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毅生同志在《如何评价杨秀清?》一文中,就杨秀清“逼封”万岁问题,提出了新颖的“八位万岁”说,把讨论引向了深入。诚如所说:“‘八位万岁’一词,见于太平天国后期的玉玺上。”此方玉玺用青白玉做成,径宽六寸一分强,高八分强,纽高二寸二分。纽背刻云纹,纽侧刻双凤朝阳纹,玺文四周上作双凤朝阳纹,左右作龙纹,下作立水纹。玺文共四十四字,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书》为底本,参校以中华书局本《魏书》、《晋书》、《梁书》、《资治通鉴》及《开元占经》等典籍,得陋见数则,以求教大方. 1.十七年,又作小浑天,径二尺二寸,周六尺六寸,以分为一度,安二十八宿中外宫……悉居黄道.(第679页) 按:“以分为一度”,《开元占经》卷一引徐爰《宋书》作“二分为一度”.按上文云浑仪,径六尺八分少,周一丈八尺二寸六分少,五分为一度,按比例推断现“径二尺二寸,周六尺六寸”的小浑天,当约以二分为一度,疑“分”前佚一“二”字.  相似文献   

3.
乐乐把“船”字写错了,把“舟”字旁的横写出了头。他问爸爸:“为什么‘舟’字作偏旁时横不出头呢?”爸爸说:“独体字作偏旁,笔画往往要变形。变形是有规律的。有几句顺口溜你要记住:偏旁有横横变提,如:地、球、物。偏旁有捺(nà)捺变点,如:灯、橘、粒。‘月’字作底撇(piě)变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树叶     
《北方人》2008,(Z1)
1 1等于几?不知道谁问了我这个问题。第一时间回答等于二后。马上陷入思考。真等于二吗?为什么就非要等于二呢?1是数字,单就数字来说就无法界定。比如一群加一群等于两群,但是一群加一群不等于两只。另外,一个人加一个人等于两个人吗?我看未必,它有很多答案。如果这两个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妈妈,那么他们相加就可以等于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等。当然才思敏捷也可以抬杠,一只青蛙爸爸和一个青蛙妈妈相加就是无法计算了。如果再较劲,一根黄瓜加一个鸡蛋等于什么?如果我说等于一盘菜对不对呢。另外就组合来说,1 1可以等于王、  相似文献   

5.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多湖辉先生在其所著《天才的智慧》一书中,出了一道饶有兴味的智力测验题:“我时常疯疯癫癫地弄出很多错误。有人说,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请问您,错误在什么地方呢?” 初看此题的读者常如堕五里雾中,抓不着头绪,待看了该题的答案,才茅塞顿开。多湖辉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在这一问上,‘错误’二字出现过三次。也就是说,有三个‘错误’。还有一个错误在哪里呢?这一问上本来就有三个‘错误’,而硬说成有四处错误,这不也是一个错误吗!妙哉!天才的智慧不能不令人赞叹。 然而赞叹之余,细细思忖,却又产生了几分疑惑:在这一问上(即这道题中)究竟有几处错误呢?按照多湖辉先生的答案,似乎找到了四处错误:“错误”二字出现了三次,这是三个“错误”;明明题中只有三处“错误”,却偏偏说“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这又是一个错误。然而,若果真如此,即确实这一问上有四处错误,那么,“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这一说法又何错之有呢?而既然这一说法并无错误,那第四处错误又到哪里去找呢?  相似文献   

6.
何谓同源分别字?王筠《说文释例》卷八说:“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中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而别之者也;二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只分其一义也。”分别文即分别字。这里所讲的两种分别字都是形声字,是早期形声字的两大主流。其前一种,是为了解决因同音假借造成的一字写多词现象而产生的,加“其——箕”、“或——国、域”  相似文献   

7.
说“從”     
“從”字又作“从”。《说文·八上·从部》: “从,相听也,从二人。” “從,随行也,从辵从,从亦声。” 实际上,先秦时代“从”“從”二字并不区分,“從”不过是“从”添了个意符构成的异体字。《说文》之所以那样说,不过是许  相似文献   

8.
我说:二刚有“一分呆气、二分怪气、七分灵气。”为何?这是二刚给我的印象。 我认识二刚,缘在美学研讨会上,那时,他还在镇江国画院工作,观其小品,形态活脱,笔墨灵动,颇为迷人。再观其人“平头粗服、行为木讷”,确有几分书呆之气。他常自嘲曰:“百无一用是书生”,既知无用,又何必读书呢?岂不呆乎。 再说二刚的怪气,他不但文怪、画怪、人也怪。最近我读到他的近作,《百步楼藏品》中的  相似文献   

