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文化心理结构上,当代迷信行为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神秘主义之间具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其中宗教信仰的巫术化成为中国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最本质的支撑。而与旧式迷信不同,当代迷信行为从表现形式到结构功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科学为招牌,以"时尚"的形式公开传播,较强的趋利倾向与反社会倾向;迷信行为的物质消费性更加突出,负向调节社会心理的功能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2.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由于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冲击,孝道文化出现缺失和衰落,孝道文化在农村遭遇了诸多困境。本文试图阐明农村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功用,对当前我国农村孝道文化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农村孝道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日本茶道与茶道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茶室建筑的空间形式,剖析日本茶室建筑的审美价值,从茶道思想和茶室建筑空间组合方式对日本当代建筑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如何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建筑的内涵来实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4.
日本禁止垄断法对限制竞争行为的宽容,是日本竞争思想中的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因素所致。日本传统的文化认为协调是“美德”,竞争是“恶德”。从悠久的农耕历史中形成的“村落的伦理”,强调对内协调、对外竞争,个体归属于群体。这些思想渗透于现代日本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形成日本特有的“协调竞争”的方式。而日本的竞争政策也正是基于其传统文化和伦理,维持着日本特有的市场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5.
日本传统价值观是日本民族与其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长期互动过程中逐渐淀成的文化内核。置身于中国文明的辐射弧内,游离大陆、孤悬大洋之上的岛国环境,都给其价值观打上了独特的印记。强调人与自然融合、人与社会和谐及对外来文明尊崇、趋同的心态意识,又构成了其价值体系的核心结构并支配着日本民族的行为。由于价值体系构成特定民族文化心态的内在层面,所以研究日本传统价值观对深入研究日本民族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五个方面对日本传统价值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当代女作家村田喜代子创作了大量老年题材小说。其获奖作品《姐之岛》以日本五岛列岛为舞台,描述了老年海女们在海底探险中追溯历史真相、重塑历史记忆的故事。作品以海上世界和海底世界的空间转换呈现出和平表象与战争痕迹,通过海女的职业变化,揭示当代日本海女文化衰落的现状,隐喻传统文化与战争教训传承的危机,通过天皇形象的变化暗示日本战争文化有卷土重来之危象。在当今日本右倾民族主义加剧的背景下,历史记忆风化、传统文化丧失与战争文化“复活”的问题叠加诱致多重危机,作品中海的历史文化意蕴突显出了战争批判、历史反思与危机警示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现象背后看不见的手。对当代中西建筑碰撞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角度与深度进行解读十分必要。通过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是“器”,“器”的定位是“室”用,是实用;西方Architecture的定位是“器艺”,是实用与艺术的并重。对中国当代建筑在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美”与“非美”观念、回归传统的倾向、经济因素与建筑精神、原创与中国建筑大师的培养进行了文化解读,并对日本建筑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剖析。指出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本土建筑师的努力,做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现代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现代日本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有秩序的现象。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现象和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深受“耻感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在民众意识深处扎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耻”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蕴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但又不同于中国社会的耻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逐渐与本土的制度规范等相适应,外力作用导致了本土文化习俗与传统的突变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等级意识、各种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是日本“耻感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耻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积淀的文化精华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粹。文章针对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知现状,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有久远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根基的文明古国,一个日渐崛起的现代国家,当代中国的对非援助与履行国际责任带有明显的自主特色与东方大国的行为特征,它既根植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又紧紧服务于当代中国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追求民族国家复兴强盛的时代要求与战略目标,及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华民族时代使命感。文章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讨论分析了当代中国对非援助与履行国际责任的民族实践及支撑这种实践的历史基础与文化渊源,并分析了中国对非援助与中国担当国际责任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日语助词是本科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日语语法中的难点之一,普遍受到英语介词对它的迁移。本文旨在对日语助词与英语介词在意义、功能等方面的异同进行对比、例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日语语法;同时,也帮助二外教师在初级语法教学中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为第二外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副词的情意性看日语感情表现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在日本学界被称为“日语的垃圾箱”,这与其说是对副词的批评,不如说是对日语副词的复杂性的评价。文章通过分析副词的意义,探讨了日语副词的情意性及其和日本人心理的关系,指出日本人在日语副词的使用中隐藏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体现了表达感情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3.
关于日本文化本质属性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对日本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的考察,认为日本文化在形成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日本文化是在不断摄取外来先进文化营养中成长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外向性特征和随时进行"拼接"的文化结构机制,同时还产生了另外一个重要后果,那就是使之"本土化";第二,架构日本文化的主载体是日本的神道和中国的儒学,它们构成了日本文化的本质内涵,也是衡量和接受一切外来文化的价值标准;第三,每当日本社会危机发展到必须变革的关键时刻,日本人总是首先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为武器进行变革,最终使社会发生进步性的质变。  相似文献   

14.
2003年齐齐哈尔“八·四”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毒剂泄漏事件,使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问题以及对日遗留化武诉讼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遗留化学武器的现实危害性及其广泛性、长期性使其不同于以往对日民间索赔案件。本文将从介绍侵华日军遗留在华化学武器问题入手,联系日军遗留在华化学武器伤害索赔案,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日语惯用语与日本人言语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惯用语是日语中的一种常用的表达形式,有些是日本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渐创造并丰富起来的,还有许多是从汉语的成语和谚语中演变而来的语言形式,了解日语惯用语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对惯用语的学习和掌握。  相似文献   

16.
日语,因为属于粘着语体系,所以日语的句子成分,必须由实词和虚词两部分构成。因此,日语中的虚词,在日语语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虚词当中助动词,数量较多,且表意繁杂,能掌握好助动词的各种用法,尤为重要。例如「れる」,「られる」和「よう」,「う」等,这样的一词多义的助动词有很多,能够正确区分它们,是日语学习者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日本留学生与遣唐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西北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一方唐代日本留学生墓志所涉及的日本遣唐使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古代日本派遣大批留学生随遣唐使来中国的历史背景、日本留学生的待遇与生活,阐述了玄、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中的著名人物的留学经历,指出了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发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认识从早期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和弱国子民的悲哀诉说到20世纪30年代对日本文化和国民性的理性评价,包含着爱与憎的感情纠结。他以日本为镜子参照本民族文化和国民性,进而对之进行批判,这正是明治大正时期留学日本的一代中国人认识日本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汉文训读法是汉诗日译的主要形式。在日本,几乎所有的汉诗集,包括初中、高中的《国语》课本中所选用的汉诗,都是以汉文训读法的翻译形式出现。但是,训读法在汉字的配读、句法结构的转换、诗歌意象的再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间接言语行为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动机是礼貌地表达所要说的话,尤其是命令、拒绝、批评和暗示之类的话语。日剧对白以日常会话为基本形式,一般用于交际双方直接接触的场合。在日剧对白中间接言语行为随处可见,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日本人的性格、思维和心理,日本文化的特点由此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