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商务英语学科的特点及其教学目标,提出了QQ群这一网络学习共同体在商务英语教学上的可行性,构建基于QQ群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通过设计教学案例对其进行具体阐释,旨在改革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网络虚拟共同体是数字化时代的共同体形式。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为分析网络虚拟共同体提供了基本坐标——共同空间和共同性。网络虚拟共同体处于稳固的共同空间中,而这种稳固性离不开现实中可以正常运转的数字化设备;网络虚拟共同体的共同性体现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自身以及网络空间的同质化。网络虚拟共同体所处的网络空间可以囊括全人类,进而同质化成为人类共同境遇。要解决网络虚拟共同体中的同质化问题,就必须在数字化时代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网络狂欢"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社会成员的"第二生活",网络狂欢现象也显现为网络社会生活的重要景观。在以网络事件、网络流行语等为核心凝聚纽带的网络狂欢中,人们聚到一起,享受狂欢活动带来的群体同在感与共同感,形成网络狂欢共同体。包括狂欢共同体在内的诸多网络共同体的出现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社会成员的共同体需求,反映了个人与共同体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在传统共同体逐渐消解的形势下日益原子化个体寻求的网络团结,是风险社会视域中个体群体归属感在网络空间中的显现。同时,这些网络共同体的出现,也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中共同体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撑和维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从全球性倡议到国家治理的导向,再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治理目标、理念和手段,“共同体”一词已被广泛采用。然而,如何从倡议到落地并实现可持续优化,是当前共同体理论和建设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复杂系统视角,我们可以将共同体看作人类社会系统的一种形态,进而分析其生成的逻辑、存在的风险和治理的策略。共同体不仅具有网络一般性结构特征,而且其中主体的丰富性对于系统的演化尤为重要,脱离主体丰富性则会自发产生网络疏离风险,进而导致系统的衰败甚至消解。要实现共同体系统的有效运行和健康进化,需要公共部门在系统层面进行长期治理,围绕差异性开展共同体治理工作,包括促进社会学习制造差异,以降低交互成本;实施边界工作保护差异,以提升连接多样性;通过秩序构建协调差异,以实现系统效应。  相似文献   

5.
构建对外汉语学习共同体是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和学习发展趋势的要求,能够满足学习者混合式学习的需求,对于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发展,意义深远。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和学习观、加强共同体成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适合学习共同体发展的生态系统,有利于对外汉语学习共同体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专业学习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近年来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文章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入手,阐述了在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到学习者、合作者、行动者和反思者的转变,提出了对于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路径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专业学习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近年来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文章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入手,阐述了在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到学习者、合作者、行动者和反思者的转变,提出了对于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路径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共同体作为一种理想的网络模式,在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和异质性特征,在结构上实现了多个网络及其功能的耦合。该模式能够通过协同网络节点间的关系,以更加融合高效且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解决协作障碍,破解碎片化治理困境。基于公共价值理论与共同体理论的契合性,可构建区域共同体公共价值共创分析框架,从公共价值识别、合法性与支持以及运作能力三个维度探讨区域共同体公共价值的生成机制。沿循这一分析框架和运行机制可以提炼出区域共同体的建构方略:共同体内部各类主体通过规范性嵌入达成价值共识,通过关系性嵌入获得合法性与支持,通过结构性嵌入提升运作能力,最终融入共同体的公共价值共创机制,实现公共价值的协同共创。  相似文献   

9.
以专业学习共同体为路径建设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既符合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任务和目标特性。也能很好地解决当前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所面临的实践问题。在此思路下,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首先应塑造组织共享的价值观和愿景,以愿景引领教师构建各类协作型的学习共同体,在集体学习的碰撞和交流中,培育合作学习的文化。此外,物质和各种政策制度的支持也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就必须依赖于网络伦理健康发展的文化支撑,这种支撑应该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精神基础和内在动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号召对于网络伦理领域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毋庸讳言,现时代的网络伦理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甚至呈现出了各种新的困境与危机。要坚守"网络底线",摆脱网络伦理文化危机,一个最重要的长远使命就是要重建网络主体的"信念伦理"。重建网络主体"信念伦理"的有效路径主要有:重新认识和挖掘传统道德信仰资源的当代价值,唤醒和重塑网络主体的道德理想信仰;提升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能力,以笃定其道德信仰;培育网络主体的道德情感,以激励其道德信仰的持久性。如果这些方面可以同时有效地展开,那么在重建"信念伦理"的进程中坚守"网络底线",则必然会成为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摆脱网络伦理文化危机,重构当代网络伦理价值体系所最值得期待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1.
知识和意义的建构不是个体行为的结果,而是存在于共同的行动之中。以文化生态学为视角,融合文化生态意识所内涵的整体性、互动性、共生性和适应性,建构生态学习共同体和学习环境是一种新的尝试。这是一个建立在对话、合作、共享、互动基础上的,体现个体主体性与群体主体性、学习活动与学习环境有机统一,学习主体在共同活动中建构个体知识和群体知识、培育独立的个体意识与共同体意识的具有自我再生能力的生态平衡系统,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地建设学习型社区,作者在国内率先提出在街道成立学习型社区董事会的管理机构,在城区和城市设立终身学习评价院的评价机构,让二者形成内外合力,从而使之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学习型社区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习型社区建设是有效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一种创新模式 ,它第一次把社区教育由社区服务层面推进到社区建设层面 ,以学习育人为动力促进社区建设的新发展。本文以学习型社区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创新为主题 ,着重从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社会背景、基本内涵方面分析社区居民教育与参与的社区功能。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主题是独具特色的 ,但其内容还需理论和实践的检验 ,社区教育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14.
社群结构是复杂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网络分析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从概念演化、探测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总结社群结构研究的进展。在给出社群结构和模块性概念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社群结构与经典社会网络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的异同;然后,探讨社群结构的探测策略,特别是总结基于模块性社群合并的社群结构探测策略的基本方法步骤;接着,总结了社群结构在社会学和管理学中的应用;最后,探讨社群结构研究和应用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变得微型,同时对终身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资源和整合庞大的信息资料.网络信息时代与终身学习密切相关,终身学习型的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了解网络平台的现状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SPOC翻转课堂教学应运而生。文章首先概述SPOC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其推广实施的有利条件,然后以SPOC《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为例从课前导学线上平台、课中研学线下平台和课后练学线上平台三个环节探析“互联网+”背景下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最后指出“互联网+”背景下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有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构建新型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大学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来自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效率优先的班级授课制与以效益优先的师生共同成长诉求,使得大学课堂教学不得不直面生源差异,在教师教学的共同体、学生学习的共同体,以及师生相互教育、共同学习的教与学的共同体三个层面,在"思想启迪、情感陶冶、共同成长"三个教学目标维度,对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予以审视和省思。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学术发展史的历程来看,将学术当作工具,靠损伤学术来满足政治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弊端多多.我们既然认可学术(求真)和政治(致用)均为人所必须,那就不能"只许其一,不许其二".学术的本质在求真,政治的本质在实用,学术界与政治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界域,二者应当各司其职.学术、政治虽然最终统一于"人",但却不能互相替代.摆正学术与政治的位置关键在于处理好"求真"与"致用"的关系,这一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难题,实际上涉及学术与政治之间的一种"背反"现象.对这一现象加以透析,有助于重新认识"求真"与"致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