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洞庭平原垸田经济的历史地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洞庭平原经济发展史上,垸田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垸田的兴起与发展,对本区的生态、水利、水土、粮食生产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缺乏综合性研究.为了更好地整治与开发洞庭湖,对湖区开发历史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考察了洞庭平原垸田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了湖区地理空间分布的变化与泥沙淤积、湖泊水面消长之间的关系,在探讨开发得失的基础上,对当前洞庭平原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明清晋商的经营活动中,茶叶贸易一度是支撑其驰骋商场赢得国内外市场和巨大利润的大宗商品。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山西本地不产茶叶,晋商从福建的武夷山、湖南安化等地长途贩运至恰克图以获得暴利,这与用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资源禀赋理论相悖。文章对晋商茶帮何以能够借助其他地区的资源优势,获得高额利润;这种舍弃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贸易的路径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晋商与中国前近代内生性资本主义迟滞发展的某种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创新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转形”与价值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09,29(1):125-130
生产领域是新技术出现的起因,但技术创新本身却是在R&D领域创造出来的。生产领域涉及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R&D领域涉及科研办、R&D方式与社会关系。因此,创新与生产力、制度、生产方式、科研力诸因素紧密相关,这些因素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商品价值的"转形"和价值构成,从而引起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理解与探讨,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在对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观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以"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这一经济纲领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误解.但是,这一思想中"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合理内核"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当代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科技革命的发展将加速资本主义的灭亡;科技革命的发展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一些消极与负面影响,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最高形式,它的一切调整都是为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做准备,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促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放制度创新的战略高度,对自由贸易港区与区外的自由联通机制进行了综合阐述和制度设计.指出自由联通机制的制度基础是搭建贸易便利化平台,包括灵活运用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放宽B型保税物流中心条件、建立"无水港"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区间直通"、构建"虚拟自由区"等为核心的自由联通手段.  相似文献   

7.
正在现代中国,传媒兴盛的区域性现象并不少见,而这种现象的形成必定和某种特定的区域性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田中阳先生的《承先启后的历史坐标》(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通过对湖湘文化精神与"五四"时期湖南报刊传播互动关系的研究,深刻揭橥了"五四"时期湖南报刊兴盛的文化密码,准确测绘了作为传播重镇的湖南报刊的历史坐标。一经世原道、民主科学的对接:"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的精神动力田中阳先生《承先启后的历史坐标》第一章"总论",从考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自治区与哈萨克斯坦等14个"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伙伴国2005至2014年的数据,测算了新疆自治区与哈萨克斯坦等14国之间的国际贸易阻力,并对国际贸易中的边界效应与制度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表明:第一,贸易距离和边界效应是影响贸易阻力的主要因素,共同的宗教作为边界效应起到了阻碍国际贸易的作用。第二,制度因素会影响边界效应对贸易阻力及贸易流量的作用,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一种外部制度安排,其边界效应的发挥会通过贸易伙伴国内部的制度因素来体现。第三,制度质量对贸易流量呈非线性的影响,政治稳定与非暴力程度、法制程度和腐败控制程度对贸易流量呈"正U型"影响,民众的表达与问责程度对贸易流量呈"倒U型"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种新型的贸易制度"管理贸易"产生,构建世界各地区贸易利益集团,出现不同层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但这些变化都离不开政府"合法性"的贸易保护,体现法制经济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的特殊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代殖民主义侵略非洲的动因和政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是为资本主义生产积累资金,主要采取贩卖非洲黑人和掠夺非洲黄金的政策。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是变非洲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料供应地,转而集中推行禁止黑奴贸易、开展所谓合法贸易,以及开办欧洲资本主义生产需要的农作物种植园的政策.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则是为垄断殖民地以利于获取高额利润和霸权争夺,为此先采取瓜分非洲领土,后推行建立直接或间接殖民统治制度,进而实施超经济掠夺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朝边境互市贸易的演变探析 (1636-1894)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与明代及后金时期相比较而言,清代中朝互市前期的边境贸易具有持续稳定,管理有序;鲜明的宗藩特色;交易品种相对固定等特点。19世纪80年代,中朝迫于形势调整了边境互市贸易政策。与中朝互市前期边境贸易相比照,互市后期边境贸易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中朝通商贸易中政治因素逐渐淡化、通商要素更自由化、交易形式和制度的规范化及清政府对互市贸易管理的专门化。这些意味着中朝间的通商关系开始向近代国际贸易关系转变。  相似文献   

