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法人犯罪问题徐晓宗,苗长胜法人制度始创于罗马,而对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是法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无论从国际社会,还是从我国来看,法人完全能成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一)它符合刑法犯罪构成理论。法人犯罪,是法人的代表或代理人,经过法人决策机构的授意...  相似文献   

2.
单位犯罪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犯罪在新刑法中已明确加以规定,这使得单位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争论有了定论,尽管如此,有关单位犯罪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试就单位犯罪的概念、特征、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刑罚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外国实行法人犯罪主体制度的条件分析,对我国现实特定社会条件的考察,指出我国法人尚且未能在经济领域中很好地承担其经济责任,在法律上让其作为犯罪主体承担刑事责任,更是脱离实际。从刑罚的效果来看,要解决“法人犯罪”问题.惩罚参与“法人犯罪”的自然人才是关键,把法人作为犯罪主体来惩罚并不能有效地抑制“法人犯罪”。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中的“业务”与“职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业务过失犯罪不同于职务过失犯罪,在研究中应予以区分。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业务过失犯罪主要有18种。当前对这些业务过失犯罪的处罚存在规范层面、理念层面与实践层面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法定刑配置问题,二是刑罚目的偏重于惩罚而忽视预防,三是刑罚效果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不利于业务过失犯罪的处罚,另一方面无助于预防和减少该类犯罪的发生。因此,有必要通过贯彻罪刑均衡原则、协调刑罚的目的、关注刑罚的伦理性与注重非刑罚处罚措施等方法及时解决业务过失犯罪的处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预防和减少该类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法人犯罪”问题,目前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缺憾。本文拟从法人犯罪的概念、特点、构成、范围、共同犯罪、处罚原则诸方面进行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一、法人犯罪的概念 法人犯罪是指代表法人意志的代表及其授权的代理人为了法人的利益而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法人犯罪在我国刑事立法中被称之为单位犯罪。我国1997年《新刑法典》中全面确定了惩治法人犯罪的刑罚制度,并对法人犯罪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是究其根本,我国对于法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实行的是一种"严而不厉"的立法政策。较之于其他发达的法治国家的立法而言,我国的法人刑事责任体系的构造存在着很多问题。而对于这些刑事责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则能对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犯罪问题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犯罪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而对于老年人犯罪,社会防御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法制教育,家庭人员也要多关爱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还要多组织老年人的社会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对于已经犯罪的老年人,我国对其的刑罚处罚没有特别规定.比较国外和我国古代的立法,对老年人犯罪的刑罚处罚大多规定了从宽,我国的刑罚执行应该采取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合理政策.  相似文献   

8.
单位或者法人能否成为犯罪的主体,一直是刑法理论界颇具争议的问题。传统观点仅从刑法理论层面去探讨法人的犯罪能力,以此来考察法人是否能成为犯罪主体,难以得出一个确定、合理的结论。因为法人是由自然人组成的,所以法人本身的“活动”其实质是自然人的活动,既然自然人具有犯罪能力,完全否定法人的犯罪能力就难以让人信服。另外,作为一种犯罪“能力”,法人与此相关的支配这种能力的意识就是必需的.然而法人并不具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否定说”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聚讼不已。问题的解决在于突破刑法学本身的局限性,时单位犯罪的犯罪主体进行本体论考察,法人究竟是“拟制”的?还是一种“实存”?抑或是法人成为独立的犯罪主体跨越了“拟制”与“实存”?由此出发,使这一论题得到相对完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法人犯罪是当今刑法学界的一个热,或理论问题,法人犯罪的犯罪构成则更是聚讼的焦点。本文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认为法人犯罪的主体只有一个即法人组织;法人犯罪的故意有三种具体表现形式:事前授意或批准型、事中同意型、事后认可型;法人可以构成过失犯罪;法人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法人成员以法人名义为法人利益并根据一定方式结合而实施的对危害结果具有共同原因力的作为或不作为。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现有刑罚制度是自然人一元犯罪主体的刑法时代的产物 在国外刑法理论中,,单位犯罪.通常被称为法人犯罪.英国是最早承认法人犯罪的国家;受英国影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美法系国家相继确立了法人犯罪制度.在大陆法系,法国于1992年在修订刑法典时明确肯定了法人犯罪,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在附属刑法中规定了法人犯罪.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有些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下简称单位)的经济犯罪案件屡有发生,已成为相当普遍而且危害严重的问题。为保护社会主义财产关系,保障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迫切需要对这类犯罪予以必要的打击和处罚。1987年《海关法》和1988年两《补充规定》以立法的形式确认了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并对其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从而使近年来刑法理论界关于“法人”犯罪问题的争论趋于停止。然而,司法实践中大量的单位犯罪案件得不到应有的惩治,原因之一是对单位犯罪的罪过难以认定。要认定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罪过性以及其罪过形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罚体系,因此,未成年人犯罪后与成年犯罪人基本适用相同的处罚方法,不能体现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政策。如何构建我国科学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罚体系,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笔者在分析我国现行的刑罚和非刑罚方法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专门适用于未成年犯罪人的处罚体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以预防犯罪为目的的理性刑罚观,金融犯罪的刑罚设置理念应当是“依罪设刑”。我国现行金融刑事立法规定的刑罚体系基本适应预防金融犯罪的需要,但还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个人金融犯罪的资格刑不完善,对金融犯罪单位的罚金刑规定不完善,对金融犯罪单位的处罚单一。针对问题,文章提出了“对金融犯罪个人完善资格刑”、对单位金融犯罪“完善罚金刑”和“增加解散单位的刑罚方法”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刑事审判工作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确认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而当被告人被确认已经构成犯罪之后,就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有罪判决中的具体刑罚是人民法院以国家名义对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所作的一种否定评价,它既表明了国家同犯罪作斗争所持的严峻态度,又体现了刑罚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目的。定罪量刑是刑事审判的两个主要内容,定罪是量刑的前提,量刑是决定具体犯罪的法律后果。毫无疑问,正确的定罪为正确的量刑提供了可靠保证,但是定罪正确并不表明量刑适当,因为认定犯罪和处以刑罚有其各自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光靠  相似文献   

