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历代农民的首创精神和仿效能力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它具有超强的可塑性,这可 以看成是中国农民的特质。"农民的可塑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作用下,农民受外部因素 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应变能力,特别是它的主动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中国历史上, 传统农民表现出积极主动的适应能力,近代农民更表现出适应当时的特殊社会环境的顽强生存能 力,当代农民则表现出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农民这种独特的品性,与我 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着乡土"地方性知识"密切相关,因为它具有实用性、广泛性、普适性和 再生性等特点,农民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自身实践获得的"体验性知识",并由此带来正负 两个方面的影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家制定农村政策要从有利于农民的自身解放 和自由发展出发,给农民"正名",让他们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给农民"松绑",让他们自 主地创造美好的小康生活;给农民"援助",让他们尽快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步伐。  相似文献   

2.
生存环境恶劣的山区农民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外出打工"是一条有效途径,政府组织山区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既能让山区农民脱贫,又能解决山区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历以宁先生呼吁,要让农民成为中产者(张黎明:"要让农民变成中产者。"《文摘报》2005年1月1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社会的阶层结构中,橄榄型或菱形结构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从中国实际出发,要实现这样的社会结构转型,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阶级的转化,即农民阶级的中产阶级化,也就是要让农民成为中产者。  相似文献   

4.
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研究粮农的职业农民意愿具有重要价值。而在中国,职业农民是一个既反映经济属性又反映社会属性的概念,无疑"钱"和"面子"是影响职业农民意愿的重要因素。基于江西省1 240份粮农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钱"和"面子"对粮农的职业农民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钱"和"面子"对粮农的职业农民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面子"对粮农的职业农民意愿的影响显著性更强,粮农加入合作社有助于其职业农民意愿的提升。因此,为提高粮农的职业农民意愿,不仅需要保障粮农的种粮收入,而且更需要改善提高当前职业粮农的社会认可度,即让粮农"有面子"。  相似文献   

5.
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水平,是适应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是农民进行职业化的必要手段,是帮助农民赢得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通过面向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学历教育,让更多的农民接受学历教育,并建立起严格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以解决农民文化程度低和农村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是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需要通过"看得见的手"来完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相关立法,健全土地政策并加以规范;用"看不见的手"来确立农民土地的价格进行补偿,强化农民自身法律意识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7.
"农民的可塑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作用下由内力驱使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应变能力,尤其是它的主动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农民的"体验性知识"是传统中国农民的可塑性得以有效发挥的动力源,也是支撑和促进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技术和一般性知识。中国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社会转变,国家一定要从有利于9亿农民的自身解放和自由发展出发,让他们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8.
分析征地问题,必须注意政府与农民客观上形成的"合谋"现象,即不仅政府有"买地"的冲动,农民也有"卖地"的冲动。当前农民之所以形成急于变现的土地观念,直接推动因素是消费欲望,外部引导因素为各利益主体的诱导,深层理念因素是地权观念变化。解决征地乱象,需遏制政府与农民的双重冲动,一味提倡土地私有化只会让"卖地"在市场化的名义下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老先生说过"中国的市场在农民的口袋里".农民的口袋里没有钱,中国的市场就难以启动.如何让农民有地方赚钱,乐意花钱,是理论工作者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认为,要使农民的口袋里有钱,关键在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农民,让农民迁居到小城镇变成市民.这样不但迁移走的农民有地方赚钱,留在农村的农民也能赚更多的钱,农村市场也因此才能扩大.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谈到"谁来种地"的问题时,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3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谁来种地"的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农村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无论春种还是秋收的时候,到田野里看一看,就会发现,所有干农活的人中,几乎没有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有一些上了大学,毕业之后就留在了城里。也  相似文献   

11.
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农民与政府博弈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市民化是指农民向城市转移并逐渐转变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农民市民化中的农民是富有理性并非常讲究实际的.在选择迁居城市成为市民或继续留在农村保持农民身份时,农民都表现出他们在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政府的政策导向通过影响农民的决策而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起着明显的推动或抑制作用.我们可以把农民市民化看成是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一个上下博弈问题.最后的均衡是政府为农民市民化提供"吸引"性政策,让农民迁居城市转变为市民.  相似文献   

12.
以农村税费负担为核心,以试行"费改税"的农民负担为主题,对政策试行前后农民对负担的反应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民对目前的负担政策比较满意,对"费改税"政策的试行也比较欢迎.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是基层对农村"费改税"政策目标认识存在很大偏差.将"费改税"政策目标定格在负担绝对数的下调,明显是错误的.若"费改税"的收取仍以农户家庭人口规模与农地规模为基准,而对农民本身的收入水平不作更多的考虑,则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理顺政府与农民关系,让农民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将很难达到.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施乡村振兴,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和践行者,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民,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关注农民发展,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助推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的顺利进行,减轻农民的劳作压力;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助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激发农民的创造活力,推动现代农业文化的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让中国农民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4.
提升农民文化消费水平,必须建立在正确评估农民消费能力的基础上,抓住农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点,在"实用性"和"接地气"的定位下,积极发展针对农民的文化消费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让农民在需求满足与现实生活中,主动地改变消费观,调整消费结构,通过提升文化消费水平,来发挥文化消费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合作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让农民合作并组织起来,对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农村有着重大意义.学界对农民合作的研究可以分成"对传统农村社会中农民合作的研究"和"对当代农村社会中农民合作的研究"两个部分.他们既有一定的承续关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对农民合作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将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民合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源流》2007,(9)
时下,有关"通"的事情还真不少。国家对农民的粮食补助,实行了"一卡通";为了方便农民蔬菜的流通,交通部门开辟了"绿色通道";为了能让人民群众的意见及时地向上反映,山西省运用电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始终是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围绕"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这一课题,本刊组织一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始终是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围绕"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这一课题,本刊组织一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始终是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围绕"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这一课题,本刊组织一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城郊结合部征地中农民利益保护问题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郊结合部征地中农民利益保护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没有必要在同一区域内区分"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征地补偿标准,中国C市"国际社区"的材料证实了不区分"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征地补偿标准的好处。明确土地征收和征用的内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推行"片区综合补偿价"是让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者分享土地发展权价值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