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欺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会导致新农合保险基金的流失,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因此有必要从根源上对新农合保险欺诈的成因进行探寻,提出相应对策来维系体系的正常运转,为农村提供稳健的保险服务。本文将就欺诈新农合保险基金的行为,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需求方、提供方、监管方出现欺诈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方式,被誉为“国际商业的生命液”。然而信用证欺诈行为却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破坏作用,发展中国家往往是欺诈的主要受害者,其中也包括中国。对信用证欺诈进行研究,揭示信用证欺诈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并寻求有效对策,以期为实践中有效防范信用证欺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我国《保险法》第27条的侵权欺诈比第16条的法律行为欺诈对保险人威胁更大。侵权欺诈行为人主观上应限于“直接故意”,客观上须实施了虚构、制造保险事故,虚构事故原因或夸大损失的行为。但虚构保险标的、隐瞒抗辩事由、使用欺诈性工具不在其列。在规制措施上,应将虚构事故原因和夸大损失与虚构、制造保险事故做相同处理,允许保险人免除责任,确定解除权的行使不具有溯及力,但对欺诈行为实施后,解除权行使前提起的索赔,保险人得免除责任。当被保险人、受益人为多人时,个别人的欺诈原则上不影响他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保险欺诈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保人可以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奇高的回报,是保险欺诈产生的内在基础;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或者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保险合同与保险公司管理上的缺陷,通过虚拟保险标的、谎报保险事故、编造保险原因、夸大损失程度、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获得保险金,是保险欺诈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保险欺诈行为的宽恕与怂恿以及司法机关对保险欺诈行为打击不力,也是保险欺诈广泛存在、屡禁不止的社会原因。反保险欺诈是保险公司以及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我们应该借助于国外的经验,采用相应的对策同保险欺诈行为作斗争。  相似文献   

5.
信用证欺诈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广泛运用的支付手段 ,有关信用证欺诈的行为也愈演愈烈。本文对信用证欺诈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阐述 ,并提出了防治信用证欺诈的一些措施。尽可能地防范信用证使用过程中欺诈行为的产生 ,充分发挥信用证的优越性 ,对稳定国际贸易秩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诉讼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不亚于普通诈骗,只有启用刑罚才能加以遏制,因此应当纳入刑法规制范围。以诈骗罪定性最能反映诉讼欺诈行为的本质,符合司法实践潮流,且法院作为直接被骗主体并不与诈骗罪的构成要求相违背,因此对诉讼欺诈行为以诈骗罪定罪处罚更能获取理论认同和实践认同。  相似文献   

7.
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的案件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合同欺诈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单靠加大打击力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有认真分析合同欺诈产生的个人、社会、经济原因 ,进行综合治理 ,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合同欺诈 ,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国际私法上法律规避性质和效力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规避在性质上并非一种欺诈行为、违法行为和逃法行为,而是当事人主观能动地选法行为,这种行为具有处于合法性与违法性之间的属性,即虽不是合法行为,但也不是违法行为。性质决定效力,非法的行为才会产生违法的结果,对法律规避的效力应予以完全认可。对有损法院地国利益的规避行为,可援引公共秩序保留拒绝外国法。  相似文献   

