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均田制在中国中古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土地制度。这一制度从北魏太和九年(四八五)开始实行,至唐建中元年(七八○)完全废止,它差不多存在了约三百年之久的时间,经过了北魏、北齐、北周、隋、唐诸朝代。关于均田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去年,邓广铭先生在唐代租庸调法的研究一文中,重新提出唐代均田制根本没有实行的意见,并认为租庸调与唐代的均田制之间并无甚么关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准备结合唐代均田制是什么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租庸调的性质等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以供商讨。  相似文献   

2.
北朝隋唐均田制自北魏太和9年(485)至唐建中元年(780)断断续续经历了近300年。有关北朝隋唐均田制的渊源、沿革及其实施状况,史学界已有深入的研究。这里只想从立法的角度探讨有关均田制的法令在当时整个律令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一、北朝隋唐有关均田制法令的颁行情况北魏有关均田制的诏令颁布于太和9年(485)10月。此前一年6月,北魏政府“准古班百官禄“,并相应改定了租调制度。此后一年2月,又根据陇西士族李冲的建议实  相似文献   

3.
历来叙述隋朝仓储的文章不少,评论李密瓦岗军的文章更多,但很少涉及两者关系.封建时代的仓储是封建赋税的集结,即向农民榨取的剩余产品的转化形式.隋王朝建立后,用均田制把农民重新编制在土地上,控制了大批直接受剥削者,这是封建赋税制度的基础.据推算隋炀帝大业五年,全国九○七万户、四六○○多万人中?,应有课户五四四万多户,课口六九○万至八二七万多人.按隋王朝规定,"丁男一床,租粟三石".因此,当时每年的租粟,大约在二○七○万石至二四八一万石之间.为了储藏这些物资,隋王朝除了原有粮仓外,相继建造了黎阳仓、河阳仓、常平仓、广通(永丰)仓、含嘉仓、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岳麓书院藏秦简<数>里与田地租税有关的算题和术文,从中归纳出"舆(與)田"、"税田"两种田地租税的课收方式、田租率等,提供了秦田地租税制度的一些细节资料.  相似文献   

5.
籍帐制度系唐代重要典章之一,它为唐政权收取租庸调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此问题,史学界尚欠认真的研究。本文根据敦煌户籍残卷中的有关材料,对唐代的籍帐制度作点粗浅探讨。籍帐,包括籍与帐两个方面。籍指户籍,它记录每一农户的生齿与经济状况,国家政权因之而掌握大批编户;帐指计帐,它在统计农户人丁数目的基础上制出课役预算,封建朝廷据此而收取赋税租调。籍是帐的基础,帐是籍的目的。二者既互为表里又浑然一体,是李唐政权保证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西域文化研究第二——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资料(上)一书中,有一批关于唐代均田制的文书——给田文书(给田簿)、退田文书(退田簿)、欠田文书(欠田簿)。这批文书的所在地为唐西州高昌县,年代为唐开元二十九年。它对于研究唐代均田制中一些有爭论的问題,是极为宝贵的资料。同时,它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題,其中之一,即关于唐代西州高昌县的永业田退田问題。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唐中叶均田制破坏后,迄至两宋,官田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官田普遍采用租佃制,对农民和士兵进行地租剥削;二是官田私有化,即官田变为私田.官田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经营方式的这种变化,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充足发展的必然结果.秦汉以来,官田就开始采用租佃方式经营,只是到了两宋时期,佃耕制才成为经营官田的普遍形式.在占田制和均田制下,不管农民是否占有法定的田亩数额,国家依据农户的丁口情况,强制农民一律按照法定的数额缴纳租税,这种剥削方式显然具有瑶役制性质,并且是在经济领域里所实行的一种政治的、军事的统治形式.在佃耕制下,国家根据佃户租种官田的多少,向佃户收取不等的租额,采用实物地租,这是一种经济的统治形式.官田由政治的、军事的统治形式,转变到经济的统治形式,用经济关系的强制来代替政治、军事的强制,这显然是一种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8.
在评价隋文帝治国的政绩时,近年有同志提出杨坚实行“重租政策”的见解。首倡此议的是王士立同志,他认为“在几个实行均田制的皇朝中,隋朝的田租剥削量是最重的”。齐陈骏同志认为王说符合实际,“隋代农民受田的数目并不比以前各代多,而租的负担却远比以前各代都要重得多”。王士立同志立论时将隋代租额与前后朝代租额列表作了比较,其中北周保定以前和天和以后一夫一妇的租额分别为78.6升和105.25  相似文献   

9.
1、地租与地税的分裂 秦代已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所谓“民田…租诸民”(《云梦秦简》三),秦律第一次公布了私田的“契约租佃”为统一的法律制度。“无贵贱,以田多少出人…为徭。”(同上二)也是秦律第一次肯定地租归地主,赋役归国家,农民具有二重人身依赖关系为统一的法律制度。亚丹·斯密说中华帝国地租与地税合一,这是错误的。所谓私属徒、隐民,虽往往只有一重隶属关系,民间也往往有不立租约习惯,隐民更多不立约,但是,  相似文献   

