就致力于国民性的研究,探讨中国国民性的病根,他认为兴国必先“立人”,改良国民精神。他首先寄希望于“先觉之士”的出现,而最终目的则是广大民众的觉醒。“五四”时期他写小说,“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作为现实主义者的鲁迅,并不在自己的小说中去创造理想中的“先觉之士”,他所写的仍是“老中国的儿女”,暴露的是“老  相似文献   

2.
省略对于短篇小说来说必不可少。本文结合着对叙事时间省略的分析,以鲁迅小说为例,对省略的几种形式进行阐释,并简要分析了其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自出世至今,研究和评论的著作、文章发表不少了。正如一切真正伟大的作品那样,它永远是召唤着人们去探索和发掘的无尽的宝藏。关于《呐喊》和《彷徨》的思想倾向的性质,就迄今仍无定论。它仅仅是一种革命民主主义的文学,还是具有社会主义文学的某些因素?写作这些作品时的鲁迅,仅仅是一个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还是具有某些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仍然是值得继续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在《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共收鲁迅的前期小说二十五篇,其中以孩子作为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直接出现的小说就达十八篇之多。可见孩子的形象在鲁迅的前期小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鲁迅的这两部小说,本文试从思想和美学这两个角度,谈谈对孩子形象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这是鲁迅长期从事创作实践的经验之谈,也是中国新文学拓荒期颇有见地的指导性论断。打开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集《呐喊》《彷徨》,扑面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乡风民俗描绘,这大大强化了作  相似文献   

6.
心灵之旅──鲁迅《呐喊》、《彷徨》失常人格论柳易江在《呐喊》、《彷徨》的二十五篇小说中,绝大部分用的都是游记结构。鲁迅在创作时,导游的,并非是故乡的山水草木,星移物换,他要向读者叙述的,却是:人物心灵的图象及其坎坷的历程。鲁迅写小说,做杂文,为的都是...  相似文献   

7.
<正> 近来有人指出:在我们面前站立着两个鲁迅,一个是历史上有血有肉的鲁迅,另一个是鲁迅研究者笔下的经过种种描绘的鲁迅。这的确是事实(当然后者已经不只一个鲁迅了)。从道理上讲这二者应当是统一的,研究者笔下的鲁迅应当反映历史上鲁迅的真实面貌。可是,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有一定的社会批判作用,更有深厚的思想价值.长期以来,中国文学评论界总是过高地强调其作品的政治色彩,而忽略了它的思想价值,或者说用过高的政治性遮蔽了思想性、文学性.本文认为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通过鲁迅的小说从民众、农民、知识分子、革命者多个层面上分析,以及对《祝福》《孔乙己》和《药》等三篇代表性小说从多层次、多角度、互补性审视,从国民性的表现与思考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的思想内涵作了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贵刊1981年总1号上,发表了滕云同志的《<呐喊>、<彷徨>与鲁迅的前期思想》一文,读后颇受启发,受益不少。但对其中某些观点,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向滕云同志请教。 滕云同志说:“如果连‘五四’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都不能属于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之列,那就有些难以索解了”。我觉得这没有什么“难以索解”的。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我体会是指鲁迅反封建的彻底性说的。当时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鲁迅是彻底地亳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战士,说他是旗手,自然当之无愧。但是如果说鲁迅这时已经是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艺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九种形态。(一)最先觉醒的叛逆者、莫新者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狂人”和”“疯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号,是鲁迅运用双层建构的特殊艺术方式塑造的具有“双象性”特点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1.
江河不废,星汉长存。伟大作家留下的宏著伟业是后人取用不尽的精神宝库。尽管他们创造的作品是有限的,但他们以之启发于后人和可供后人探索的东西,却是挖掘不尽的;而且愈经时光考验,价值愈显。我们至今仍然感到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有  相似文献   

12.
历史在前进,鲁迅小说研究也在前进。从单篇注释到全文讲解,从微观剖析到宏观论述,从史料钩沉到作品鉴赏,几乎都有人在这里作过探索,流过汗水。可以说鲁迅研究已经成为现代作家研究中一个高水平的领域。而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冯先廉的《鲁迅小说研究》又在这个领域里作了新的开拓。全书发扬了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更新思维方式,建立了新的格局。作者没有象有的研究者那样,对着鲁迅小说一味大唱赞歌,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把鲁迅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加以审视,既敢于肯定应该肯定的内容,又能够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  相似文献   

