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石涛画语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绘画艺术理论著作。石涛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出发,就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各方面作了精辟论述。而其中的"一画",是《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概念,代表了石涛绘画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文中重点分析了石涛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两个特征。说明石涛提出的“一画”、“受”、“识”、“蒙养”、“生活”范畴对绘画审美意象、审美心理、审美教育、审美发生学方面的理论贡献。指出石涛吸取道家、儒家、佛学中的思想和方法建构绘画美学体系的做法对现代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皖南徽州一带由于经济繁荣,徽商的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及其对文化艺术的推崇与喜爱,促使新安诸画派异军突起,给死气沉沉的清初画坛带来了新气象。其代表人物渐江、石涛等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上的创造,不仅冲击了占统治地位的“四王”,也对后世的绘画艺术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浅论中国传统绘画的气势戚序清代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艺术理应在基于中国艺术精神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绘画创作思维及手法等因素的束缚,对其形式体系和风格体系进行大的变革,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实际上形式体系的改变直接影响风格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董其昌通过“北宗论”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在绘画形式上董其昌提出了“笔墨精妙论”,总结了中国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在审美境界上以淡为宗,反映了中国封建后期普遍的审美情趣.董其昌处在晚明复古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相对的艺术思潮之中,他一方面顺应了中国艺术向主体内心发展的趋势,信仰禅宗,强调“丘壑内营”“淡由天骨”;另一方面,他又推崇古人,讲求节制,从而坚守了中国传统文人清高、淡泊的审美格调.他一方面赋予笔墨线条以独立的审美地位,给予八大、石涛以艺术形式上的启迪,另一方面又没有因为笔墨形式语言的独立而走向八大、石涛等人的以情造物.他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和谐美艺术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近代具有崇高特质的艺术在形式语言上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石涛是中国国画史的重要人物,创作了许多独特的绘画作品,<画语录>是著名的绘画美学著作.石涛的绘画艺术世界是个完整的美学系统,蕴涵着浓厚的哲理性质,其按心是"一画论",不但体现了老庄的生命哲学意味.更在艺术领域开创了现代直觉芙学的先声,张扬个性直觉,与柏格森的直党芙学有不谋而合之处.深入研究石涛书画艺术所蕴涵的生命意识,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和鉴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画家石涛身世曲折离奇,毕生不遗余力地追求艺术,成就非凡;其"一画"论所涵盖的深刻美学思想,开创了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新生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董其昌的绘画艺术理论中的仿古主张包含了对“师古人”和“师造化”的独到见解,并将这一主张成功地运用到他的绘画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董氏的仿古主张是他绘画艺术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他“师古人”和“师造化”的理论,重新认知董氏绘画艺术中仿古主张中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傅雷是中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傅雷的主要翻译理论深受艺术的影响。“重神似不重形似”理论无论是命名还是实质都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理论直接论述了翻译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傅雷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艺术人格对其翻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理论与艺术的行云流水、绘画的用笔丰富和色彩变化一一对应,把翻译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石涛山水绘画作品的风格变化多端,又能自圆其成,体现了他极大的艺术创造能力。他非常擅于在自然形态中寻找合适的山水造型元素,并将其转化成多样的绘画语言,给人们良好的方法启示。  相似文献   

11.
石涛的“一画论”美学体系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主要论述了绘画创作中法则和自由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一画论”美学体系散发出浓厚的佛学思想,也可以说,强调顿悟、直觉的禅宗思潮对于石涛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这进而孕育了他独特的审美心理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石涛的一画说主要是在禅宗影响下形成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画不是道,不是线,而是法,一切具体的法则是有为法,而一画是无为法,是最高的法,至法无法,无法即法本身,石涛强调这一无为之法,意在使画家解除一切来自于传统,概念,物欲,笔墨技法等束缚,进入到一片创作的自由境界中,所以,一画的核心是要掘发人的创造力,这一创造力是人的自性的显现,而如何使这一创造灵明自在兴现,惟有通过妙悟的认识途径才能达到,石涛的一面说,不是一个关于画法的理论,而是一种侧重于建立自性本体的理论,这一自性本体可以称为创造 本体,一画可以说是一种体物方式,一种创作原则,一种创作心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境界,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石涛在画学方面的整体看法,所以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在中国画学史上,虽然也有一画,一笔画等类似的概念,但和石涛的一画说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一画说是石涛独创的画学概念,如果说石涛有画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中心概念就是一画。  相似文献   

13.
持“法”求变 开宗立派——李鱓艺术论@黄俶成$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相似文献   

14.
“可游可居”作为中国山水审美理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历史的发展过程。“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对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影响体现在五个方面:“游-居”的观察方式、“线性的画面结构”、平面二维的“远”的空间、“以大观小”的“山水之法”以及意象化的符号。文章指出道在艺中的作用,由构思层面来把握构图的特征,探讨古人审美心理的形成渊源和古典图式背后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写"作为对中国画作画状态的特殊表达形式,尤其是在中国画中"写意画"的广泛运用,使得它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自宋元以后由于这个直抒胸臆的"写"字使得画风大变,并且在之后的中国画发展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石涛所建立的"一画"系统也不例外,他把"写"作为支撑其画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所使用的"写"与古代画学中的描述与运用,虽然在大体上一致,但是进一步分析就能看出,他不仅继承了古代画学中对"写"的运用,并且把"写"作为对当下的一种"创造"精神体现,运用到他的画论、画跋和当下的作画状态中。所以,石涛的"写"不仅是中国写意精神的高度体现,也是他"创造"思想的集中表现,更是他人格精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辙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呈逐渐走低的态势。古代文章“一门三父子”的千古美誉,苏辙成为最黯淡无光的一位。人们通常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苏轼光环的遮蔽所致,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苏辙研究不够,认识不深。苏辙一生重“学”重“道”,强调学道既是学习之本,更是立身行世之要;他毕生追求道德文章相统一,故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致。苏轼与秦观不约而同地对此高度推崇,现代研究者不能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9.
苏轼晚年作<和陶诗>一百余首,几乎遍和陶诗,引起历代关注与评议.拟从现代解释学角度重新阐释苏轼<和陶诗>,认为它是苏轼以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灵魂追问与生存困境中对陶诗的一种再体验,并在陶诗的文本结构召唤下重现陶渊明的诗性哲思与人格魅力,两位哲性诗人跨越时空,在灵魂的交流与本真的理解中,达到一种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真理冲行创作论,石涛在《画语录》中把神遇作为创作核心论,尽管两者有着中西传统文化异质精神,但具体论述的内涵却有对话和相通的可能因素。本文拟从创作实际情况出发,对较为抽象的理论形态给以解构和比较,旨在阐明“真我”与“真画”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