15.
对于刑法修正前后的规范意义是否发生实质变化,需要加以甄别后作出判断,因为条文的删改增设有时只具有形式意义而不带来规范的实质变化。甄别对行为评价带来的是形式变化还是实质变更,主要把握两点:一是保护的法益,二是增加要素的含义。面对刑事立法不断扩大刑罚处罚范围的趋势,刑事司法只需忠实于合理的刑法解释规则,在语言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内合理解释刑法,就正确地实现了刑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确认犯罪法人的诉讼主体地位是程序公正性、保障程序科学性、刑事立法协调性的需要 ,分析国外较有特点的立法例 ,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诉讼主体与犯罪主体一体化 ,即确立由犯罪时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参与诉讼的制度 ,并从实体法和程序法角度论证其合理性。同时还对法人的子公司、分公司或其他分支机构犯罪 ,设立中的法人犯罪 ,法人犯罪后法人终止等实践中一些特殊情况下 ,犯罪法人的参与诉讼方式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共犯制度以"共犯关系"为核心范畴为参与犯设定了统括式的处罚条件,对参与犯的处罚则采取了"在共同实施的犯罪的刑罚限度之内,根据各共同犯罪人的参与性质及其对于犯罪事实的作用个别化确定各自所应承受的刑罚"的原则。上述处罚条件设定导致了实践中的逻辑困境和刑事政策困境,而上述处罚原则设定也可能因为"共同所犯的罪名难以确定"和"诸参与犯之间主从关系不明"的情况存在而难以贯彻。  相似文献   

18.
从主体涉及范围、犯罪手段和危害性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单位犯罪,探讨了我国现行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刑罚规定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1)刑罚种类进行调整;(2)区别处罚不同类型的单位犯罪;(3)罚金数额应有确定;(4)单位犯罪中自然人处罚应更具体明确.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伴随着人类工业化的开展而凸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犯罪的概念与规制环境问题的刑事手段出现并得到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已经建立起了环境犯罪规制体系,环境犯罪的主体、责任和刑罚问题得到厘清。未来,应当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可持续发展,采取增加侵害国际环境利益的罪名、肯定法人的环境犯罪主体资格等措施,以更好地规制环境犯罪。  相似文献   

20.
犯罪既遂、未遂是故意犯罪发展阶段中的停止形态,各国刑法对未遂犯处以与既遂犯不同的处罚原则,我国刑法也不例外.我国刑法分则采取了定量、分阶段的立法模式,即对于具体犯罪,在犯罪既遂的基础上,根据危害程度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刑罚.从罪刑相适应、主客观相统一出发,应当将刑法总则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贯彻于这种立法模式中,而不仅仅是既遂犯与未遂犯在刑罚适用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