13.
鲍国华 《东岳论丛》2024,(3):42-47+191
作为鲁迅的第一部创作小说集,《呐喊》收录于迄今出版的不同版本《鲁迅全集》之中,但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文本进行了相异的处理,体现在校勘、标点和注释之上。在《鲁迅全集》的编校过程中,《呐喊》的文本和注释形态既受到不同编辑理念的影响,又遭遇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该书的编校注释彰显出中国现当代出版史的若干问题。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不同处理,折射出鲁迅作品出版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4.
在《呐喊》和《彷徨》中,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都同时是封建思想舆论界的组成者,特别是后者,更是专司其职的人物.但这两类人物,在整个社会上到底只是极少数.思想的统治不同于政治、经济的统治,后者可以以政权控制、刀枪维护,以少数制多数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常有的.思想统治则不然,政权可以制其言而不可改其思,刀枪可以御其行而不可御其心.它必须有更广泛的社会群众予以实际的维护,因而除了上述地主阶级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之外,在当时还必然有为数甚多的人做为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这里谈的主要是这类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鲁迅逝世已半个世纪。每到鲁迅诞辰与忌辰,我都要重读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借以重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伟大战友的音容笑貌。我之“都要重读”有没有例外?有!那就是“十年浩劫”时期,身不由己,只能心向往之。鲁迅逝世后,探讨鲁迅世界观的文章,无虑百十来篇。在“文革”之前,瞿秋白论述鲁迅世界观的发展与深化的观点,居于领先的权威地位,曾被喻为一座未能逾越的高峰。“文革”  相似文献   

16.
一一部文学作品的涵蕴,大致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看。说某作品是某时代社会生活等的“镜子”,是从“客观”着眼观照的结论,说作品是作者某些情感、心绪、思想等的“表现”,则是对作者“主观”内面世界观照的结论。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可以说是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境界,而且是相互渗透着、密切结合着的。它在这方面达到的艺术境界,应该说比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更高。鲁迅《呐喊》写的多是“回忆”,即辛亥革命前后的题材,那时的人和事,如果说是“镜子”,则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小说的重心是讲故事,人物多是故事的载体,人物性格也大多带有神性和传奇性。西方小说特别是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多以人为表现中心,小说所叙常常是一二人之历史,成功的典型更是充满文学画廊。中外的前辈作家们已经以他们的天才和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典型,这些光彩熠熠的典型使后来的作家一阵阵目眩。前驱作家所塑造的典型高山一样横亘在面前,要达到新的高峰,顺着已有的路子走不是良策,偏转方向,推出新的典型与先驱的典型相对偶,走得更远,是作为强者作家鲁迅开出的路子。鲁迅澄清眼前的神圣光圈,推出了一…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之所以能历经百年仍被奉为经典,除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出色的人物塑造以外,其语言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也功不可没。首先简单概述《呐喊》的写作背景和内涵,然后着手分析语言特点,接着从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的角度用诗情之美、力度之美和画意之美三方面揭示《呐喊》语言的文学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最后呼吁学者们对该小说的语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其产生更深远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的深化——张天翼小说创作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文艺观的转变学生时代的张天翼,从1922年涉足文坛,在林琴南与《礼拜六》之类的影响下,开始写些滑稽小说。这些早期的作品,镂刻着张天翼青年时代生活和思想的印记,表现了一个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文学青年的守旧立场。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些作品,除了艺术上比较粗糙外,不难看出它的反现实主义的倾向。这不仅因作者尾随在林琴南等“保守派”后面,扮演封建“小老头”的角色,否认“五四”以后“人”的觉醒这一历史的走向,而且不敢正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的启发,但仔细研究两个文本就会发现,两篇小说各有其深刻的内在寓意。本文试图从小说本身出发来分析两个狂人形象的不同内涵、作者批判的深度以及两个不同民族的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