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代东北边疆地区曾有赫哲、库雅喇、恰喀拉、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卦尔察等众多部族。在入关前后,清政府陆续将这些部族大规模内迁,作为"新满洲"编入八旗。"新满洲"八旗官兵编旗后通过南迁入旗,迁移驻防;一体看待,妥善安置;以老带新,教以礼法;满化教育,骑射教养等途径,逐渐融入到"满洲共同体"中,有力地促进了"满洲共同体"的壮大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新疆。为巩固统一、加强西北边防、保持社会稳定。清政府从东北,热河,陕西,甘肃等地调拨满洲八旗、索伦、锡伯及绿营官兵驻防新疆。清廷尤以满洲八旗官兵驻防为主导,从而形成了满洲八旗在新疆的驻防体系。此驻防体系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建省前。以军府制下的满洲八旗、绿营驻防为主,到建省后,军制改革,以勇营制为主体,满洲八旗体系缩减,再到辛亥革命时,满洲八旗衰落,化兵为民。新疆满洲八旗驻防体系的变迁,也折射出新疆政局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提要]东北边疆诸部族多精于骑射、崇尚武功,为保持满洲“尚武”习俗、提高军队战斗力,清政府对“新满洲”八旗进行以“国语骑射”为主的兵丁教育;为了培训和教育大批满洲八旗的军事预备役及后备力量,又在东北各地筑城及设置八旗驻防的同时,陆续设立八旗官学、义学等教育机构,对“新满洲”八旗官兵子嗣进行系统的旗学教育培训。另外,发遣东北的汉族流人以私塾和教书授徒方式开展的私家教育,也成为“新满洲”八旗子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再论“计丁授田”问题赵令志后金政权的统治重心由苏子河流域转至辽沈地区后,八旗官兵也基本从原来的屯驻地迁至辽沈地区,努尔哈齐为解决八旗官兵的生计,保障八旗组织的战斗力,对八旗官兵实行“计丁授田”,以此来安置八旗成员,首开为八旗官兵分配旗地之例。所谓八旗...  相似文献   

5.
在八旗组织中,汉军与满洲在政治权利、经济待遇、社会生活与舆论宣传等领域的差异是非常突出的。乾隆时期令汉军出旗为民是旗内满、汉差异发展之极致,也是“首崇满洲”这一根本政策支配与驱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清初到福州驻防的八旗主要是汉军八旗,汉军出旗为民后,改由满洲八旗驻防。他们带来了萨满信仰,继而受福州本地的巫文化影响,加之当时瘟疫流行的背景,痘神珠妈成为两种信仰的结合点,珠妈庙则是这一特殊信仰的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7.
清代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创立的,初为建州女真部军事、政治和经济合一的社会组织。“其尊者,无事则为公卿,有事则为将帅;其卑者,时而耕于野,时而蒐于郊。”~①尔后,满洲贵族大肆攻明掠地,统辖区域扩及整个东北,归附人口日众。皇太极执政,又添置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所谓清八旗实为二十四旗。八旗由草创时的黄、白、红、蓝四旗,到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定制,历时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8.
八旗制度是清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崇德七年(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八旗实为24旗,即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入关之前,各旗人丁3年编审一次,每壮丁300名编为一佐领,后又改为每佐领编壮丁200名。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兼具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东海女真是满洲八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日本学者对满洲八旗中东海女真佐领的研究多有遗误。实际上,在满洲八旗的"国初"佐领中,实有64个东海女真佐领。  相似文献   

10.
1762年伊犁将军设立后,察哈尔、厄鲁特等5营相继建立。察哈尔、厄鲁特与其他3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蒙古营的社会制度为总管旗制,其社会职责主要是驻卡巡边、牧放官牧厂的牲畜等。  相似文献   

11.
2003年齐齐哈尔“八·四”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毒剂泄漏事件,使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问题以及对日遗留化武诉讼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遗留化学武器的现实危害性及其广泛性、长期性使其不同于以往对日民间索赔案件。本文将从介绍侵华日军遗留在华化学武器问题入手,联系日军遗留在华化学武器伤害索赔案,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明瑞是第一位伊犁将军,他在新疆秉承乾隆旨意,驻防屯垦,处理与哈萨克的关系,保持边防稳定,兴办文教,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他在设置雅尔城和处理乌什事变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他的功绩和过处相较而言,应功大于过。通过明瑞在新疆的活动,我们可以窥出乾隆帝重用满族人士和亲属等方面的用人策略。  相似文献   

13.
清末阿尔泰地区科布多、塔尔巴哈台所属哈萨克因天灾人祸,迁徙至新疆腹地。科布多、塔尔巴哈台在清廷要求和敦促下,最终收回了"逃亡"的哈萨克,此过程中夹杂了诸多矛盾,其中科布多、塔尔巴哈台关于借地的矛盾和伊犁将军与新疆巡抚间的矛盾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日本侵华历史的罪证:满铁大连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铁大连图书馆是为满铁国策会社业务提供参考的图书馆。该馆的设立是日本对东北文化侵略的一个重要举措,而且直接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代考据学大师,戴震虽然在《仪礼》学上没有专门的研究论著,但他在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期间,曾从《永乐大典》辑录出李如圭《仪礼集释》一书,并对《仪礼》郑《注》文进行了精密的校勘。较之前贤,他的校勘在方法上有所继承又有所发明,体现出自身治学的独到之处,为清代《仪礼》校勘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化背景下,丰富集体土地物权的内涵和外延,将农地纳入银行贷款抵押物范围,符合国家支持农村改革和"三农"金融的政策指向,并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的担保风险管理观念,提升金融竞争水准。针对农地抵押风险,应引入反担保机制及建立涉农产权交易平台。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民组成抗日义勇军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被迫退出东北,取道苏联,来到新疆。他们为稳定新疆政局、新疆军事的近代化、新疆经济文化的发展等作出了贡献,对新疆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永平诗存》所辑《伊江杂咏》是薛国琮在舒其绍《伊江杂咏》的基础上,依据自己在伊犁的见闻,结合舒其绍《听雪集》前三卷的诗注和王大枢《西征录》的内容进行修改、增补乃至新创而成的.其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之交伊犁地区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堪与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媲美.  相似文献   

19.
清王朝统一西域后,从南疆部分地区迁移维吾尔人至伊犁屯田,史称“回屯”.而这些维吾尔人被其他民族称为“塔兰奇”.在“回屯”过程中,清王朝通过从“回屯”人员的选定、规划其生产生活空间、资助成员生产资料与生活补助等方式再造了伊犁维吾尔人“乡土社会”.继而又将国家权力下伸至此乡土社会之中,使伊犁维吾尔居民也感受到了“国家在场”的力量,遂也逐渐产生了身份认同意识,完成了“塔兰奇”从自在走向自觉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国家在场”的一系列行为对边疆乡土民众建构的结果,也是民众试图将“自身”与“国家”建立联系的具体表达.  相似文献   

20.
彝族农耕文明是从早期的畜牧文明发展而来的,农耕文化反映在语言方面就是农耕语汇丰富细腻。彝族谚语是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口头传统文学,其中的农耕谚语对彝族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