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汉建立了君主专制体制下的顾问官制度,帝王依法在自己的周围设置了太中大夫、中大夫、谏议大夫、光禄大夫、侍中、中常侍、散骑常侍、议郎、给事中、博士等一批顾问官,皆为皇帝钦定,临时差遣,大多为兼职,无办公衙署,在宫廷内或宫廷附近"待诏"或值班,位卑权重,出入禁中,侍从帝王,随时听候帝王的咨询。帝王通过"召对"、"论议"、"集议"等形式,广泛咨询顾问官的意见,充分发挥顾问官的"论思献纳"、"拾遗补阙"的职能。秦汉帝王顾问官还奉诏出使,赈济灾民,班宣风化,举实臧否,了解民情社意,为帝王提供决策信息;又精研儒家经典,撰写历史著作,整理图书文献,探讨历史发展规律,为帝王决策提供政治智慧。秦汉帝王顾问官制度加强了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保证帝王既"兼听"大臣意见,又能"独断"大政,使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运作正常有序进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帝王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秦汉以后君主专制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帝王顾问制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09,29(1):21-31
中国古代帝王在自己的周围设置顾问官员和顾问机构,主要名称有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侍中、散骑常侍、议郎、给事中、博士、文人待诏、馆殿学士待诏、翰林院翰林待诏、学士院翰林学士、馆阁学士、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军机大臣等,在宫廷内或宫廷附近"待诏"或值班,随时听候帝王的咨询。帝王通过召对、会议、奏章、票拟、草制等形式,广泛咨询顾问的意见,为决策提供方案和依据。帝王顾问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参谋,就"论思献纳",为帝王出谋划策,提供决策方案;二是论议,就是审议帝王决策,"拾遗补阙",为帝王决策纠偏补正;三是服务,就是研究治国之道,了解民情社意,为帝王决策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持,提高帝王的决策能力;四是制约与监督权力,就是用制度保障帝王既"兼听"大臣意见,弥补帝王的无力、无能或不作为而专断造成的阙失,又能"独断"大政,防止君权旁落、奸臣擅政,使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运作正常有序进行。中国古代帝王顾问为帝王亲自差遣,大多为兼职,无办公衙署,出入禁中,侍从帝王,位卑权重,专门为帝王出谋划策,加强了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帝王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享先代帝王礼为中国古代吉礼之一,其享祭对象之选择,彰显礼制建构者对帝王的价值判断和政治诉求。宋太祖时期此享礼经历调整,至开宝四年定型。礼仪根据帝王的身份和功德,对祭祀对象进行选择和分级。这反映了宋朝的立国背景,同时体现了统治者对“大一统”“开国创业”“长久统治”帝王功德的推崇。  相似文献   

4.
帝王名号的历史考察林存阳本文对帝王名号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源流嬗变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以期通过这一局部探讨能反映出帝王名号在历史上的精神风貌。作者认为,作为论证帝王统治合法性的一套观念体系,帝王名号乃一历史动态观念,其发展有着自身的文化演进规律;同时...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地进行统治,不少中国帝王养成了阅读与利用方志的习惯。这种习惯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方志史上两大传统的形成:其一,为帝王写志,庞大的方志写作群由此应运而生;其二,写帝王志现象的出现,并由此形成了写帝王方志的专门系列。中国帝王成了推动中国方志文体发展的最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6.
邹雷 《金陵瞭望》2009,(12):68-69
南京,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十三代王朝定都.令人诧异和兴奋的是这些帝王大多喜好舞文弄墨,有的甚至领文坛风骚.引丹青之首,堪称文化大家.为金陵文化抹上了的绚烂的帝王色彩。  相似文献   

7.
墨子 《百姓生活》2010,(4):59-60
从秦始皇到宋真宗,千余年间,共有12位古代帝王到泰山封禅。每个到泰山封禅的皇帝都会带上玉册,这些封禅玉册被视为帝王们和神灵进行沟通之物,历代帝王封禅之后,封禅玉册被深埋在泰山。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在泰山出土的玉器中只发现了其中两卷,而这两卷玉册的身世流转,也颇为传奇。  相似文献   