9.
入党动机     
一个有三分“油”、二分“痞”的年轻人忽然说;“咱也要闹个党员当当!” 他见我疑惑不解,重复说:“当个党员有好处!” 我问:“有什么好处?” “有‘优惠’!” 说着递给我一张报纸,指给我看一条消息,原来是某市新生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由于对B超管理不严,操作人员接受贿赂就大量进行胎儿性别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机会是上帝的别名。”那么,机会究竟是什么呢?在一个画室里,一个青年站在众神的雕塑面前,指着一尊塑像好奇地问:“这是谁?”那尊塑像的脸被头发遮住了,脚上还长有一对翅膀,雕塑家回答道:“机会之神。”“那为什么它的脸要藏起来呢?”年轻人又问道。“因为在它走近人们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看见它。”“那它为什么脚上还长着翅膀呢?”年轻人又追问道  相似文献   

11.
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至今众说纷纭,分歧很大。我们应该对这个同题展开讨论,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这对于修辞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为什么会长期存在着分岐呢?这是因为人们对“修辞”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修辞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修辞二字连用,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周易·乾·文言》中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里的“修”,是修饰的意思;“辞”  相似文献   

12.
一、“因为……所以……”(一)课文内容(1)因为他工作很忙,所以我不愿意为这件小事情去打扰他。这是个偏正复句。前一分句说原因(或理由、根据),是偏分句,后一分句说结果,是正分句;用“因为”和“所以”联结起来。这种复句,反映的是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叫作因果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间的因果关系很明确,有时也可以不用“因为”和“所以”,如上例就可以省去不用;也有时候,只用“因为”,或者只用“所以”。表示原因除用“因为”外,还常用“由于”。表示结果除用“所以”外,还常用“因此”等。有时候,先说表结果  相似文献   

13.
快乐樵夫     
1富有的国王有一个不快乐的王子,国王不知道王子为什么不快乐。一天,他问王子:“你什么东西都有了,为什么不快乐呢?”王子说:“就是因为我什么都有了,所以才不快乐。”  相似文献   

14.
昨天晚上,妈妈让我听写生字。当我写完“睛”字时,妈妈问:“童童,我们是用什么来晒衣服呢?”我回答说:“当然是太阳啦。”妈妈指着我写的“睛”字说“:那你怎么用眼睛来晒呢?”我仔细一看,原来我把“晴”字写成了“睛”。小朋友,你们写字时一定要仔细哟!千万别学我马马虎虎的。点评本文的优点是:一、题目拟得好,吸引人阅读正文。二、采用母子俩对话的形式,行文较活泼。三、内容真实,有较浓的生活气息。用眼睛晒衣服$内蒙古通辽市扎旗实验小学一年级@赵童  相似文献   

15.
一 古文通假,过去叫做假借。早在东汉时,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的“六书”理论中就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①从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大倡“破通假字而读以本字”之后②,才渐有“通假”之称。 那么,通假与假借究竟有无区别呢?论者认为:无别而又有别。所谓无别,是说它们有共同的特点,所谓有别,是说从源流讲,假借在先而通假在后,从性质讲,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从清朝以来,讲假借者,往往包含通假;讲通假者,也往往包含假借。但是过去由于二名混用,常常使人眼花缭乱,分辨不清。其实,这是古书用字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有”字连动式,具有独特的性质,很有研究的必要。这里有三个包含“有”字的句子“他有权提出申诉”;“大家有事做”;“我有工作到宁波去”。本文认为,前两类都是“有”字连动式,句子的谓语是“有”字连动词组,第三类不是“有”字连动式,句子的谓语不是“有”字连动词组。都是“有”字形式,为什么说前两类句子的谓语是“有”字连动词组,第三类句子的谓语不是“有”字连动词组呢?或者说,“有”字连动词组的秘密在哪里呢?它们的秘密就在“有”字的宾语上。  相似文献   

17.
1+1=?     
“姐,你说1+1等于几呀?”小妹问我。 “小妹都已经上一年级了,怎么突然问我这么个简单的问题呢?”我自言自语道:“这里面一定有内容。” “从化学角度讲1+1不一定等于2。例如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它们的体积和小于200ml,这里的1+1就小于2。”  相似文献   

18.
考试后     
试卷发下来后,我一看,91分!怎么向爸妈交代呢!我心里越来越害怕。想了再想,还是下定了决心:“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说就说,大不了吃一次苦。回到家,爸爸问我:“今天考得怎样啊?”“优。”“多少分?”“91分。”“什么?91分!今天不许你看《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19.
“是”的用法与“是”的词性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那么“是”字到底有那些词性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北方论丛》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关于 ‘是’的词性”一文中已经谈过了。下面就根据这篇文章所谈的按照“是”字的意义、语法特点不同,它可分属于动词、副词、连词、形容词等的看法,分述其用法如下: 1、动词“是”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正>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两句话。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1179页注[6]说:“这是说每人技分得的韵字赋诗。完成一首四韵八句的诗。一言,即一字,指分韵所得的字。”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265页注[80]说:“意谓与会的人,各分一言(字)为韵,以四韵八句成篇。赋,分。”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763页注[6]中说:“古人集会赋诗,往往规定一个统一的韵,或者规定一些字分配给各人做韵脚。一言可能指规定的韵字。均赋,指每人都赋诗一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三位先生都忽略了分韵字赋诗的种种严格限制,把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