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立人 《理论界》2005,(9):33-34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软实力,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和平崛起的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地缘政治与安全格局、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安全关系和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与安全环境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中国实现了阶段性的和平崛起,显著改善了地缘政治与安全空间,但仍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与威胁,包括美国的全球霸权扩张和对华战略围堵、亚太地区主要大国间的地缘政治对抗、与邻国的边界争端以及国内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主义威胁。要进一步推进和平崛起,打造世界级强国,中国须全面规划以合作性参与为主导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应致力于与美国霸权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大国关系,深化地区安全合作,妥善处理与邻国的领土和领海争端,化解潜在冲突,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成为海上强国。  相似文献   

3.
赵银亮 《学术探索》2003,7(4):55-57
摩根索地缘政治学是其强权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摩根索地缘政治学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摩根索在批判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地缘政治观;其中存在一定的困惑和悖论,但其对美国外交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遏制战略的地缘政治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期间德国地缘政治学派的名声狼藉并不意味着地缘政治思维及其研究方法的终结。美国的政治家们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不屑于提及地缘政治学,但是,通过对二战后美国遏制战略的剖析,我们不难找到其理论中的地缘政治思维,其全球战略的地缘政治结构也一目了然,历史的地理规律一直在延续。这种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美国的外交行为具有恒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缘政治与中国的大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缘政治的维度看,中国的地缘政治具有八个方面的主要特征,这是中国进行国家角色定位,确定建军路线、国防战略方向和外交战略,衡量国际贸易风险、运输成本和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坚实而可靠的依据。据此,中国应该制定谋求世界大国的外交战略;自主构建周边的安全体系;依托经略东亚,营造新的东亚合作模式;加强海军建设,发挥海陆兼备优势;积极、稳妥地处理与大国的关系。并且,在长远目标的进取和恢弘性与实现近期目标的内敛和稳健性之间谋求一种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6.
中亚地缘政治态势发展与中国新疆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缘政治地位陡然上升,世界主要政治势力在中亚地区展开了新的角逐。文章通过对中亚地区地缘要素的分析,阐明中亚地区独特的地缘要素造就了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和作用,并具体分析了主要政治势力在中亚的较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政治势力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分歧矛盾之所在,从而进一步把握相关政治势力的分化与组合情况。  相似文献   

7.
中南亚:地缘政治文化的考察--从阿富汗战争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后 ,特别是美军打击塔利班的“反恐”战争后 ,阿富汗的地缘政治位置的问题 ,为世人所瞩目。本文从亚洲腹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当代国际政治走向的分析 ,提出“中南亚”的概念 ,将之定义为 :在我国新疆境外附近的中亚五国 ,包括车臣在内的高加索地区、伊朗、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拥有大量穆斯林的印度西北部。  相似文献   

8.
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地缘政治争夺为国家安全服务,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自近代以来,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每一次转变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东北亚地区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应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地缘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支柱理论之一。冷战结束后,地缘研究已成为世界大国制定全球战略的一种科学决策的需要。东亚地区是关系到中国核心安全利益的最重要地区,也是冷战体制在世界上最后的遗留地区。中国在新世纪的和平崛起要以这一地区作为地缘战略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托,开拓更加广阔的地缘经济空间,创建有利于中国地缘安全的区域机制,并力图在台湾、南沙群岛等地缘战略要地上获取主动权,以改善海洋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10.
张微微 《北方论丛》2012,(5):127-131
传统地缘政治坚信的海陆两极对峙及毗邻国家为敌的理论结构不符合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所以新的地缘政治体系结构应该是海陆联合的全球结构与合作性区域结构.而这样的结构需要新的更积极的功能定位,这种新结构所赋予的功能既不能是霍布斯主义的冲突与竞争,也不能是世界主义的超国家合作,而是力求实现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格劳秀斯主义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面对当今国际形势深刻复杂的变化,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力量的基本走向是引力与张力互动的统一,地缘政治运作的基准点是现实利益+意识形态+灵活反应的一体化,地缘政治关系是实力彼此消长与心理互存疑惧的感应关系,地缘政治运行是合作体+交叉状+多形态+不确定性并存的状态。地缘政治走势受亚太地区主要大国主导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的地缘政治走势各有特色,中国地缘政治走势是和平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式推进+开放互利共赢式运作的图式。  相似文献   