10.
《宋史·食货志》载“宋制岁赋”,有公田之赋、民田之赋、城郭之赋、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五大类.“曰公田之赋,凡田之在官,赋民耕而收其租者是也”,这是农民租佃官田的租税合一的封建剥削,租与税相较,租为大宗,税的比重甚少,再加宋代官田比过去已经大为减少,所以这部分官田的税收部分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曰城郭之赋,宅税、地税之类是也”,是城市有产居民的赋税.“曰民田之赋,百姓各得专之者是也”,是乡村民户的  相似文献   

11.
论唐代均田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均田制是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对私田的管理制度,不是土地分配制度。设置这一管理制度的目的有二:一是给与贵族品官(实际上是地主阶级上层,也包括一部分一般地主)多占有土地的特权,同时又限制这一特权。封建国家规定,贵族品官按照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可以占有顷亩多少不同的土地,并规定他们所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二是维护自耕农民的一小块土地。封建国家以其行政权力,以收、授为手段,在自耕农民(实际上也包括一部分一般地主)所有土地之间进行收退田补欠田;以括田授田为手段,在贵族品官所有土地与自耕农民所有土地之间进行括踰制田补欠田;企图使大多数自耕农民长期稳定地保有一小块土地。封建国家也鼓励自耕农民所有土地的增加,但其最高限额为百亩。由于达两个目的,唐代均田制分为两部分:一为贵族品官受永业田制,二为百亩之田——应受田已受田制。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水灾多发期。水灾主要集中在5、6、7、8月和长江、黄河流域。水灾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和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救灾工作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实物救助、调粟赈民、减免租调、借贷及兴修水利等一系救助措施,对于减轻灾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及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 初唐,是指唐朝建国后的近百年。这一时期唐朝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及改铸新饯等措施,使被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复苏。唐诗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萌芽的并在对当时诗坛上南朝齐梁以来浮艳淫靡、综错婉媚诗风的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唐朝建立,南朝齐粱诗风在文坛上还有较大的影响,不仅李世民写宫体诗,而且还命令魏征、房玄龄、虞世南等大臣编纂《北堂诗抄》、《艺文类聚》、《文馆词林》等类书,其目  相似文献   

14.
作为法律范畴的土地所有权是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土地私有权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历史上的井田制以及后来的屯田制、庄园制和租赋制度等土地占有形式,丰富了土地法律制度的内容。南诏的授田制与唐的均田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其授田制实施的范围远较唐均田制为小。  相似文献   

15.
明及清前期,中国已面临封建社会末期。本文所探讨的范围止限于这一时期的私田地租制度,其时的官田地租制度暂不涉及。 地租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附随现象,地租关系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地租关系的发展,大抵上自战国、秦汉,下迄中唐以前,主要为佃奴制。中唐以后,以均田制彻底崩溃为转折点、至清前期,则主要为佃农制,而佃奴制只不过是历史的残余罢了。 适应这种历史形势,明廷继宋廷在法律上肯定佃农制,否定佃奴制之后,又在法律上明白规定佃农制为法定的租佃形式;清廷承之,并在法律上废除了佃奴制的租佃形式。  相似文献   

16.
论刘晏的财政经济改革秦永洲唐代宗之世,杰出的理财家刘晏掌管国家财政20余年,在转运、盐铁、常平、租庸、赈灾等多种经济领域,把官与商、国家与市场的对立关系有效地统一起来,使管理税收与经营商业合二为一,作到国用充足而民不加赋,创造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经济政...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唐前期支度国用计划的实施过程与得以实现的条件及其在长行旨出现后的内容变化,指出它每年冬上奏,门下审核,金、仓部递覆,实施效率由尚书都省检查,比部审计财政,循环往复。计帐制、租庸调及其附加税制、均田制共同构成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的基础。长行旨的意义不仅在于简化了奏抄内容,而且为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人口掌控历来是国家介入乡村社会的主要推手,而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逃户"问题直接决定了乡村治理的走向。唐初,统治者继承三代以来的乡官制,将其构建的"均田——租庸调——户籍"制度体系全面植入乡村社会,形成了一元权力支配下的治理模式。随着均田制不断地被蚕噬,"逃户"问题开始凸显,在"逃"与"括"的反复博弈进程中,政府掌控能力渐趋弱化。安史之乱后,"逃户"问题持续恶化,"以官治民"为核心的科层治理结构完全崩溃,为了摆脱严峻的乡治困境,唐政府顺势应变,废止乡官制,将以富户轮差为基础的职役制推向前台,乡村治理模式由此转型。  相似文献   

19.
对魏源生活在我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反他外国侵略的民族斗争,激起他倡言社会变革、振兴中华的满腔热忱。科学地分析和价评的变革思想,是魏源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1 魏源认为天地万物皆在变化不息之中,“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默觚下·治篇五》)并列举天变、地变、人变、物变的许多具体事例,论证宇宙万事万物变动不居的客观趋向。他同样认为,社会历史也在不断地变迁和向前发展,“租、庸、调变而两税,两税变而  相似文献   

20.
“中和”是我国古代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也是一个哲学范畴,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古代文艺理论在阐述文艺与政治、文与质、情与理、情与景等等的关系中,无不或隐或现地涉及这个问题。可以说,它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文艺思想特点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下面我们分几个问题对此作一点肤浅的探讨。关于“中和”与“中”、“中庸”在全面探讨“中和”说在古代文艺思想中的表现和价值之前,有必要先来考查一下“中和”与“中”、“中庸”的关系及其含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