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及其传播理念的发展,可以在国际传播和媒介融合背景下对“媒介事件”进行理论申发——升华为“全球媒介事件”。全球媒介事件是指通过新媒体、电视、报刊等各种技术媒介,在国际主要媒体有持续重要报道的全球性事件。伴随现代媒介的变迁,全球媒介事件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议题充分世界化,各种技术媒介相互联合,与国家形象密切相关等等。全球媒介事件可以分为重大突发事件和提前策划两个类型,其对国家形象一般分别会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各种媒体形态不断融合,新闻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的运用再到传播渠道的选择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而产生了“融合新闻”、“融合媒介”,使传播者进入“融媒体”时代,本文聚焦新形势下的新闻记者应具有的“四种能力”,以打造“融媒体”中的“融合型”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3.
随着传播新技术、新形态与新机构不断涌现,"多媒体"、"全媒体"、"跨媒体/跨媒介"、"媒体融合/媒介融合"、"自媒体"等新概念及新名词也不断出现。然而,由于对"媒体"和"媒介"两个核心概念的混淆不分,这些延伸概念也显得交叉重叠界限不明。由此,对"媒介"、"媒体"及其延伸概念进行辨析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推动下,媒介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国际性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外新闻传媒最新变化的观察和研究,分析了媒介融合发展对于新闻资源开发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消费何以产生及其实质的相关研究,现有文献多基于微观消费现象讨论。本文以数字媒介为主的复媒体环境下发生的新消费现象为研究对象,梳理媒介化研究理论,较为系统地对新消费的产生及其实质、引发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具体而言,以媒介化理论为阐释起点,借助媒介可供性视角,从媒介化消费的生成以及影响下的实践规则两个维度加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媒介化消费的内涵、形式及实践规则。认为新消费实质为媒介化消费,其内涵包含“媒介化的消费”和“消费中的媒介”,并通过消费性媒介和平实消费两种表现形式进行展现。媒介可供性使得新消费场域偏向人文主义立场,链接了“人”和“物”,成为媒介化消费生成的重要因素,重塑了新消费领域“人—货—场”的实践规则,突出了中间地带的社会互动,强调货品的想象化、叙事化、社交化特征,实现了跨场域消费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以人为本的文化共鸣性在国际社会得以传播和发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在对外传播中因低效的媒介赋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传播制约而存在一定困难,不利于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疆的人文风貌变化与发展。文章以促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为目的,以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利用新疆非遗匠人、自媒体“网红”、新疆高校留学生共同拍摄具有故事性的新疆非遗文化系列旅游宣传片,并借助新疆高校与中亚国家共建的孔子学院为平台进行对外传播,打造“新疆非遗系列旅游广告+中亚孔子学院媒体平台”的媒介补偿传播模式,进而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中实现以国外受众为对象的媒介补偿。同时结合“智媒体+教育”的媒介融合理念,面向来疆留学生开发以新疆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国际中文教育交互式数字教材,推动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媒介融合中的教育价值转化。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媒介深度融合和产教深度融合的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发展的需求。实践实训教学是全媒体新人才培养的重点,本文尝试打造“1+N”产教融合实践实训教学体系:以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为“1个锚”,以本区域内的众多融媒体中心为“N个网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云端技术,将分散在各个融媒体中心的实践实训基地进行整合,合作共建一个与校外各基地联动的“1+N”校内全媒体新人才培养实践实训中心,健全“校内+校外、人才供给+平台实战”的产教融合长效模式,最终达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及服务区域发展的全媒体新人才协同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对广播影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业界的需要,必须加强融媒时代具备多媒介融合思维和技能的融合型实用人才的培养。为此,提出了以“新三四五”课程体系为基础的应对融媒时代业界需求的人才培养对策初步设想,以期建立适应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播影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数字传播背景下电视传播受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信息超市”裹挟,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升级传播,微博自媒体的兴起,导致其传播效率、传播权威衰减。于是破解瓶颈的制度、运营、技术“三大创新”之说颇受关注。而电视媒体借势新媒体的媒介融合,则成为目前技术创新的最大特征.本文以凉山电视台实践为例,就从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创新传播手段,优化本土传播模式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政府纷纷放松行业管制,产业融合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而媒介融合又是产业融合的突出表现形式之一.