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全面回答了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引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伟大旗帜。以小平同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小平同志这一科学论断,给了我们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引我们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小平同志指出,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3.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姚金林一、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小平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时一再倡导和强调的重要思想.是充满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建...  相似文献   

4.
来稿摘登     
从信仰的意义上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荆学民(山西师大)、李旭炎(南开大学)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性品格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体现。其核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理论使共产主义信仰以其为“桥梁”或“中介”,真正地切入了当代中国的实践过程之中,从而使共产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地、真正地转化成一种运动。不能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割裂开来,把它自身理解成一种孤立的或完整的“信仰”,而应把它置放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整体信仰的内在结构之中。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内蕴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继承小平同志遗志,努力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喻新安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离开了我们。神州震动,举国同悲。在缅怀、追思小平同志丰功伟绩、光辉思想和革命风范的时候,最为重要的,是坚决响应中央的号召,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小平同志的遗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  相似文献   

6.
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时致词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平同志的这一论点,是从总结长期历史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纲领性指示。我们读了以后,感到对怎样搞我国社会主义的问题更加心明眼亮;对全面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更是信心百倍;摆在我们面前的社会主义前景变得更加灿烂夺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依据这个原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生产力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重大发展,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在系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必须把邓小平同志关于在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的思想作为重点,深入学习,认真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8.
到目前为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继列宁和毛泽东之后,全面而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作出具有划时代重大贡献的就是邓小平同志.他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以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家的眼光,科学地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全面、准确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研究新情况,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坚定地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因此,他在思考问题和判断事物的是非得失,运筹设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时,都是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科技和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首先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这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面临的一  相似文献   

9.
论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的方法论意义马永真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其中邓...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其中小平同志实践第一、勇于试验的思想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可以这样界定,没有小平同志试验思想的指导,就不会有这套理论的诞生。一、“不争论,坚决试”,强调试验的必然性,这是小平试验思想的基础小平同志指出:“社会...  相似文献   

11.
略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孙树枫,张健马克思主义问世以来,围绕着如何评价。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形成了种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摒弃了种种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以其独特的信仰观、本质...  相似文献   

12.
小平同志的逝世,是我们的重大损失。当沉痛哀掉小平同志的时候,重温他力倡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邓小平同志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邓小平之所以能创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结在一点,就在于他能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毫不  相似文献   

13.
论维护中央权威李国强,汪玉奇,尹世洪维护中央权威,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这个问题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当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的全部著作和实践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面展开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因此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命题,这个理论所要集中回答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以及这种本质在中国如何实现。(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论证…  相似文献   

15.
新一卷《邓小平文选》系统地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才问题,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之一。在本书中从各个角度得到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充满鲜明时代气息的独到见解和崭新观点。以小平同志选拔使用干部的基本思想指导新时期的组织、干部工作,必能真正造成尊重人才、广开进贤之路的用人局面,从而确保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落实。 集中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小平同志的选人用人思想。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六个基本观点。 (一)“考虑人的角度,也要深化,这也是一种改革,是思想上的改革,思想上的解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小平同志一贯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贯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一致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的内在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才能实事求是。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一)解放思想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再强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精神。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对什么叫解放思想都有深刻精辟的论述。1979年3月,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中指出:“…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意义田建国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教育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在“三步走”的发展战...  相似文献   

18.
论信仰是人生的最高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信仰是人生的最高需要陈建国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①1986年,小平同志又号召我们,“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①信念和信仰不同,但信念中必然包含着信仰的因素。共产党人不相信任何宗教,但决不...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这一精辟论断画龙点睛地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搞社会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两大理论产物:一是毛泽东思想;一是邓小平的“特色”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本身是不断发展的产物,同时它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通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方法。求实、创新是这一理论的本质与生命力所在,它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待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高度的现实性、灵活性。只有把邓小平同志的特色理论的活的本质置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之中,才能使理论之树与实践共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