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对于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英美国家的刑事法律一直以来都遵循着“不知法律不免责”的原则,但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文化和快节奏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各个时代具体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处理又各具特色.“不知法律不免责”原则自20世纪以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司法实践从不免责到例外免责的处理结果,凸显了现代司法理念和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人文化方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导致了现代工业城市的种种困境,使人类社会难以为继。因此,近20年来,城市发展理论从片面强调经济因素开始转而关怀人文。本文以此为依据,在分析现代城市困境的基础上提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重视向人文化方向发展,并构建了城市发展的人文纲领,从反贫困、功能网络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发展提出了建议,在既注重人文又不忽视经济的原则下,寻求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制衡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对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人文化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是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文章从阐述人文关怀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在分析现代城市旅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负面影响及其原因的同时分析了游客旅游的动机及其需求心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强对游客人文关怀的意义,提出了如何在城市旅游管理中实现对游客的人文关怀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特色来源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的景观文化受到远古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地域特点,造就了各个传统城市独特的魅力和与众不同的风韵。然而中国现代城市景观空间由于缺少深层次人文背景的挖掘,城市地方和传统特征开始弱化甚至消亡,景观也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与特征。笔者基于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的解读,提出通过国际语言和手段“呈现”传统要素,使现代城市能够依托特有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5.
认为在中国城市发展加快推进的历史机遇期,城市主体———市民的人文素质状况,不仅关乎市民群体自身的全面发展,更直接关涉城市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市民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立意深远、长期深入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可以从人文素质教育工程、人文资源整合工程、人文环境优化工程和人文养成市民工程得以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法应有品格是“人文关怀”精神,它是我们在扬弃传统与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体现,这种“人文关怀”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具体要求是以人性为本、以自由为本、以权利为本。中国现代法的精神“人文关怀”不是一成不变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人文关怀”和“和谐共生”并存。  相似文献   

7.
城乡二元制在客观构成城乡之间的差异,走出农村的农民在城市谋生时并不是把城市当作自己生存的根基,他们在心理和生活的归宿认识上仍然是"附地而生"的."附地而生"的形成原因应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对于所介入的城市没有什么感情,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利益,不在乎自己的道德失范行为会给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另一方面,进城后的民工在由于社群关系的缺失而丧失了来自于社群内部的人文关怀的同时,由于市民的公民心态没有成熟,进城的农民无法从市民那里获得必要的人文关怀.综合造成农民"附地而生"的原因,笔者提出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构建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体系.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具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启示主要在于造物之美与用物之美两个方面 :传统民具造物活动是科学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传统民具对材料的使用体现了强烈的“生命一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文学从“新现实主义”回归 ,到文学走向“边缘化” ,到“私人化”、“身体化”写作 ,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双重地缺失了。通过对这种缺失的历史轨迹和原因进行考察 ,我们提出重构的可能 :即历史理性要有人文的维度 ,人文关怀要有历史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感应空间、城市规划等概念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趋势;论述了城市规划在城市感应空间形成中的作用和城市感应空间对城市规划的挑战,并以长沙市为例进行了具体探讨。城市规划和城市感应空间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其中的人类。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能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增加城市的“可读性”,增强居民对城市的好感;相应地,通过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可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极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为规划一个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依据。城市的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印象,提供清晰的标志,丰富市民的感应空间。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城市功能理论和空间经济学原理,借鉴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问题研究成果,对省会城市的非省会城市功能内涵进行界定。根据非省会城市功能的概念内涵,对成都市非省会城市功能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基于纳尔逊法的麦克斯维尔城市功能分类法对成都市城市功能进行量化分析识别。在综合考量成都市的省会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对成都市非省会城市功能进行分析,发现:成都市的非省会城市功能重点在一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教育医疗业等城市产业功能部门。针对成都市非省会城市功能疏解问题,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推进部分非省会城市功能郊区化疏解,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功能协作,推进部分省市级行政事业部门迁移,科学渐进性推动产业功能部门疏解,打造“天府特色”高效城市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2.
将标杆管理方法引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基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导则SL/Z738—2016》确定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标杆管理指标体系和标杆目标选取原则,以长江中下游A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例,阐述标杆管理的应用方法和步骤,由此量化A市与标杆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存在问题并指出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标杆管理方法可提高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色彩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色彩蕴含城市意向,展现城市风貌与文明发展程度。结合天津市自然地理、入文地理因素与建筑色彩现状,通过实践调查和科学研究对中心城区建筑色彩规律进行探讨,提出以砖红、砖灰、亮灰、暖黄作为中心城区建筑主色调。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色彩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进而提出具体控制引导建议,以期创造和谐、有序、优美、明晰,并具文化内涵和鲜明风格特征的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色彩格局。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均已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在当今城市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等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城市地下空间的优越性逐渐展现出来:扩大城市容量,缓解城市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环境。当城市地下空间不再单纯局限于人防功能时,人们对其景观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文对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以期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高度水平的产物,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于1997年正式开始规划建设,发展至今,三市在融合发展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相似导致区域内部竞争、行政区域划分弱化合作机制、传统产业比重过大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熵权法计算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株潭三市三次产业发展的有序度,并建立复合系统模型计算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株潭三市的产业协同度,再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同度的影响因素。结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产业结构规划、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市场资源配置等建议,以不断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同。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世纪,北京和上海都将"世界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对于如何成为世界城市的讨论也逐渐从硬件设施和量化指标,转向对城市文明和软实力的关注。发源于西方的城市学主要以经济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如果按照这条路线,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北京,很难在众多经济发达城市中脱颖而出。因此,北京需要围绕首都的文明价值独辟蹊径,借鉴全球近200个首都城市的发展经验,回溯中国历史270余个都城的兴衰成败,用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综合卓越,开创中国气派的"世界城市水准"。  相似文献   

17.
在对城市经营、城市形象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城市的土地、土地利用方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市产业、城市形象六个方面论述了城市经营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认为,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处理好城市各要素经营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通过要素的系统配置与整合,塑造具有中华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城市问题,成都市创造性提出了以“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为核心理念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本综述对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有相关性的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等理论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相关理论在世界田园城市建设中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也应以人口、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五大要素为核心,应综合考虑自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在社会活动中存在的差异提出科学的规划理念,关注城乡空间、功能、经济的平衡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城市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上佳区域。对区位优势明显、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应把做大、做好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位战略。做大武汉必须调整既定的国土空间规划,改变现有的限制性规定,突出超特大城市特点,围绕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布局。我国长期奉行的限制大城市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大城市与"城市病"没有正相关关系,只要我们能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升级,以良好的产业结构来统摄城市人口的规模化增长,同时真正解决户籍管制问题,实事求是地制定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规划,我们就有可能根治中国的城市病,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从农村向城市转换其实就是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换的过程,也是从农业文明经过工业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转换的过程。始终要考虑人和自然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共生,友好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