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分析生态利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界定生态利益补偿内涵。运用产权残缺理论分析了生态利益受损的原因,提出了生态利益受损的本质在于产权残缺。从生态利益公平与效率互动的视角分析了生态利益补偿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利益补偿的原则、资金来源、途径、保障机制,进而分析了生态利益补偿的实施机制,并提出以政府为中介的生态利益公共补偿是解决生态补偿公平与效率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公平包括生态权利的平等享有、生态义务的平等履行和生态责任的公平承担,它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生态公平问题,将此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从代内之间、代际之间和种际之间三个方面对当前存在的生态不公现象及其原因进行深度剖析,并根据"事物普遍联系"以及"科学实践观"等哲学原理和观点对构建生态公平的现实途径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实现对生态资源的平等拥有、对生态义务的平等履行和对生态责任的自觉承担,最终实现人-环境-社会的和谐、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现实迫切的需要,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要实现突破,就必须化解税费改革中的两大矛盾,即农民税费负担减轻与乡镇政府行政事业费短缺的矛盾和农民税费负担中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只有深化改革,有效化解这两大矛盾,才能达到规范秩序、减轻负担、公平税负和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4.
析生态道德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规模的环境危机下,生态道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生态道德观是人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后获得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性认识,其核心理念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生态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人地公平”。确立生态道德观念,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并实现人类活动方式、行为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5.
苏宝梅在《和谐社会建设三题》一文中指出:“和谐不是一团和气”,“公平不是平均主义”,“既是紧迫任务又是长期任务”。首先,和谐不是没有矛盾,和谐社会也不是世外桃源。和谐是在承认矛盾和不断解决矛盾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状态。随着社会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妥善地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建立健全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其次,应树立科学的公平观,看到公平具有的历史性和相对性。公平总是相对于某种规则或相对于某种不公平状况而言的。强调公平,…  相似文献   

6.
行政生态存在的重大理论缺失使其难以有效指导公共行政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环境问题本质上属于代际公平的范畴,从共际公平的本义切入,寻求政府管理与代际公平的契合,就是要推行生态行政。生态行政是对行政生态的修正和政府处理资源环境问题及维持社会代际公平的必然选择。推行生态行政需要从斧正行政目标、强化政府环保责任、平衡政府权能、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约束政府生态管理行为等方面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代际伦理重要性的显现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出现相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代际公平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社会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代际公平,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代际之间劳动付出和成果获得的对等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影响的可控性在代际之间的延续,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延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说,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对于实现生态文明代际公平则具有更加一般性的意义;绿色消费方式的确立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本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文首先回顾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从时间维度拓展到地理空间维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自然观念的时间过程性和空间不平衡。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和人类的生态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观念,并以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盗猎者和保护队之间的冲突为例,阐述了两者在现实抉择中的矛盾。文章最后提出构建生态创新体系,实现理论创新体系同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的有机结合,并在后两者的领域内寻求化解理论冲突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水危机频发不断,水安全令人堪忧,水环境每况愈下。如何化解水危机、保障水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在分析小城镇水危机的主要类型和严峻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小城镇水生态环境保护选择市场化路径的理论依据,提出应当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通过市场化路径,化解水危机,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重要内容。武陵山实验区最大的优势是绿色生态,最大的短板是繁荣富强,寻求把二者有机协调起来,走"生态立区、绿色繁荣"之路,是武陵山试验区走向兴旺发达的不二选择。化解各种矛盾,实现新的文明形态下的新跨越,是武陵山试验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区人民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的生态税法律制度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缺少针对环境保护的专门税种、税种分散、费多于税、缺乏系统性等缺陷.构建与完善我国生态税法律制度,应在确立生态税法律制度的立法原则的基础上,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开征环境保护税;同时,对现行资源税、消费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税收优惠政策等进行改革与完善,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本文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推动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间的障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原理对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各方进行博弈分析,由此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传统纠纷解决机制而言,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是否有存在的合理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生态环境危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矛盾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的时代背景,生态环境恶化而保护手段单一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的制度需求,生态环境人权的保障与实现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的权利哲学基础。从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特性、公众参与理论、司法能动等方面也可以找到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存在的正当理由。  相似文献   

14.
人类必然要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而在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以及建立在生态自我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将是构建生态文明的核心。文章着重分析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它们对生态消费的影响,并提出建设生态消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农户经营行为及其对民勤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最基本单位,其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农户经营行为的个体性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农户追求利益的短期性和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农户经营目标的双重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风险性、生态治理中农户的成本和收益具有不对称性等矛盾的存在,直接制约了农户参与绿洲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民勤绿洲生态治理应该是一种国家行为,政府对农户的经营行为必须加以调控和引导,其中,国家对农户的外在利益激励和农户对政府政策的响应程度是绿洲生态治理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北京从金代海陵王营建中都,历金、元、明、清、民国,至今已建都近千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各种生态灾害愈演愈烈。自然灾害的加剧反过来又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本文对历史文献记载的生态灾害进行了回顾,就其原因及应对措施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生态发展实情都产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基于《资本论》中的生态视角,可以看出资本逻辑的本性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它不仅导致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循环断层,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下资本逻辑与生态逻辑的矛盾无法得到真正调和:从资本兴起带来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生态环境问题,到资本扩张导致国际殖民及全球性生态问题,再至资本霸权催生当代生态帝国主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色,《资本论》在新时代的生态意义就是:为了迎来美丽的当代生态环境,要加强国家对生态的监管与保护,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构建环境正义的空间维度体系,共享美丽生态。  相似文献   

18.
生态正义论     
生态正义实质上是人对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生命以及整个自然界所持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评价准则的反思和构想 ,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现实起因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生态正义的基本原则是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必须转变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实现代内平等和代际正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没有明显改善,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只有不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适合时代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到德育教育的全过程,才能达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0.
奥康纳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范畴,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时代主题,把自然生态因素与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联系研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现实解决途径,确立了自身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奥康纳在肯定人与自然之间互动协作关系的同时,强调生产劳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作用。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自然等作为生产条件,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第二重矛盾,即资本生产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根源、新社会运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制约作用、国家对资本生产与自然矛盾的协调,以及资本主义向生态社会主义转型。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其理论视域,还是其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以及他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都与生态文化建设有着内在的关联。我们应该重视观念转变对于生态文化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