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宗三哲学是当代新儒学的理论颠峰,他对自己的学术成就自我评述为"古今无两".牟宗三的理论创获与康德哲学的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康德哲学的自身问题为"物自身"的两重涵义:知识论涵义与价值论涵义,前一层康德有积极的说明,后一层则在康德哲学中隐而未显.牟宗三以中国传统心性之学为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了"物自身"的价值论涵义,从而建构了"两层存有论"的"道德形上学".对此新儒家阵营有着不同的看法,而牟宗三汇通康德的努力本身为中西方哲学的"思想对话"提供了绝佳范例.  相似文献   

2.
前期海德格尔的哲学立场是否可以称为一种"超越论哲学"?这一直是海德格尔研究者所激烈争论的问题.一方面,海德格尔既与当代的多位超越论哲学代表人物关系密切,而他的作品又大量充斥着超越论哲学的术语;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对超越论哲学又明显抱有强烈的批评态度,而他所谓"超越"又似乎与中世纪学院派哲学所谓"超越之物"有关.本文旨在以前期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为线索,以指出前期海德格尔思想中所包含的超越论哲学成份,以及其与康德的超越论哲学之间的一些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何为哲学?何为儒学?对此问题的基本看法构成了熊十力的哲学观和儒学观。以体用论重建本体论,是熊氏哲学最重要的原创性贡献,而“哲学只有本体论”的哲学观乃是熊氏哲学的原点。熊氏指出西方哲学将本体抽象为现象之外的“独存”,使本体和现象被割裂为“两重世界”。与此不同,中国哲学是不离“发用”而反求实证本体的哲学,故是一种可以避免重蹈西方哲学孤悬本体之覆辙的“真哲学”。他认为中国哲学既重反求实证又“不遗理智思辨”,故中国哲学“当为哲学正宗”。尽管中西哲学各有所长,但未来哲学应将西哲重思辨与中哲重实践的意趣加以结合,发展出“融思辨以入体认”的“新哲学”。这些观点表明熊十力的哲学观与其儒学观有密切关联。熊氏儒学观反映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并成为熊氏哲学建构的原动力。中晚期熊氏的著作《读经示要》和《原儒》对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作了整体考察,虽然某些具体观点不免逸出了学术史的历史范围,然而他面对近代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意在力挽中华文化将倾之危局,通过由历史以见价值、由价值反显历史的方法,提出儒学始终是“一个仁的系统”的重要观点,对传统文化作了充分的价值肯定,显示出其哲学的时代性以及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角度来理解康德哲学的意义.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康德哲学为中西哲学的比较提供了一个基点--这即是对情感问题的研究.二、通过情感问题与自然、自由领域的关联,康德哲学向我们展示了,"纯粹理性"作为抽象化思维之结果,不能未经分析地用来解释中国哲学.三、通过对作为情感之基础共通感的阐发,康德哲学展示了面对生活世界的不同态度,从而,作为面向生活世界的西方哲学仍然显示出其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点是实践;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问题———真理问题实质上就是实践问题;海德格尔真理论与马克思实践观有着不少相通或互补之处;从整体而言,当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马克思哲学,而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思,无疑是在马克思开辟的生存论路向上的一大步前进,而决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终结”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从生存论哲学视角来看,日常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主体间共享的交往世界,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在指向上存在着差异。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生存论批判,缺乏历史的维度,尤其对日常交往更为丰富和重要的生存和历史内涵没有展开。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立足于全人类,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对话,并指出人的本质是其在交往实践中日益拓展的动态交往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7.
近代哲学建构的自我有着巨大的理论困难.黑格尔之后的非理性主义对自我的理解超越了近代认识论的视野,但仍有传统形而上学的残余.胡塞尔现象学既坚执纯粹自我是所有真理的源泉,又潜在地包含着对以往自我观的解构.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以实存的情绪融入事情是自我拥有的基本方式.进而,梅洛-庞蒂克服了此在形式层面的生存状态,肯定了以身体主体方式在世的"沉默的我思".可见,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意味着生存论自我对认识论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要人们重新关注人存在的意义问题,而澄清存在意义的哲学之思则必须通过语言、诗的研究路径。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与语言具有密切关系,其语言观是对传统语言观、更是对传统哲学观的解构。海德格尔向往的语言是诗意语言。从诗意语言出发,海德格尔生发出了他的文学艺术观。  相似文献   

