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微观和宏观、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这样的概念在文学界普遍地使用着。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观,什么是宏观呢?有一种理解是把“一个作家作品,或一种文学现象”看作微观,而把“文学总体”看作宏观。相应地,微观研究就是“孤立地就一个作品、一个作家或一个命题进行思考、分析”,而“所谓宏观研究,就是对我们通常所说的作家作品论的一种超越,或者说,是在作家作品论个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然而,需要考虑的是下面的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作家,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对社会变革最为“敏感的神经和触角”。通过对作家的研究,可以准确地把握住中国社会流变的丰富性、微妙性、深刻性。过去对作家的研究,一般是借助某种理论视角,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作品及与之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关系的论述来进行的。理论视角的更新,带来对研究对象意义的刷新,这没有什么不对,但不够全面。譬如说,作家与出版界的关系,作家的生存形态与作家创作的关系等等,就一直是薄弱到几近空白的领域,而这些,恰恰对作家的创作形态起着最为直接的制约作用。可喜的是,这种对作家研究格局上的缺失,最近几年有了极大…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语言风格是指文艺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艺术特色。文艺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是语言的艺术。研究作家的语言风格,尤其研究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不仅对指导文艺创作,培养好的语言风格,而且对提高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因为只有把握了这一作家的语言风格,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其作品的内容,它所反映的广阔的生活图景和思想风貌,以至于得到美的享受。 我们听说的作家语言风格,不同于语体风格,也不同于文风。作家的语言风格乃是作家的创作特色,是作家特有的和惯用的语言表现手法。任何一个伟大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作家的语言风格就是由作家运用语言材料时所体  相似文献   

4.
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需求的不同的文学样式.本文拟用文化分层的方法研究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以及两者的关系,即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放入文化的四层次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中的心态文化层进行理解,进一步将两者分别归入心态文化层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确认民间文学自身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人生活方式研究的一个目的是要尽力还原现实生活对作家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对某种类型文人、作家的具体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研究,了解文学创作是在什么样的具体生活中进行的.而对文人、作家生活方式的个案研究是这种研究的起点.本文就袁中道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探讨,期望对晚明文人生活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博士论文提要 本论文旨在从创作主体文化心态角度对80年代文学进行系统的考察,展示出对“文学史,即是一个时代的心灵史”的当代理解。论文试图通过对80年代作家所创作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对作家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进行把握,剖析出隐藏在作品和作家创作历史背后的深层作家文化心态。通过对作家们这些文化心态的优长与缺失予以甄别与梳理,对作家们在八九十年代...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庆本土作家宫柯作品的解读、梳理,概括成几方面特点:一是作家具有丰富的个人文化经验和对主流媒体全力作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力求达到个人研究与历史事实的最大契合;二是作家秉持调查研究、审慎客观的写作态度和睿智思辨的求索精神,使作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三是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史与本土文学的发展,使作家逐步确立公共式的文本追求和上进奉献的人生目标,使作品保存了观念历史中的硬质刚性和震撼灵魂的情感力量。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门类或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在诸多因素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的,文学的研究自然也是如此。考察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特色成就,不仅要考察其作者的思想、经历和艺术经验,而且还要考察作品产生的时代历史环境背景;研究一个杰出的作家的创作风格,不仅要研究作家本人的天赋才能,而且还要研究这个作家赖以生存的地区、民族、国家等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学发展的探讨,不仅要观察这个民族  相似文献   

9.
以往文学史研究的问题之一就是人们在评价某些作家思想时,往往将其放在静态状态上来进行研究.对苏轼思想的评价之所以众说纷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此.苏轼的政治态度和人生思想都是相当复杂、矛盾、错综、多变的,但却丝毫没有违背实际生活的逻辑和苏轼个性发展自身的逻辑.我们应当努力构建一种动态研究模式,在矛盾运动状态中研究作家思想.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当代作家进行传记写作与传记研究有没有必要,或者说它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所谓“传记写作”有个比较准确的限定,不能笼统言之。一般说来,作家研究可以分为作品评论、作家综论、作家评传、作家传记四种方式。在这里,作家评传有时亦被称为学术传记,作家传记则是文学传记,属叙事类文学创作,应该是颇不相同的两种方法。虽然已经出版的大量作家传记类著作偶有将“传记”与“评传”混用者,研究界有时也无意于去作明确的区分,但当我们具体谈论传记写作与当代作家研究的关系的时候,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翟瑞青 《齐鲁学刊》2012,(4):148-151
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和他们的童年生活经验联系极为密切。对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作家而言,社会的动荡、家庭的变故、民族的衰败,以及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等作为作家的童年生活体验形成一种潜意识,渗透在作品的深层结构中,凝结成为作品的形象和风格。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作家的童年经验,可以为重读现代作家、作品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视野、思维模式和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2.
族裔性的追寻与消解: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身份政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文化身份理论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观照下,对赵建秀、徐宗雄等华裔美国男作家和汤亭亭、谭恩美、任璧莲等华裔女性作家的族裔认同和文化书写策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对比研究和辨析。揭示出作家们族裔、文化身份的追寻或消解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立场的政治,是性别政治与文化政治的纠结;提出在世界依然存在诸多不平等的当下,华裔美国文学应该以对性别、种族、文化的共同关注为己任,张扬族裔文化特性,争取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蔡长青 《江淮论坛》2013,(2):171-175
中国现代作家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先后有三种主导因素对现代作家的评价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别是文化权威、政治权威和市场权威。由于主导因素的变迁,中国现代作家的评价机制也随之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关于评价机制的主导因素及其演变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现代作家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定位。  相似文献   