12.
能源的战略性特征,使得大国围绕能源产地的争夺成为当前国际地缘政治的重要内容。能源出产地是地缘政治的结点地区,通过考察全球石油分布、供应和需求版图可以看出,主要石油产地如中东、中亚、非洲地区,成为大国进行地缘政治争夺的主要目标。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进口国,通过影响和控制这些地区,不仅可以确保本国的石油供应,而且具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在未来地缘战略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3.
自新地缘政治学复兴以来,中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地缘政治学做总体的评价和研究,意在尝试建构新型理论模式来重新焕发它的生命力,但是地缘政治学并没有实现本质的进步,也没有在理论上形成潮流,只是在原有基础上静静的重复和翻新.而实际上造成地缘政治学低迷状态的本质原因来自于冲突性的地缘政治观念,为了使地缘政治学在新时代下得到新的发展,就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探求以联合性的地缘政治观念的和平与合作思想为指导去建构地缘政治理论,这是地缘政治学获得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苏东剧变使地处内陆的蒙古国内外部环境和美国全球战略发生很大变化,蒙古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进行了"革命"。进入21世纪,蒙古国对其国际政治身份、地缘战略定位和外交战略选择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和布局,其外交战略进一步调整,继续推行与中俄两国"等距离"均衡外交,同时积极地与美国等"第三邻国"互动。蒙古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路:发展本国经济,借助"第三邻国"来平衡南北两大邻国地缘政治关系,进而谋求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的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的外交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地缘政治状况 ,既表现出与冷战结束以后的形势有若干联系 ,但又明显地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本文主要考察了既直接与欧亚大陆有关 ,同时又具有全局影响的 4个向度的地缘政治变化 ,并对上述一系列地缘政治变化进行了分析与理解  相似文献   

16.
黄卫平 《社会科学》2007,4(12):16-18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号召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全面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深入体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中国的地缘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中国的地缘发展战略必须与其所处的国际体系相联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国际体系的变化,中国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地缘发展战略:朝贡机制下不带任何征服性质的地缘发展战略;条约机制下的"封闭式"地缘发展战略;冷战机制下的"一边倒"战略和"多边"地缘战略。对于冷战后中国的地缘发展战略,应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东亚地区和亚大地区),以一种"非零整和"思维来观察和分析,唯有这样才能对中国的发展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19.
在当今世界变局中,极地地缘政治博弈出现了新的走势.其表现是:由自然环境所致,南极呈现的是生存安全防护型地缘政治竞合走势;北极呈现的是开发进取型地缘政治竞合走势.由人文处境所致,南极各国地缘政策差异明显,主权与开发、国家与国际之间地缘政治博弈走势复杂多变:北极主权划分争议持续、域内域外互动频繁,竞合与零和博弈走势随利而动.由地理枢纽位置所致,在南极区域阿根廷和智利是地缘政治博弈的风浪口;在北极区域白令海峡、格陵兰岛和北极点等将是地缘政治点线面互动关系中的枢纽点.由资源开发所致,南极和北极地缘政治走势共同表现出道义与舆论融合化、人工智能与动物智能缀合化、法律与外交综合化、科技与军事耦合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岳小颖 《理论界》2008,(7):218-220
地缘政治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方面。各国制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的思考。本文首先从地缘政治概念入手,对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海、陆、空、太空地缘扩张的现实,阐述了地缘政治思想理论如何指导国家行为,进而使美国在新世纪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了有利的制高点。这对21世纪的中国有理论和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