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任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2):104-105
变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段,主要表现为用词之变、结构之变和有无之变。变既有异中见同的一面,也有同中有异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2.
曲金良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对于敦煌卷子中的大量讲唱文学写本,由于原卷残破太多,又题名杂乱,人们对其有一个认识过程。最先,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有人认为它们是“通俗诗及通俗小说”,有人认为是佛曲、俗文、唱文等,后由刘复、郑振铎、王重民、向达、孙楷第等先生以及日人狩野直喜、青木正儿、那波利贞、小岛祐马等先生多方考证,方认识到“变文”之名及此类作品在敦煌讲唱文学写本中的比重,经郑振铎先生提倡,以“变文”统称所有敦煌讲唱文学写本,得到了世界上众多学者的公认。但什么是“变文”?为什么叫“变文”?以“变文”作为统称正确与否?问题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3.
王骧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1,(1)
关于燉煌文艺中“变相”、“变文”的“变”字意义,过去曾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例如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说:“所谓变文之变,当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相是变佛经为图相之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旧版)说:“变者即佛经演变之意,与俗文之通俗化之义相同.”孙楷第认为“变当非常解”,“歌咏奇异事物的本子就叫作变文.”此外还有人把“变”字当作梵文的音译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以“变”为文体变化或演变的解释是用“变”字的普通义来解释“变文”、“变相”中“变”字的特指义,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不一定切当.“变”当非常解,有点儿接 相似文献
4.
戴静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4):67-70
同义避复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十分重要的修辞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形式上避免重复,因此在形式方面具有独特之处。通过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考察,我们认为它具有兼容性、对称性和聚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邱震强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10,(5):102-103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的"不具来生业报恩"当作"不惧来生业报因"。"业报恩"不可理解,"业报因"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且变文中旁证甚多,故"恩"当作"因"。"具"虽可与"业报因"搭配,但不合上下文意;上下文多说地狱之可惧,且"惧(畏)因(果)"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故"具"当作"惧"。 相似文献
6.
贾树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2):27-31
拟刊于<文心雕龙研究>第六辑的拙文<〈文心雕龙〉撰成年代综考>,用十个证据考证该书的撰成年代不是"南齐之世",而是萧梁之初.其中,证据之一是避讳.本文专对此做补充考述. 相似文献
7.
杨欣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2)
在这篇短文里,谈现代汉语词汇部分中一个小问题,就是所谓“惯用语”问题.这个问题,依我所见到的,无论是交流教材或是专门讲词汇的书,都没有提到,只有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本第三章词汇部分,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命名为“惯用语”.我们暂时就沿用这个术语来探讨一下这种语言现象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9.
尚新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5-13
本文试图回到"爱智慧"的源头,正本清源,揭示"智慧"的基本内涵,进而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哲学"(爱智慧)之本义。论文通过分析智慧的两个要素:共相与原因,证明哲学是广义的科学,即遵循理性和论证规则的知识;但绝不能与狭义的、实证的科学混为一谈。哲学以存在本身为对象,探究其终极原因,从而形成自身的特点:人没有智慧,只能爱智慧;唯独哲学是自由的;唯独哲学是真正追求真理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傅义春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40-143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择取其中表"抚擦"义的十个动词,运用穷尽式统计和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三个结论. 相似文献
11.
陆永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79-84
变文历来是敦煌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变文与唐五代时期的四川地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变文在蜀地的兴盛,与巴蜀文化的独有特征有关.而四川地区在唐五代与敦煌地区的频繁交流也就反映在变文中. 相似文献
12.
李小荣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78-82
结合敦煌遗书与相关藏经的记载,对变文讲唱音声符号标志之一的“上下”进行重新考释,可知它的含义源于佛教音乐的打击乐和管弦乐,“上下”与“吟”、“古吟”合用时,表示的是声乐与器乐的相配。 相似文献
13.
傅义春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91-95
《敦煌变文》的词汇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择取《敦煌变文》中表“持握”义的九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一、“持”逐渐被“拿”替换;二、“扶”的使用频率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4.
傅义春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53-56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择取<敦煌变文>中表"举擎"义的五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 相似文献
15.
张克哲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一王念孙父子在他们的著作里曾不止一次地强调指出:“古人自有复语。”(见《读书杂志》卷三之四、三之五、四之九、七之四、八之六,《经义述闻》卷九、十五、三十一、三十二、《经传释词》卷五等处)他们所说的“复语”,指的是古汉语中的那种“平列二字、上下同义”的语言单位,其实也就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根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6.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佳什求前程,得范仲淹赏识,终获擢升之喜。人生向来没有绝对的公平,总有一些人可“近水楼台”先赏月,一如认识范仲淹的苏麟。但是,我们要清楚——赏月最好远避“近水楼”。因为皓月当空,应仰头自观,岂有俯身求于水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胡安良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3)
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四章指出:“古人缀文,最忌复沓。刘勰之论练字也,戒同字相犯,是其事也。欲逃斯病,恒务变文。”文章应极力避免用词重复,诗歌更是如此。在诗歌里,除了反复吟咏的古风和顶真诗以外,律诗和绝句均忌重复;特别是绝句,因为字数甚少,如若犯重,诗路则为之阻塞。 但是,不论在散文或诗歌里,或为抒发激情,或为渲染环境气氛,则非用重复不 相似文献
18.
19.
丁桂珍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洮州“花儿”别具风格,独树一帜,是流传于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临潭县和卓尼县(部分地区),还有同临、卓两县交界处的岷县、康乐和临洮县的小块地区的一枝瑰丽的花朵。她源远流长,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西北“花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来,随着对“花儿”研究的深入,一向很少有人研究的洮州“花儿”也开始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可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根据目前对洮州 相似文献
20.
钱进德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1,(1)
古汉语里有个“所以”,现代汉语里也有个“所以”,初学古汉语的人,容易把古今两个“所以”混为一谈,那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古今两个“所以”有没有共同之处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下面这个句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