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国栋 《江海学刊》2013,(1):161-165
历史学有必要理解社会时间的本质。20世纪西方史学中,布罗代尔打破线性时间观,认为历史时间存在三个等级: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其中对历史发展起终极作用的是长时段。这种理解历史的新方法挑战了"科学史学"的时间观,展现了复线的社会时间。透视长时段的问题意识及当时的批评,长时段和短时段辩证的关系,长时段不像学界所批评的那样完全排斥短时段、拒绝叙事;同时表明,微观史家关注短时段和地方性,却从未丧失从微观研究中透视宏观历史和当时政治语境的意图。  相似文献   

2.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重新提出空间问题,以此为笛卡尔的"世界"分析作"补救"。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空间观开启了人类理解空间的新向度。相比形而上学空间观,海德格尔的空间观使得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海德格尔在这本书中将此在的空间性归结为时间性,这对海德格尔始终面对的存在问题来说,并没有体现出此在空间性应有的地位。本文旨在阐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性对于此在的意义和时间性同等重要,它们同时规定着此在。而且,只有此在的空间性具备和时间性这般同等的地位,此在的本真存在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3.
时间观:西方的"天人分离"与中国的"天人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共同的研究对象.西方哲学的时间观与中国哲学与术数的时间观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西方哲学认时间为本体之外,中国哲学认本体为时间本身;西方传统哲学的时间观是"天人分离"的,把人的活动与时间的进程分离开来;中国传统哲学与术数对时间的理解是"天人合一"的,把人的生存活动与时间看作一个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整体.中国哲学和术数的此种时间观在当代科学和哲学发展中体现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远忠 《齐鲁学刊》2002,1(6):30-34
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争论 ,关系到如何理解供求在价值和价格理论中的地位。本文在解决争论的前提下 ,提出了求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II的任务 ,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II,决定于“各部门的等量单位劳动要求获得等量社会边际效用”的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价值和价格之于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西方进入"合理性"的现代社会后,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体的时间体验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前现代人的"静态-过去/现在取向"的时间意识转变为现代人的"动态-未来取向"的时间意识."现代性"时间观的产生主要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一是人类对"时间"概念本身的理解之变化所奠定的内在逻辑基础,即时间由"外在"进入"内在";二是"现代"社会诸方面的外在环境更会使人类对时间的体验随之变迁.  相似文献   

6.
"时间"的概念是贯穿于西方哲学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康德在继承莱布尼茨的基础上把时间和主体的能动性结合起来,但是受其根深蒂固的认识论立场的影响,他的时间观具有"直观形式"和"能动性"的二重性。经过胡塞尔、柏格森等人的过渡,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论的时间观,深入探讨了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从而使时间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将现代西方哲学引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时间语言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时间取向和文化时间观。这种差异势必在人类交际中引起磨擦和冲突。对于不同的心理时间取向和文化时间观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时间语言,以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增强其交际活动的有效性,提高交际质量。  相似文献   

8.
老子没有论述时间的专著,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时间观,可称之为老子的时间哲学.老子时间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循环时间观.讨论了老子时间观的思想根源和基本内涵,老子哲学中的"有"、"无"思想和"道"的论述如何体现老子时间观的本质,以及老子关于道德的演变过程的论述如何体现他对事物发展时间先后顺序的观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对于我们认识老子时间观及其科学性以及对现代时间观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时间历来就是哲学研究中重要而又难解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时间赢得了哲学家们异乎寻常的关注,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作者通过对传统时间观和现代时间观的考察,得出结论:传统时间观是本质主义时间观,现代时间观则是生成性时间观,从传统时间观到现代时间观,是哲学思维和人的观念的根本性置换。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认识到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创造历史的作用,超越了以往关于人民历史地位和作用观点的局限性,实现了人民观上的革命,将人民视为历史的缔造者。从马克思人民观的内在逻辑来看,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找到了历史的真正主体;以实践观为前提,看到了人民的历史创造作用;以人民主体思想为核心,充分证明了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民解放为价值归宿,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俞金尧 《江海学刊》2013,(1):149-154
自从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提出"史学是时间的科学"这一观点以来,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其内涵。我们从历史研究对象的时间性、历史时间的意义、历史学家的时间观等方面入手,以时间作为历史研究中的尺度,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争取时间的历史,围绕诸问题来探究历史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说,时间因素在历史学中几乎是弥漫性地存在着的,历史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  相似文献   