9.
《时间与存在》是海德格尔后期在时间问题上最重要的一篇著作,在这篇著作中海德格尔对他的前期时间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修正与创新。他对时间的论述方式已经远离生存论,不再提及此在对于存在之澄明的作用。而是从存在的在场意义上来讲出时间,从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通达"的"四维时间"以及时-空概念来讲时间,这是一种比前期时间观更具原始意义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史中,传统的时间观包括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时间”、奥古斯丁的“上帝创造与心灵延展”、康德的“时间的主体性”以及海德格尔的“本源性时间”。在剖析传统时间观及其实质的基础上理解西方当代时间现,有助于重新理解和审视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生命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其中老子哲学思想中所蕴涵的"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是一种通过"无为而为"的生命践履追求人的生命之"真"与"朴".当代中国人面对全球性、人类性的生命矛盾与生命危机和中国人自身传统文化失落与社会转型的痛苦抉择,面对自身生命观的困境,需要有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生命观念.当代中国人应以现有的生活世界为根基,现有的生命境遇为契机,以对老子哲学生命境界之真义把握为财富,实现当代中国人真实的"自然"生命观转变.  相似文献   

12.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一种仍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关于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混淆了马克思劳动观和黑格尔劳动观之间的本质差别.通过详细辨析海氏误解马克思的根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正蕴含在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的批判和改造当中,它可以用"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个概念得到概括的表达,从而正面回应了海德格尔的批评;二是通过辨析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可以看到在哲学的当代性上,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相通又有差异,二者都可以参与到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建构中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出发,论述了海德格尔在对传统西方哲学认识论主流的分析和批判中确立起其本体论的主体论学说,指出了海德格尔哲学在当代的地位和意义及其与西方哲学未来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然科学在学科上的分化,西方近代哲学隐含着一个哲学与全部科学之间的论题,它表现为哲学面对科学的自我思考,这种思考在近代之末使哲学成了"科学之科学".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只是哲学."无定性"的哲学使其关于自身的观点处于恒久的变化中,并与科学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哲学使命不在于使哲学站在科学面前为自己的当代生存权辩护,而在于通过对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世界的反思,通过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者的卢卡奇与作为现象学存在主义创始者海德格尔之间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首次争锋和交流.二者都反对主客二分.卢卡奇从批判康德的物自体开始,构建了自己的实践哲学;而海德格尔从颠覆笛卡尔对世界的证明开始,阐明了自己的存在哲学.基于这种共同的议题,讨论了卢卡奇的物化批判和海德格尔的具体生存论哲学,发现二者的理论有互补和交融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对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刻地"扬弃",针对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存在的探究,马克思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限于当时时代的强烈呼唤,马克思仅就对物质世界中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得他要迫切提出一种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实践.马克思实践观的构建,为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切批判的武器,也使得马克思的哲学成为科学.从哲学的角度就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在逻辑性和实践目的性分三个部分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7.
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中国悲剧观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在伦理型文化的制约之下,从先秦时代以来就造就了"向内求善"的审美品格,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使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了人生论美学的特征,同时相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悲剧意识.由于西方哲学美学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影响,中国美学逐渐靠拢了哲学的、形而上的探寻,王国维、鲁迅、朱光潜、蔡仪等在移植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的美学体系包括悲剧观,虽然他们仍然关注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但人生论美学这个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长之处仍然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被中断或淡漠.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人类的自然实现为根本目标,能够把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真正阐明悲剧的内在根源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西天人观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中西哲学天人观的比较,说明中国哲学侧重与自然的合谐相处,即天人合一;西方哲学侧重人对自然的征服获取,即天人相别.二者各具特色,自成一体,各有优劣.比较中西哲学天人观的历史演变,对历史和现实,对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相对于本体论而发生了“生存论转向”。实际上,“生存论转向”仅仅是指海德格尔对希腊生存论哲学的恢复。而无论是从哲学观还是从整个现代性的世界观特征上看,马克思哲学都是在本来的意义上就是生存论,即“原始”的生存论。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他从根本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把人视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者,一种语言性的存在,并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从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存在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语言把客观存在进行划分和结合,而存在又以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语言成为人领悟存在的必然途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从根本上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方传统存在观,是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超越,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