12.
清代是我国传统木材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期,木材流通与贸易频繁。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地段,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是发展木材贸易的主要基础。省会城市武汉,水路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在清末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木材集散中心。全国各地的木商云集于此,有着发达的木商组织,同时拥有发达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周转贸易,支持长途运输木材,故木材销量大,辐射面广。湖北木材贸易集湘、黔、川之木材,输往江南、京师要地,为当时园林建设、运河堤坝的巩固、城市发展等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有利于摸清当时木材贸易的规律,为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徽州一直粮食奇缺,但它有较完备的救助系统。明初,徽州主要由官府实施备荒和救荒措施,但明中叶以后官方的备荒和救荒系统趋于式微,而民间的社会救助系统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民间备荒行为在平时以建设义田和社仓、义仓为主,而救荒措施除了散粮赈济,还包括施药、施棺等措施。明清徽州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实施民间社会救助,一方面是由于官府的奖劝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宗族的有效组织。  相似文献   

14.
明朝藩王宗法分封制受宗支繁衍和政治波动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其节点在于成化朝。成化以前,从国家就藩到郡王分封,宗支发展有序平稳,是祖制远见之处。大约至太祖第五世孙袭封时,宗支发展过剩,超出了祖制的预期值。宪宗出于人情考虑,特许郡王兄终弟及,各王府不断援以前例,使冒袭成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反复斟酌的议题之一。以兄终弟及为主要内容的郡王冒袭借助于嘉靖时的政治波动而兴起,而晋升后的亲王却无法再以宗子还本支。宗法制的发展线路实际反映了明朝国家体制的线性衰败,体现了君主在监管层面上自我破坏制度,也是宗室政治化和管理形式化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5.
清代清水江流域土地买卖的主要原因是村民需要银、钱使用,次则缺米食用以及合卖、转卖等;其特点表现为:一是田产、山地、土、园地和房屋地基五类土地交易价格差异较大;二是道光二十年前多以银为货币,之后基本上以钱作为货币;三是部分保留了宋代以来"先尽亲房、再尽地邻"的传统,但有较大突破,土地交易的自由度加大,反映了清代宗法关系日益走向松驰;四是土地买卖趋向集中。木杉村的土地买卖凸显了清代土地买卖日益商品化的特征,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元朝的灭亡,给蒙古族的经济政治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蒙古单一的游牧经济重新面临着农耕经济的补充局面,该问题成为了蒙古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之一。明清时期与北方的经济贸易过程中,贸易双方总体上呈现"互利"的好局面。从贸易整个过程来看明清两朝都采取了"支持"和"限制"的双重策略。该论文通过分析明清时期对蒙古实行的贸易政策,研究了其中存在的贸易经济利益及互利关系、社会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清代湖南商贸有三个基本的表现形式:转口、过境与市肆,由此形成了湘潭、郴州、岳阳、常德等几个商品集散中心。明代以降的经济发展,是形成这种贸易与特征的社会背景。这种商贸一方面满足了清代湖南民间社会日常生活的需要,一定程度活跃了城乡经济,催生了一批市镇,在西南边境经济与内地经济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同时商贸的发展又是单一的,带有政府强制性的行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基本上为外省之人,本省之贾亦或难见方志史传。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战后,苏浙皖交界地区的许多地方出现人口的“真空”、“半真空”状态,从而引发了战后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湖北、湖南两省是这场移民运动的重要迁出地。两湖移民的迁移活动从战后初期一直持续到清末,大量两湖移民的迁入,对本区的经济、文化和风俗习尚各个层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相关联。相比明清时期其他几个节烈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发达的理学教育之熏陶和强大宗族力量之控制,是明清徽州节烈现象的突出成因。  相似文献   

20.
李土司宗族作为明清以来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的土族土司世家大族,其社会行为中体现出极其浓厚的宗法思想。考查《西夏李氏世谱》等关于李氏宗族墓、祠堂祭祀方面的记载,其中贯穿了封建宗法文化最基本的孝道思想。然而,作为与一般百姓家族不同的世家大族,其丧葬与祭祀又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