14.
刘增杰 《文史哲》2013,(1):125-136,167,168
现代作家日记,数量大,内容丰富,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现代学术领域。日记是作家情感世界真实的投影。"五四"前夕,胡适在日记里发出了"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的呐喊,鲁迅日记记录了划时代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诞生历程。身在海外的吴宓,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到来却毫不理解,不知所措。当时的吴宓日记就表现了他那忧心如焚、痛不欲生的郁闷心境。1940年代后期发生的闻一多遇刺事件,在叶圣陶、朱自清等一批作家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日记集中地展示了他们精神上的焦虑、愤懑。焦虑和愤懑化为行动,促使一批作家集体乘船北上投奔解放区,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向。20世纪后期,杨沫、巴金、俞平伯、陈白尘等几代作家的日记,更从不同侧面,逼真地呈现了作家在无法抗拒的暴力面前的愤慨与无奈,具有历史深度地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的荒唐与罪恶。百年作家日记也是一座无所不包的现代文学史料库,举凡作家早年出国考察的发现与惊喜,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具体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乃至在公开发表的文字中较少见到的作家出言无忌的创作评论,在日记里都表现出了特有的个性与精彩。现代作家日记研究面临两个紧迫任务:一是开展对日记的抢救与整理;二是在整理过程中加强对日记的辨伪与阐释。文学史研究与日记研究的融汇,将可能接近研究对象的本真,带来已有研究结论的丰富与改写。  相似文献   

15.
国内学者对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研究大致有:整体总论,主要研究自然主义在英国的传播和影响;归属研究,主要研究英国哪些作家作品属于自然主义;作家作品论,主要研究作家作品所具有的自然主义倾向和风格。整体上来看,国内对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零散的阶段,人们对自然主义在英国的传播和影响还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对作家作品的自然主义归属尚存争论,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没有充分展开。梳理和探讨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韩两国,共处东亚文化圈,在现代文学史上,韩中两国各出现了一位命运曲折却在本国文学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女作家,她们是中国的丁玲和韩国的朴景利.两位作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真实感,到现在也依然产生着社会影响.两位作家虽国别不同,但人生经历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对两位作家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进行比较研究中,更能真实更深刻地认识她们和理解她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研究就是对中国古代理论家、批评家和作家如何理解文学进行全面的探讨.这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文史哲,需要进行文学、史学、哲学打通式研究.而这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必须拥有较厚实的国学修养.也即必须对经、史、子领域相当熟悉并具备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在研究中国文学思想时能够进行触类旁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张志忠 《文史哲》2003,(6):45-51
以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平行研究方法,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认同性危机的理论,对中国作家王蒙(1934—)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1929—)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位作家都是在50年代初期,以独立思考的姿态,直面现实,叩问青春,写出风格独特的作品。其后,在青春困惑和认同性危机的缠绕下,两位作家分别对青春—革命—抒情诗—爱情等相互关联的一组人生重要命题加以大规模的书写和质询,却引出了各自不同的结论。在艺术风格上,王蒙的诗情近似于"主观诗人",自我色彩较浓,昆德拉的诗情则是那种"客观诗人"式的,隐藏更深,底蕴也更深。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孙犁小说进行探讨、研究,说明孙犁小说在歌颂家乡、女性和平凡方面体现了作家的审美情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并进一步阐明研究孙犁小说的美学价值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体现了作家对美的执着的追求;另一方面小说不仅反映了作家所熟悉的崭新的人生形式,而且还探索、挖掘和表现了人生价值,在启迪人们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0.
对于21世纪《金瓶梅》研究的预测是一种积极的期待:回归文本,从作家创造的艺术世界来认识作家;在研究中将考据与理论研究纳入到历史与方法的体系中并加以科学的审视;把文本看作是作家心灵独白的外化、作家的心灵史,看作是作家深刻的人生反思,看作是勘察历史文化的“文化现场”.在21世纪,对《金瓶梅》这部划时代的文学史名著或经典的解读,将具有更广大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