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牌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标志,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分析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即品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品牌的成长,及品牌策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方面等,只有打造区域品牌,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首先指出了信息化的含义 ,提出了度量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随后 ,详尽地比较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状况 ,并对区域经济的倾斜发展进行了实证 ,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信息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提高信息化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如何推动城镇化进程,确保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城镇化战略目标及我国经济转型期与结构调整期的平稳过渡,是我国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能否做到相互适应、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不仅影响着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结构,更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该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说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揭示未来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结合上海具备航运中心、航空枢纽双重建设目标,及其作为全国唯一"一市两场"的城市发展临空经济的构想,提出上海临空经济发展应做到促进临空经济与上海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推进临空经济区的产业规划。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通过建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度模型,对辽宁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对其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辽宁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经历的两个明显的阶段以及辽宁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表现出的显著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趋于理性的同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此,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认为,必须加强税收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作用机制的探讨,建立地区税收负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框架,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审视税制改革,完善现行税制,制定合理的科收政策.  相似文献   

8.
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在经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下,语言能力通过影响微观个体的知识生产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故语言能力的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配的语言能力是一项复杂任务,需要解决好单一性与多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同质化与去同质化的矛盾。在此基础上,需要围绕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在语言政策、人才培养、语言产业、语言服务、媒介语言等多方面积极建设,以实现语言能力要素禀赋聚合,构建和完善推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语言能力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变化是资金让位于知识和智力,智力将成为最宝贵的资源和最重要的资本,经济的增长更直接地取决于对智力资本的投资和智力资本的运作.智力资本的形成、积累、运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水平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当前地域文化日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研究了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特色、区域发展环境、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创新的影响作用,探讨了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效应,提出了基于促进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东北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区域视角下对中国城镇化空间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是一个重大的区域发展问题,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基于区域视角下对城镇化空间内涵的认识应包括以下内容:区域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格局对城镇化格局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城乡协调和城镇体系协调发展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城镇化的空间转型应包括:城镇化发展应该与自然基础和生态环境的格局相匹配;由城市主导下的城镇化转向城乡一体化;由单一城市主导下城镇化转向区域范围内城镇体系主导下的城镇化;城镇化格局应该和宏观区域格局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使得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渝东南新型城镇化道路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渝东南地区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二元结构显著、城镇化与工业化不成正相关关系的现状,揭示了该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城镇体系存在缺陷、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从优化城镇布局及等级体系、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试论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经济是全新的经济形态,对当代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网络经济的产生和特点入手,对区域经济系统作了详细的描述,介绍了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的范围界定,网络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改变和发展,分析了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网络经济带给传统经济的影响是空前的,网络经济必将成为传统经济的主体,成为二十一世纪区域经济的主流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兴起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发生的。计划经济时代,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分工格局都无条件地服从国民经济的宏观构造。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区域经济学也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各个区域(包括省、市、自治区、地[市]、县乡镇等)具有自己的经济权力、责任和利益。采取何种发展战略,何种发展模式。如何与国家以及其它地区协调,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这一现实背景.文章选取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SGMM)方法分别就城镇化对全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所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城镇化水平对服务业发展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还比较小;在区域层面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也较小,且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促进中国服务业更好发展,同时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以城镇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冲击,对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理论分析中,运用三部门经济模型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新型城镇化纳入经济模型,分析这一政策冲击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短期内地方政府债务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长期内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且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冲击提高了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和经济增长稳态水平。在实证研究中,基于2008—2017年全国四大区域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四大区域的地方政府债务均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且新型城镇化实施过后这种抑制作用均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转型成本而在于交易成本,区分总量交易成本与单位交易成本是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总量交易成本高,单位交易成本低,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PVAR模型,研究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及其区域效应。研究表明:我国的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在全国所有区域都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农业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在三大区域都体现为正效应,但是城镇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却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效应:在次发达地区,城镇化显著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而在发达及不发达地区,城镇化却不同程度地抑制农业经济增长。最后,提出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城镇化政策来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庆市城镇化水平模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评价的有效性.首先建立起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针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特点,采用"最大-最小值法"确立各指标对城镇化评价的隶属度函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重庆市和全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区域经济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南昌市五区四县经济潜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在GIS开发平台下构建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区域经济潜力分析系统,探讨区域经济潜力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原因.研究发现:南昌县具有经济发展高潜力,其权重值为0.25,而安义县和湾里区具有经济发展较低潜力,其权重均小于0.04,并将南昌市五区四县划分为经济发展高、较高、中等及较低潜力区四大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评价子系统对综合评价组合权重贡献度大;区域经济潜力可视化表达直观地反映了经济潜力的水平和空间结构.最后,指出南昌市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