媒介融合增加了媒介的经济价值和经济回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媒介融合可以使得各种媒体充分享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第二,由于人们对新闻真实性、权威性的要求,使网民更信任传统媒体所创办的网站;第三,媒介融合可以分散风险;最后,媒介融合节约了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以数字化为特征的“大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面分析纸质媒体的生存状态,进一步探讨纸质媒体的生存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中心人物之一,鲍德里亚以"拟像"、"拟真"和"超真实"等概念描述媒介与技术主导下的后现代社会形态。他将媒介阐释为主要的拟真机器,媒介的拟真不仅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同时也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新的社会控制模型。在媒介与技术形成的超真实世界中,作为社会主体的大众被压制、消解而沦落为"沉默的大多数",最终导致了"社会的终结"。鲍德里亚的理论对理解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判理论、阐述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媒体奇观"和"景观社会"在理论内涵上有关联也有区别。总统政治奇观作为众多媒体奇观中的一个类别,体现出媒体奇观诸多复杂的特征。面对媒体奇观中权力的压制、利益的争夺、话语的粉饰,凯尔纳倡导批判的媒体教育学,以期人们更清醒地面对媒体现象。媒体奇观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媒体文化现象,凯尔纳凭借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知识社会学"式的宏观方法论对媒体奇观进行了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目前新媒体对新闻采写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媒介融合的加速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媒介融合要求新闻采写课必须打破过去课程设置过窄、教学方法单一的困境,培养学生跨媒介的思维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报道技能。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要求新闻采写课在培养学生政治敏感、宣传意识的同时,应加大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方面的训练,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公信力;此外采写课还应培养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创作"微"新闻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新闻报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出现以后 ,被许多人称为“网络媒体”或“第四媒体” ,并认为它将威胁三大传统媒体的生存 ,或与三大传统媒体长期竞争 ,共存共荣。本文认为 ,所谓的“网络媒体”目前尚没有发展成为与三大传统媒体相抗衡的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媒体 ,尚不具备与三大传统媒体相互竞争的资质 ,并从“网络媒体”目前的普及水平、社会影响力、功能与角色及其存在的缺陷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传媒时代"人类审美期盼的嬗变主要有:(1)由"仰视"到"平视"的转变。人们不仅要在与传媒的平等对话中审美,而且要在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审美,从而实现由"非完全审美"向"完全审美"的转变;(2)由对"沉闷"的容忍到对"沉闷"的愤怒和对娱乐的强烈追求的转变。所谓娱乐,既表现为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娱乐性,也表现为在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的鼓动下,由"文字解读"为主向"图像解读"为主,和由"抽象快感"向"视角快感"的全面转移;(3)美与生活由分离到同一的转变。"在生活中审美,在审美中生活"已然成为当代人类审美期盼的一个鲜明特征,而时尚则是这一审美期盼的符码。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媒介的形态和种类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智能终端、 微博、 微信等新媒介的大量涌现, 使得媒介与个人生活进一步融合, 媒介真正地成为了 "人的延伸". 而自媒体的出现, 则实现了人与媒介的无缝衔接, 进一步证实了麦克卢汉的预言. 本文从若干传播学理论出发, 分析了现阶段自媒体的传播生态、 传播者、 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的特点, 并对自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网络媒体的崛起是世纪之交大众传媒领域最为深刻的一场革命 ,也是近几年来新闻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从“狼来了”的第一声惊呼 ,到“冰封的冬季”时的冷静 ,再到重塑“与狼共舞”的信心 ,反映出理论界在网络媒体研究上的三次转向 ,本文从这三个阶段梳理了近年来新闻理论界对网络媒体的主要研究观点 ,并指出了三个亟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理论研究准备仓促、明显滞后网络实践 ,研究人员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功底不足 ,研究方法固守传统模式、缺少借鉴与突破  相似文献   

19.
元朝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冲突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元朝统治者崇佛重儒,使蒙汉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其结果使蒙古社会传统的知识发生了转型,高等教育活动主要围绕儒家文化高深学问展开。"国子学的多元性"、"书院的官学化"、"科举的时断时续"构成了蒙元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本文在回顾元代官学化的历史事件和综述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元代书院的官学化问题进行了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就《石天河文集》中的新旧诗与石天河的《广场诗学》 ,着重探讨其诗歌的艺术特点 ,及其在诗学理论建设方面“融合中西、纵横参照、化古生新、独辟蹊径”的思维模式与自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