9.
民法对受欺诈合同调整的特定思路是:维护意思自治,以意思表示是否自由、真实为判断合同效力的标准;区分欺诈行为与受欺诈的民事行为,重在对受欺诈人损失的补偿。我国民法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规定欺诈合同无效,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合同关系的干预,惩罚欺诈人。但笔者认为,规定欺诈合同为可撤销合同,更符合民法对受欺诈合同调整的特定思路。大陆法系民法对受欺诈合同的法律后果,区分相对人欺诈与第三人欺诈,分别作出规定,并对为第三人利益缔结的合同中的欺诈问题和可撤销制度适用的排除作出规定,均值得我国起草统一合同法时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反破产欺诈法律制度,对破产欺诈方面的规定及处理只是散见于相关法律之中,这些规定无论是从内容本身还是从具体操作上来说,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实践中"假破产,真逃债"等一系列破产欺诈行为比较突出。为避免破产案件中欺诈行为,有必要汲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逐步完善企业破产法律法规,尤其是完善反破产欺诈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以有效制止破产欺诈行为的泛滥。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转型期信任危机的成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关系约束机制失效,信任关系的建立困难重重,而原有的社会关系又受到严重削弱;道德约束机制弱化,一些自律性不强的人利用现代社会的流动性逃避道德的惩罚,致使社会上出现了诸如破坏商业信用的欺诈与制假售假等种种机会主义行为;制度约束机制缺失,一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逐渐消亡,而适应现时迫切需要的新制度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导致人们的行为失去依据和评测标准,内心产生迷茫和困惑,进而出现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偷换商家二维码取财的案件中,商家既是财产损失者,也是刑法上的被害人;顾客既没有产生规范意义上的认识错误,也没有基于处分意思处分财产,既非被骗者,也非被害人。该类案件取财行为的性质不属于双方沟通交往型的诈骗犯罪,无论是将案件理解为两者之间的诈骗还是三角诈骗,都面临着难以肯定基于处分意思的实行行为等障碍。二维码案件的实质内容是违反被害人本意的盗窃行为,其行为对象是商家的债权这一财产性利益;肯定对占有的规范判断和对债权的观念占有,也完全可能。在对处分行为的主观要求与对占有判断的观念理解、规范理解之间,将二维码案件定性为盗窃罪既是法益侵害说更可能采用的立场,也有助于严而不厉思想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医疗保险基金欺诈案件频繁发生,对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和发展危害巨大。文章在梳理近年来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医疗保险基金欺诈、骗保案例以及从道德风险的角度分析欺诈骗保的核心逻辑的基础上,借助COSO风险管理框架,提出了基于流程的医疗保险基金反欺诈体系,包括健全防范机制、有效识别测量、强化调查研究和严格惩治约束。基于该框架,通过系统介绍国际医疗保险基金反欺诈的经验,发现诸多国家或地区形成了多层次的精准识别机制,进行科学审慎的调查评估,构建全方位的反欺诈惩治约束网络。为此,建议中国亟需建立法律层面的医疗保险反欺诈规范,政府应吸纳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引入第三方服务,多方协同提升医保智能审核,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反欺诈监控网络,积极营造全民反欺诈的文化氛围,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医药流通体制改革,为防治医疗保险欺诈创造和谐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4.
舞弊是考试活动中的痼疾,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考试制度作为一种次级社会制度,是执行考试这一社会活动的主体并承担着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研究考试舞弊成因、危害和解决措施,应从考试制度与人、社会的关系中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证明标准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证明标准,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但证明标准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最佳证明标准应当由社会净收益最大化来决定。当证明标准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时,社会净收益实现了最大化,证明标准达到了最佳程度。对于不同性质的案件、刑事诉讼中不同阶段的诉讼行为来说,证明标准的边际收益是不同的,应当采取不同的证明标准。提高证明标准对于公、检、法等部门具有不同的边际收益和成本。部门收益和成本与社会收益和成本之间存在差异会导致部门行为的扭曲,损害社会利益。所以,必须采取措施促使部门和社会之间收益与成本趋于一致,从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贫富分化过大会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导致需求不足从而形成经济萎缩,还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不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缩小社会成员过大的收入差距。要充分关注社会低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应把构建利益均衡机制作为抑制当前我国社会贫富趋向扩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由于保险交易消费化特征突出,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交易能力相差甚远,投保人对保险条款的理解主要依赖保险人提供的说明,加之保险人利用保险条款进行推诿欺诈的客观事实已经造成了公众对保险事业的信任危机。在此情形下,保险人免责条款说明义务的完善,可以使处于弱势地位的投保人在缔结保险合同时降低信息收集和注意的风险,相应地提高保险人订约信息的收集与交流注意义务。所以完善保险人免责条款说明义务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力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城市发展吸引大量人口涌入,为满足更多人口的居住要求,城市扩张不断加剧,由此导致了城市空间的重构。在经济层面、制度层面与文化层面的社会排斥也相伴而生,其结果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出行难度日益增加。文章通过对低收入群体的调查与访谈,发现"职住分离型"与"职住一体型"低收入群体的出行困难存在不同的解释机制,公共交通供给不平衡与收入水平过低是限制低收入群体出行体验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生活配套设施稀缺与封闭社区的隔离也对低收入群体的出行体验产生负面影响。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同时,政府应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出行现状,增加基于公民体验的城市规划,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城市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9.
调查表明,老年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情况堪忧,且群体内部保障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上医疗、养老等主要保障项目平均投保率不足60%,且大部分投保地在农村。其他如失业、工伤、大病统筹等平均投保率只有15%左右,老年农民工对各项社会保障的需求较为迫切。老年农民工的权利诉求呈现出理性化和实用主义的特征,对个人待遇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权利的需求较为迫切,对政治权利的诉求相对不迫切,具有个人待遇诉求大于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利诉求的结构性特征。除政治权利诉求受文化程度和未来定居场所影响存在差异外,个人待遇和公共服务等权利诉求具有稳定性,不存在明显群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