8.
数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是人类文明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之所以这朵奇葩常开不败,异常夺目,是因为它是由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共同参与的结果。这其中,帝王书法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在中国书法艺术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三位帝王的排查、钩沉,让人们一瞻帝王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曹丕是因利乘便的一代帝王,即因袭其父所创伟业,乘汉室式微之便利而获得政权的一代帝王。他不仅在继承王位、以魏代汉、执掌朝政等活动中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华,而且在战争频繁和朝纲紊乱的情况下,起到了一位政治家应该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帝王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严肃而又沉重的话题,揭示其特殊性与一般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帝王现象和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试述我国古代帝王称号兼及日本天皇名称的来源乙三一、引言辛亥革命后,我国帝王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但是,帝王职称是客观事实,将长期存在,而且应用到其他国家,将随世界各国新旧民主政体的建立而消失。历史发展有一定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因他人的干预而为...  相似文献   

12.
三峡石刻文化中蕴涵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帝王情结。这种帝王情结,不仅是三峡文化厚度不可或缺的历史佐证,是三峡传统审美意识的高度浓缩,也是中国折射古代历史兴衰的多棱镜,还是三峡文化传统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  相似文献   

13.
帝王神话是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产物。一个不能主宰天下的帝王是没有资格被神化的。只有那至高无上、至尊无匹的独裁君主,才是真正的神。夏商周三代血缘组织与行政组织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列国纷争的政治局势决定了三代人王只能是肉体凡胎的人间统治者,而不能跻身神界。  相似文献   

14.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古代长期的政治中心。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法,对陕西省帝王陵墓的数量与规模、选址和营造进行研究。分析认为,陕西省帝王陵墓具有"事死如事生"、数量众多、规模庞大、陵墓厚葬、朝向不同、雄伟高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谈中国封建帝王的年号陈国本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所立以纪年的名称。中国封建社会历二千余年,所用年号700多个,且有一个年号,几个君主用过;一年之中,多次改元等等情况,可谓数字众多,头绪纷繁。要阅读古书,研究历史,了解封建社会,都必须涉及年号。年号起于何...  相似文献   

16.
坐落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国家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立于明初,改建于明中叶,清朝则沿袭了历代帝王庙的祭祀且倾注了更多的关注。明清时,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名录的增减及相关帝王的言论,反映了明清帝王统治理念的异同,是分析和对比明清两代帝王民族观和历史观的一个剖面。同时,明清时期有关历代帝王庙的改革及相关帝王的言论,又显示了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佐证了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科学性,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历史叙述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和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7.
帝王年号自汉武帝创始后,为历来各种性质的政权所沿用,直到上世纪初才被废止。人们用它记录历史,书写文献,传承文化。在沿用过程中,帝王年号形成了一些独特制度,如新君即位必改元改号,一帝在位期间可根据需要数度改号,可采用三字、四字、六字的别调年号,亦不须避忌前人用过的年号等,总之其权皆操于当政者之手。甚至还可一年数号。这些制度到明清时方才一变。帝王年号是王权专制性的反映,也积淀了历史文化信息,应多加关注。  相似文献   

18.
帝王形象在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散文中得到了别样的书写,散文文体的碎片化与抒情性决定了其对帝王书写选择的是与自我感受最为对接的性格侧面,最大限度地张扬自我情感及价值判断,因而帝王形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单向度的情感抒发、善恶观的重新思考和对其权力异化的反思,这构成了当时历史文学书写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9.
帝王在词坛上是一个身份特殊的创作群体。一方面,帝王生活骄奢淫靡,带头创作艳俗流荡的歌词,词体不尊与卑下,帝王难辞其咎。另一方面,某些生活阅历或生活感受,是帝王独有的,写入词中,别具一格。帝王词作的特殊题材大约分为两类:亡国巨痛与歌咏太平。歌咏太平之作在“尊体”过程中有特别的作用。宋室南渡,高宗拨乱反正,于歌词创作领域倡导高雅。且创作一组《渔父词》,将其纳入“童子举”考试内容,歌词某种程度上取得与儒家经典著作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尊体”过程中发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史载最早巡幸者为传说中的黄帝。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次年(前200),就开始了旷日持久、耗费资财的巡幸,直到病死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为止.此后,历代帝王都将巡幸作为廓清吏治,提高皇威的重要手段,即所谓"省风俗、见高年,所过必给复,所至必赦宥①。唐代帝王巡幸表现为访问高年,巡视地方、奖黜吏官,来往两京避暑就食,巡游名胜,祭奠先贤等。伴随着唐王朝的兴衰,前期和后期巡幸从频率和威仪及其规模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作探讨.巡游乡闾访问高年历代开国皇帝对其故乡和发迹地均极为怀恋,当他们成为一国之主君临天下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