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多样化及网络迅猛发展,网络新词大量出现,它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模因理论是语用学发展的一个新理论,其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的特点为网络新词的流行提供了一个快捷的途径.本文以语言模因论为理论依据,对"ABB"式网络新词的盛行进行分析,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模因作为一种基本的信息复制单位,通过模仿、保留和进化在宿主内不断发展。茶叶从16世纪传入欧洲以后,四百多年来由于其本身共生模因的特性,茶超越了西方原有的咖啡等饮料,在新宿主内发展成为一种强势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角度对西方茶著作、典籍和诗歌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茶文化中的基因型模因传递信息,表现型模因则体现为生活方式在西方传播文化和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模因地图。  相似文献   

3.
第二语言模因认知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模因是新达尔文主义者Dawkins提出的假设,用来解释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学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何自然,2005).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第二语言信息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第二语言作为模因输入(模仿复制)和输出(表达传输)的过程;从二语模因接受者的角度探讨影响二语学习者最终获得第二语言模因的两个重要因素:同化和记忆.  相似文献   

4.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反映并影响着大众的文化意识.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为研究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提供了新视角.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借用成功模因的三个标准和四个生命周期等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词汇的特点;从强势模因和模因复合体两个层面以及模因的表达、传播两个阶段来解释网络语言作为强势模因、成功模因的可能性、合理性和优势,并总结了网络语言模因的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而提出的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何自然先生引入的语言模因论近年来逐渐被广泛用于语言的各方面研究.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强势模因推动的结果.为了更好地解读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复制与传播,运用语言模因论对网络流行语成为成功模因的五大要素及其复制与传播的形式进行分析,从一个新的视角更深入地了解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并进一步了解语言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时尚流行语是近年来引起较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它传播速度快,使用范围广,频率高。网络语言的传播和使用离不开文化基因——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基于模因理论,本文从模因传播的阶段、途径以及方式等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成因及传播。  相似文献   

7.
论网络语言的进化及特色——以模因论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互联网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网络语言的传播和流行是语言模因适应信息时代语言表达方式的结果.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研究中发现,网络环境对语言模因具有选择性;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网络语言变异的模因理据主要是跨文化交流的需要、社会生活的新创及网络媒体的作用.因此,从模因论的视角解读网络语言的特色为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模因论看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用于解释文化进化与传播的理论,它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模因论角度解析外来词,可以发现:外来词的形成是原体模因复制模仿和变异的结果.同时外来的语言模因能够融入汉语是由于符号空位、社会进步的影响以及人们趋新、尚异社会心理的驱动.有些进入汉语的外来词模因由于获得了受众的认可,得到了更多被复制与传播的机会而成为强势模因,在汉语中保留了下来;那些不符合汉民族语言习惯的外来词模因则因得不到复制与传播而从汉语中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们必然传递基因于后人,传播模因于他人.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交流日显重要,而人们经常出现语用失误.模因论为审视语用失误提出了全新视角:语言模因表达上的模糊性和歧义性,弱势模因误用作强势模因,模因域的层级性、顺序性和动态开放性被破坏都会导致语用失误.解决语用失误可以从模因论、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寻求答案.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感受、理解问题,考虑问题,充分了解彼此的交际意图,采用动态的开放的模因域对话方式,语用失误就会逐渐减少,即使出现也能得到有效控制和合理地化解.  相似文献   

10.
试析词汇模因的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是文化信息基本单位,从一个大脑传播到另一个大脑.模因的特点是:像基因一样被复r,像病毒那样传播或感染.我国学者提出了"语言模因论",首次将模因论与语言学结合进行研究.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应用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能否充分利用模因论创建出一个新的适合英语词汇教学的理论模型呢?本文讨论了词汇模因的概念和词汇模因教学理论,并得出了有实用价值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从觅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觅母的生命周期的分析表明,翻译的过程就是将异域觅母复制到本国文化的过程。译者作为宿主,解码以源语言为载体的觅母,并受其感染,再努力将此觅母编码为目标语载体。归化翻译是通过在本国文化中寻找相似的觅母来帮助读者理解异域觅母,在文化接触的早期有其存在的阶段合理性,然而只有努力忠实复制源语文化综合体的异化翻译才是觅母传播的最终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文化日益融合。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要传递语言信息,还要传递文化信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将翻译的过程定义为模因变体的过程,将目的语模因定义为"变体模因",通过分析得出"变体模因"也存在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并对"变体模因"中的强势模因给予全新的定义。然后,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角度探讨了在翻译中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和归化翻译方法。经过大量例证分析得出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通过异化得到的"变体模因"为强势模因则首先考虑采用异化翻译方法,如果为弱势模因则要采用归化翻译方法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模因论探讨的是基因现象在思想和文化传播中的适用性,模因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再到新的宿主,不断传播的结果是使得新出现的模因最终成为强势模因,在语言当中凸显出来,具有很强的可辨认性。模因论视角下应用翻译可以从译语的词汇、句型、结构和信息四大强势模因入手,使译文实现实用目的,提高读者接受度。  相似文献   

14.
文化进化的meme理论及其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eme概念来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道金斯把meme看做是文化进化的基本单元。meme概念提出后得到了学术界一些学者的赞同,在他们的努力下,20世纪末逐步形成了用meme解释文化进化的新领域。meme理论把文化进化看做是文化复制因子--meme遗传、变异和选择的结果。但是meme存在的合法性及其进化的机制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meme理论还面临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现有的科学证据并不能确定meme的存在,同样也不能确定meme储存和传递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模因的角度来阐释跨文化翻译的一些理论和现象。翻译的过程涉及到译者对源语模因的解码和用目标语模因重新编码。在源语模因和目标语模因构筑的译化模因库中有着同形同义、异形同义、异形近义、无等义等各种模因关系,它们互相作用推动文化模因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因理论的广告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模因理论的模因需靠复制和传播得以生存的特征,将模因理论引入广告翻译中,分析了强势广告模因语言的语言简洁,独特新颖、顺应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模因理论的广告翻译策略(重复、类推),并通过实例分析表明用模因理论来指导广告翻译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刻意曲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模因论视角下刻意曲解的表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刻意曲解是交际者为达到特定的语用效果所采取的语用策略,是一种语言模因.语言模因的合并传播表现形式主要有语音偏离、词汇偏离、语义偏离、构型偏离等.  相似文献   

18.
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从模因角度看,翻译应遵循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是跨文化、跨语言为交流的三元交际活动;翻译的前提是源语模因复制到目的语为目标的语境翻译:翻译的对等是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为目的的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19.
模因是与基因相似的现象,是一种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而传播。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也可认为是一种模因传播的活动。汉语文化模因在异域要进行成功的传播,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就要保持其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增加其对目的语读者的异国情调吸引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要适时地恰当地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