12.
论自由时间     
自由时间是个经济范畴。研究自由时间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变动规律并用以指导社会生活的实践,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由时间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者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道德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谱系中,存在三种基本的观照时间的方式:"执有观时"、"体无观时"、"解空观时",分别对应于传统的儒家、道家和佛禅这三种文化类型。传统儒、道、释观照时间的方式不同,其各自超越时间的路向也不一样,儒家是持存和延续"有",道家是返回本源之"无",佛禅则是破除执念、顿悟证"空"。这三种观时方式可以概括出两条时间意识的主线:"绵延"与"空观",这两者自身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了一种悖论性关系,这种时间悖论不仅来自各自理论本身的复杂性,更关键的是取决于肉身生命的"有死性"。正缘于此,这种时间悖论始终存在并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诗学等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与西方的文化比较研究蔚然兴起,时间观是这种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透视时间观,不同文化群体的民族个性特征和差异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对中国与西方的不同时间观的了解,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并取得圆满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向晶 《理论界》2020,(1):1-8
与传统哲学主要从知识论角度对时间的理解不同,马克思把时间理解为感性活动的形式,从而开启了从存在论视角对时间的阐释之路。马克思对时间的理解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感性知觉阶段和感性活动阶段。在早期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论时间观的比较,从感性知觉的角度对感性时间进行了初步阐释。在后来的资本批判中,马克思从资本发展的历史性与资本规定的同质性两个方面,分别对时间的生成性与差异性内涵进行了揭示,从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感性活动时间观。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在追问什么是时间时,对永恒意义上的时间观和流俗时间观进行了批判,指出了二者是一种"无人"的时间观。在对时间的维度进行沉思时,道出了时间的基本现象是将来和本真时间的四维性,即曾在、当前、将来和规定三者相互送达的达到,这种达到意味着时间是归属人的,没有人就没有时间。海德格尔"思"时间的维度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全面认识,有助于理解关于国家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诸多问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分析,可以摒除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条化""片面化""神秘化"的理解:国家的产生不仅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同时也是诸多作用的社会历史过程;国家具有暴力统治和公共管理的二重性质,并在其发展历程中有多种具体形态;国家也不是永世不灭的,它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自然消亡。此外,要全面理解国家,还应将其当作单纯社会管理形态来看待。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时间观和价值观,线性时间意识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的循环时间观而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从中国现代作家对线性时间意识的接受与不接受(包括存疑态度)的二元划分出发,探讨线性时间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品格和美学理想的形成和塑造存在着的深刻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已经内化为民族心理结构而将对当代文学继续产生作用。   相似文献   

19.
重新认识人在世界上、在其历史命运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现代人类精神生活最深刻变革过程的中心点。这一影响人性观基础的重新认识,发生在社会精神活动的一切领域。不言而喻,哲学也不例外,因为它(重新认识)涉及任何世界观、首先是物质与精神关系理解原则的深层基础。 当今的世界面貌已经不允许像过去那样,仅仅将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分开并对立起来。世界现状在反映不仅在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历史上,而且在存在的宇宙范围内改造世界的人类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日臻完美。为改造环境敲响警钟的地  相似文献   

20.
米德社会理论的时间向度,是我们理解米德社会理论的关键所在。如何可能从米德零散的文本出发、从唯我式绵延一端出发,但又能够建构一种更具社会学意义的时间观?我们将米德的时间思想理解为“关系现在主义”(relational presentism):既基于自我的绵延观念,重视“现在”,同时摆脱唯我论的问题,建立对“现在”的关系式理解,以记忆与期望分别联结过去与将来。并且,将自我中的主我与客我都理解成关系式概念,与期望和记忆分别呼应。由此,进一步指出时间与自我的关系性,这构成关系现在主义的基本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