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就业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第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考察广州就业人口文化素质变动特征;建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计算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实现广州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内生化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以Q-Q理论为基础,根据生育率在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积累中的联动关系以及劳动力供给转型规律,利用动态最优控制原理,解释了殖民解放以来发展中国家先上升后下降的人口再生产过程及经济效应。结果表明:生育率的最优路径呈倒U型;整个路径存在两个鞍点均衡,只有当人力资本积累跨越某个门槛值时,第一个鞍点均衡才能过渡到另一个鞍点均衡;均衡的产出水平与劳动力折旧率成正比,与人力资本折旧率成反比。  相似文献   

3.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成果。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在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推动因素 ,是人力资本的缺乏而不是物质资本的缺乏阻碍了贫国赶上富国的进程。只有建立在人力资本增长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才是有保证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可以从经济增长方式质量、经济增长过程质量和经济增长结果质量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利用中国1978-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就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质量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方式质量及经济增长稳定性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会增强经济增长协调性和经济增长结果质量,降低经济增长持续性.随着时间推移劳动力转移对提升经济增长协调性和降低经济增长持续性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而对增强经济增长结果质量的作用会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5.
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简要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关注研究教育与经济增长作用的重要文献,发现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重视阶段,70年代的争论和置疑阶段,80年代的理性回归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重拾信心阶段。同时,本文对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人口效应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界存在着多种争论。本文首先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逻辑框架,进而得出了关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预测,然后利用大量的经验数据初步证实了上述判断;虽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口增长的经济效应可能依时间、地点而有明显的差异,但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背景下,应当适时地调整现行的人口管理政策,以维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7.
贾伟 《中国人口科学》2012,(3):55-65,112
农村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且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据2000和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已由2000年的1.054%增加到2007年的5.565%,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增长的幅度最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正在由负向正转化;相对于区域内转移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东中差距、东西差距、西中差距分别增加5.738%、6.668%、12.627%,比2000年各地区的差距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各地区非农产业部门附加值上升,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其中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服务业部门的影响较大,对西部地区重工业部门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方面 ,后者即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本文从人力资本“质”的角度出发 ,将人力资本分为一般型、技能型、创新型三种人力资本类型。实证分析表明 ,一般型、技能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减弱的趋势 ,而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贡献不断增大。据此 ,我们认为 ,政府在财政紧约束条件下应坚持人力资本投资市场化与公共教育投资重点化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9.
彭连清 《西北人口》2008,29(4):77-80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的农业部门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非农部门,同步实现劳动力的乡城迁移和产业转移,这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必然结果,也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区际劳动力流动日益活跃,劳动力就业结构效应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呈加强趋势。消除限制区际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进一步增强我国区域问劳动力流动性,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应时之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部门劳动力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农业生产函数的框架下,利用1995~2009年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农业部门劳动力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为避免生态学谬误导致的忽略变量偏误,本文根据第一产业的特征把自然条件纳入了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中。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我国农业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显著;近年来,农业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新的趋势,由于"刘易斯拐点"的逐步呈现,劳动力逐渐体现出生产要素所固有的稀缺性和边际产出价值,农业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11.
在农业、医学、经济及社会各领域内,灰色关联分析(GRA)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建立了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口因素及物资资本投入的GRA分析模型,并以西北地区为例具体测算了人口及物质诸因素与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2009—2013年省级层面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镇化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两者交互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农村劳动力转入越多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更加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均衡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部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宁  任保平 《西北人口》2007,28(1):24-27,30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开发当地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应成为西部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论述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4.
邬民乐 《西北人口》2009,30(2):37-4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成长,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在迅速提高。本文利用指数方法,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实证分析了改革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素。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自产业内部的纯生产率效应,而就业结构变动的贡献既不稳定,也不显著。在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本文最后讨论了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中就业结构变动贡献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张超  陈思 《南方人口》2021,36(1):1-16
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决定中国城际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区域和个人因素。旨在评估流动劳动力选择目的地时地方品质、就业机会和经济结构的相对权重,以及这些地方因素在不同类型的劳动力中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地方品质对吸引迁移人口流入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大于就业机会带来的效应,迁移人口会倾向于流向地方品质更好的城市。(2)通过对比地方品质和工资水平对流动人口流向选择概率的影响可以计算得到流动人口对于地方品质水平提升1个单位的支付意愿约为9.70元。(3)从异质性检验结果来看,个人消费服务、地区基础结构和公共服务对本地吸引人才流入的能力均表现出显著的带动性;年轻一代和室内工作的劳动力群体更加注重环境因素的考量,对城市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于地方品质,高教育水平劳动者受到高工资水平的调节作用更大。来自城镇的劳动者更加重视地方品质建设对自身带来的影响,而来自农村的劳动者更加注重工资报酬所带来的经济效用;流入内陆、淮北地区、特大、超大和高收入阶段的城市吸引劳动力受城市地方品质的影响效果更显著;流入内陆、淮南地区、大中小和中等收入偏上/偏下城市吸引劳动力受工资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