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文化的结晶。在《玛纳斯》的形成中,柯尔克孜民族古老的文化注入到这部史诗之河中,成为《玛纳斯》的有机组成部分。史诗《玛纳斯》包容了柯尔克孜族古代历史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蕴藏着古老丰富的马文化。  相似文献   

2.
《玛纳斯》是我国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至今仍有不少歌手艺人们演唱这部史诗,群众称这些演唱者为玛纳斯奇。史诗内容广博,它包容了各种神话传说、民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内容。反映了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地理、人情、风俗等社会情况。  相似文献   

3.
《玛纳斯》是苏联吉尔吉斯族的一部古老的英雄史诗。从苏联目前已出版的材料看,《玛纳斯》包括《玛纳斯》、《谢梅捷伊》和《谢伊捷克》三部。史诗的内容十分丰富,规模宏大。早在19世纪后期,俄国学术界就有人对《玛纳斯》进行搜集和研究。十月革命后,苏联科学院即组织专人记录整理。1961年苏联科学院出版了著名学者和作家撰写的研究论文专集《吉尔吉斯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文集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这部史诗的产生、流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等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千百年来以口头形式在民间传承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从19世纪50年代以来进入学术视野,经过各国学者一个半世纪的不断研究,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相对独立的"《玛纳斯》学"。在《玛纳斯》研究学科的世界坐标系中,哈萨克斯坦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其影响力是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重要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5.
1983年12月14日,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举行座谈会,热烈欢迎演唱《玛纳斯》(共八部)二十余万行的柯族著名民间诗人朱素普·玛玛依回院“探家”,衷心祝贺他亲笔记录的该史诗第五部《赛依特》在1979—1982年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评奖中荣获一等奖。院、科  相似文献   

6.
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它产生于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前后的帕米尔高原。当时,柯尔克孜族尚无文字。众所周知,当一个民族尚未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字之前,文化遗产的保存是极为困难的。这在客观上,对口头文学  相似文献   

7.
《支格阿龙》与《玛纳斯》作为彝族和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都在本民族民众中广为传诵,各自均已成为南北英雄史诗的典范,也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两部史诗发掘、整理和研究情况的比较,目前《支格阿龙》史诗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还无法与《玛纳斯》史诗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8.
陈述先生是研究契丹的知名学者,他不幸于1992年1月5日病逝。近40年来,我与陈述教授同住中央民族学院教职员宿舍大院内,经常得到陈先生的教诲。特别是在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的研究中,受到陈先生的多次鼓励。他曾嘱我从《玛纳斯》中发掘一些有关契丹的材料,以补正史的不足。但我史学根底浅薄,不敢探索。为了表达对陈述先生的怀念,我试写了《<玛纳斯>中关于塔依人的描述》这篇文章,但它已不可能得到陈述先生的审阅与指点,成为终身憾事。  相似文献   

9.
侯菲 《可乐》2011,(1):70-71
猎鹰大赛 依布拉音右手托鹰,左手牵马,昂首立于山顶。雄鹰,男人,骏马,构成一幅苍劲的图画。 这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民族,史诗《玛纳斯》千百年来传唱在每一个柯尔克孜人口中。绝壁上这令人振奋的画面,让人想起征战疆场的玛纳斯。  相似文献   

10.
《赛麦台依》(《Semetey》)是长期以来广泛流传在柯尔克改人民中间,深受人民喜爱,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英雄史诗《玛纳斯》(《Manas》)的第二部。这一部主要讲的是第一代英雄玛纳斯死后,其子赛麦台依作为第二代英雄与柯尔克孜族的内奸外敌斗争的故事,其中有关赛麦台依英雄与美女阿依曲茹克的爱情故事这一章尤为动人。因此,各地演唱《玛纳斯》的民间艺人——“玛纳斯奇”(manas)在演唱时,往往喜欢演唱这一片断。  相似文献   

11.
对当代"京味小说"的文化品格及其演化进程作出了清晰的勾勒,认为"讲礼"、"找乐"与"慷慨悲歌"构成了北京人文化品格的基本矛盾,由此产生了"京味小说"淳厚与悲凉的双重景观.从老舍、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王朔的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出时代变化中"京味小说"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样板戏"叙事:"他者"观照下的女性革命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两性话语权力交锋中不可多得的另类版本。"样板戏"大多以女性作为剧中的主人公或主要英雄人物,但她们身上却缺少真实女性应有的性别色彩。这一女性革命神话虽然表面上改变了女性的从属地位,但却并没有改变女性作为"他者"的历史命运。"革命"只是在形式上解放了女性,然后又通过"去性"及"花木兰化"的方式把女性重新约束在以"革命"来命名的男权话语之中。这一"样板戏"叙事模式,在看似抬高女性的革命言说中其实不自觉地潜隐着男性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是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世界性的大文化.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北京现有清真寺68所,每一座清真寺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北京清真寺文化是中阿文化互相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是各族穆斯林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宗教、民族、教育、建筑、书法、艺术等方面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由于自然原因、历史原因、社会原因而形成的一个地域人们共同的文化习惯,其内在动力是城市性格。本文从分析北京的地理形胜、历史特点、社会环境出发,归纳了北京地区史地民俗特点。提出北京的城市性格有融合性、地域性、时尚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在历史上曾有"水乡北京"之称。城市发展与水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传统北京独特的水系文化地理,从元至明清,北京水系文化地理形成了从同心圆结构向散点立体结构的变迁。水系的存在还造就了传统北京的城市生态,"江南想象"、"城市山林"与活跃的城市活动是传统北京城市生态的三个方面。当代北京水文化的发展,应从复原城市水文化标志、疏通文化水脉、打造城市水文化景观入手,实现对北京城市无序扩张的生态遏制。  相似文献   

16.
妙峰山是北京民众宗教信仰的中心。晚清时,天津民众大规模地到妙峰山进香,并把新创造的神灵"王三奶奶"送上山。京津两地民众以文化象征的方式在妙峰山上进行的较量,反映了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后,作为新兴文明代表的天津以财富向清王朝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惟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被许多人称为“本土宗教”,鲁迅曾经说过“中国之根坻全在道教”,道教不仅与官方的信仰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在民间也有着其它宗教无法比拟的巨大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北京地区道教宫观众多,大小不一,建置各异。较为著名的有“五顶两山”,即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丫髻山和妙峰山。其中丫髻山自元明成为官方祭祀中心以来,逐渐成为北京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民间仍有广泛影响。通过对元明以来丫髻山地区道观文化的历史考察,探讨其与官方、民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揭示这一地方文化传统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围绕着《北京宪章》这一主题,对建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未来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认为《北京宪章》是对现代建筑批判史的继承和反思,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时代发展的必要性;对于目前的中国建筑业来说,《北京宪章》如同一张跨世纪的"识路地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围绕广义建筑学理论,展开多方面思考,重点解决关于建筑理论、可持续发展、建筑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运会的"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主题与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北京奥运会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政治地位,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对进一步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京是中国电影诞生之地,这座城市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历程中承载了重要的功能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威仪沧桑的皇城帝都、凡俗平和的平民城市、谨严优越的城中之“城”、繁华虚妄的欲望都市,多元复杂的城市空间。影像之中隐藏独特的影像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